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靠清談得大名,一出山就當將軍,一出手就大敗,被流放後求官信一晚上改十幾次,卻誤寄出一張白紙…

他靠清談得大名,一出山就當將軍,一出手就大敗,被流放後求官信一晚上改十幾次,卻誤寄出一張白紙…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全文配圖 傳北齊 楊子華 勘書圖卷 絹本設色 29.3×122.7厘米

升官發財,是凡俗人的大心愿,可又是清高之士人必須表示鄙夷的短淺見識。——我等出來當官,是為了救人於水火之中,是為天下蒼生謀福利,興國安邦,致君堯舜!

於是有人問:為什麼要當官了,夢見棺材?要發財了,夢見大糞?

高人回答:「官位本來就是腐朽之物,所以夢見棺材;錢財本來骯髒,自然夢見大糞。」

大家佩服極了,真是至理名言啊!

說出這話的,是東晉的大名士、清談巨頭、哲學家殷浩。

一個引領時代風潮的大氣派人物。

最近南北朝的文章有點多,就解釋下清談是個啥,比咱們想像的高級一些。

魏晉名士以清談為主要方式,針對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諸多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清談的進行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藉以引起爭辯。爭辯或為駁難、或為討論。在通常情況下,辯論的雙方分為主客,人數不限,有時兩人,有時三人,甚至更多。談話的席位稱為「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為「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為「談鋒」。在清談的過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對主題內容的見解,以樹立自己的論點,另一方則通過對話,進行「問難」,推翻對方的結論,同時樹立自己的理論。在相互論難的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著討論主題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稱為「談助」。到討論結束時,或主客雙方協調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執一辭,互不相讓,於是有人出來調停,暫時結束談論,稱為「一番」,以後還可能會有「兩番」、「三番」,直至得出結論,取勝一方為勝論,失敗的一方為敗論。

一、山中諸葛亮

和崇尚老莊思想的魏晉前輩名士一樣,殷浩的出場也是以不喜歡當官為由,退隱江湖。

但我不在江湖,江湖上總有我的傳說。

用現代的話來說,要善於造勢,高級裝逼。

殷家也是鐘鳴鼎食之家,官N代。

殷浩小小年紀就以高明的見識,清高的志向名聲很響。

士大夫們都知道殷浩是個人才,超級有范。

王謝這些大家族甚至以殷浩的出仕與否,判斷江東晉室的興衰,大聲嘆氣:淵源(殷浩字)不出山,天下老百姓怎麼辦喲!殷浩很沉得住氣,一隱就是十年。

朝中好多大官都把他比作諸葛亮,一個接著一個請他出山,殷浩有禮而又堅決地一一辭退。

我殷浩是真的不喜歡做官,我是真心喜歡老、庄的出世精神和大自然的山川四季。

這樣拔河比賽般倔著幾年。

永和二年(346),當權的會稽王司馬昱親自給殷浩寫信:還按你的本意,只怕天下大勢完蛋!你的決定,就是國家的興衰。請你三思!

當時晉室出了個了不起的年輕才俊桓溫,任荊州刺史,永和三年,一舉消滅了四川的割據勢力成漢,成為長江中上游的總司令。

晉室感到壓力,殷浩出山了,一出來就任命為揚州刺史、建武將軍,明的是讓他抗衡桓溫。

二、北伐

殷浩經營處於長江下游的揚州地區,處處提防著上游的桓溫。

永和五年,北方後趙皇帝石虎死去,諸子爭位,中原大亂。

不少後趙的的將領率部歸降東晉,大家都以為是個恢復中原的好機會。永和九年,殷浩率大軍北伐。

晉前部駐軍是歸降的羌將姚襄,這個身經百戰的武士,不怎麼把殷浩放在眼裡。

在自己駐軍地盤,招降納士,擴充實力。

清談家殷浩處理具體事務頭就大了,居然派了好幾撥刺客去刺殺姚襄。事情辦不成,雙方已埋下殺心。

殷浩又相信了敵將雷弱兒的詭計。

以為他已經成功殺了敵方的大將,派大軍北上接應。

殷浩甚至放出話說,要直取洛陽,光復舊都!

