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意娜:民族傳統文化IP改編動漫有戲嗎?

意娜:民族傳統文化IP改編動漫有戲嗎?

(根據座談會發言整理)

有一次跟一個英國製片人聊天,他們要拍十二生肖的電影。我說我供職的機構專門研究民間故事的,可以提供很多素材。對方說,我們不要拍民間故事,我們要拍科幻,十二生肖只是其中一個符號。

任何IP要改編成動漫,不是找一個編劇一個畫畫的團隊,反覆討論人物形象設計這麼簡單的,至少需要進行受眾分析、資源整理、人物塑造、情節故事、劇本創作五個步驟,才完成了改編的第一步。

在地方有很高知名度,甚至融入當地人血液中的民族文化IP在進行改編時,涉及三個問題:主題(What),受眾(Who)和目的(Why)。

首先,關於主題。

在甄選進行產品開發的IP時,我一直有一個說法,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你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也覺得好嗎?

第二,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會有人掏錢買嗎?

選定一個本身就帶有情節的地方民族文化IP進行開發,要考慮這一IP在更大範圍內的知名度問題。在中國範圍內,像「西遊記」這樣的民族共知的很少。產品不是科研,產品本身就是普及性的,如果一個普及型的內容產品還需要別的什麼對其的內容做前期普及,就太不計成本了。

本身就有情節的IP在改編時會遇到更大的阻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經過任何改編都會遇到很大阻力,如果這個IP還具有深厚的「非遺」傳統和身份,不僅是情節的任何改編,哪怕是細節的遺漏和錯位,都會招致巨大的反對聲。但是傳統的IP情節是在傳統表現方式中塑造成的,不可能直接套入動漫、影視這樣的敘事方式。

在情節設定相對固定的背景下,這樣的IP要吸引觀眾恐怕需要另闢蹊徑。因此這類IP開發遊戲的路徑可能比影視和動漫要容易一些。

其次,關於受眾。

這類IP產品給誰看?給本地本民族的人還是希望能夠跨民族?從良好的希望出發,都希望自己的IP能夠最大限度地擴展到更多的文化受眾中去,實現文化的傳播和宣傳效果。不過從殘酷的現實來看,從品牌的認知基礎更適合提供給本民族、本地區的受眾,如果要實現跨文化,內容中預設的知識基礎會發生變化,對於本地本文化的人來說自然而然的東西可能需要重新進行詳細解釋,不然就無法被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理解。

再次,關於目的。

我們傳統的文化統計中,動漫是屬於文化產業的範疇,所以考慮動漫開發時大家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走市場。實際上在數據可視化已經成為趨勢的今天,動漫已經不僅僅是產品,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項「基礎性工具」。我們當然希望這類產品可以具有市場效應,但有些非遺類的動漫產品也可以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作品。

當然民族傳統文化|P改編動漫還可有更多創新,比如與3D,VR,AR,MR或新的互聯網移動網的新傳播方式,風格上用水墨中國方式講中國故事等。

但是,如果已經決定了將動漫作品做成一項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就要用更務實的方式去操作。比如首先建立基金等資金池,解決了錢,再專註於質量,並且在國家、省市各類資金的扶持下做好市場宣傳和發行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Isabella 一周星座運勢
中國風《水形物語》海報:這個帥氣的90後小哥哥可愛死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