有人說,這姓雷的未必可信,不能輕易進軍。

殷浩根本聽不進去,命令前進。

還是派暗中已決裂的姚襄為前鋒,揮軍北上。

姚襄軍前進了一段,估計殷浩後軍來了。

借夜色掩護設下埋伏,在山桑城突然襲擊殷浩大軍,打得晉軍大敗。

丟了無數輜重,傷亡上萬的將士。

淮南地區都讓姚襄佔領,殷浩灰溜溜地逃回譙城。

這個被人評為諸葛亮的殷浩,一出手,給孔明先生提鞋子也不配。

三、劉惔的見識

殷浩談鋒之健,沒幾個人比的上。

好多人敗在他的手下,也因為如此,成了大家眼裡的高人。

他笑話名士孫安國是「強口馬」,要穿了他的鼻子,孫安國反唇相譏,說他是「決鼻牛」,要穿了他的腮幫子。

清談的最後,好多就是這樣的鬥口。

唯有名士,號稱知人的劉惔不看好他。

大家在擔心殷浩不出山,人民怎麼辦。

劉惔就反問:「你們以為殷浩真的不出山嗎?」

他直截了當地說,像殷浩這樣的人,就該束之高閣,等到天下太平,再出來當教授。

殷浩有點怕劉惔,有一回殷浩提了個問題:大自然賜於人類的東西一樣,為什麼好人少,壞人多?

劉惔回答:這好比把水倒在地上,四處流淌,絕少恰巧流成方形圓形。大家無不稱讚。

兩人面對面地交談,殷浩有點擋不住,勉強扯上幾句不著邊的話,劉惔不理他。

殷浩走後,劉惔冷笑道:「瞧這個鄉巴佬,沒事湊熱鬧,裝什麼高深。」

反過來劉惔非常欣賞桓溫。

桓溫當然也是個清談高手,但更是個實幹家。

劉惔多次向司馬昱推舉桓溫,請朝廷以國士待之。

桓溫接任荊州刺史,劉惔說,鎮住荊州不在話下,只怕以後治不住他嘍!

桓溫進攻四川,朝廷大臣們都以為成功機會不大。

只有劉惔說,老桓此去一定成功,我看過他賭錢,沒有絕對的把握,他不會出手。

這才是高人一籌的眼光,只可惜真理在少數人手上,大多數人都是馬後炮。

只有殷浩大敗而歸,大家才發現,原來他是個銀樣蠟頭槍。

四、桓溫的反擊

桓溫是東晉的梟雄人物,打小就和殷浩相識,都是官N代。

桓溫說,他小時候和殷浩一塊兒玩,他丟掉的玩具,殷浩才撿起來玩,所以他早早就知道殷浩不如自己。

但殷浩不這樣認為,兩人成年,都是青年才俊,桓溫問殷浩這麼多年過去了,覺得咱們倆誰了不起啊?

殷浩說:「我和我自己打交道多年,還是喜歡作我自己。」

兩人的名聲不相上下,名士袁耽兩個妹妹,一個嫁給殷浩,一個嫁給謝尚。

插曲: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彩,很能動人心弦,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嚮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他對桓溫說:「可惜沒再有個妹妹嫁給你。」

晉室用殷浩為揚州刺史來對抗桓溫,桓溫雖然不高興,但算準殷浩就這點能耐,並不慌張。

他對自己的心腹說:「老殷這個人,去做學問,去做道德模範,都是一把好手。朝廷讓他帶兵,太勉為其難了。」的確有梟雄的見識。

殷浩北伐失敗,桓溫給朝廷上書,指出殷浩丟兵失地,喪權辱國,讓國家損失慘重,要嚴厲追究他的責任。

朝野上下,也對殷浩大為不滿,於是把他廢為平民。

捲鋪蓋回家。

五、空函

殷浩被貶,還是十足十的名士派頭,一點看不出不高興。

吟詩講理,一樣沒有拉下。

只是經常一個人對著空中比劃著寫字,別人仔細看啊看,瞧出來他在寫「咄咄怪事」。

殷的外甥陪同他一塊流放,年把後回京,殷浩送到水邊,真情流露,吟詩道:「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

終於是淚如雨下。

從權勢的巔峰墜落到谷底,這個心中的難受和失落,還是讓他受不了。

桓溫權勢越來越大,他還是惦記著自己這個發小。

畢竟殷淵源還是一流的玄學家,真名士。

他打算重新啟用殷浩為尚書令,於是派人給他送了一封信,請老殷東山再起。

殷浩高興的不得了,這回不擺架子了。

急急忙忙地提筆寫了回信,封好。

想了想,打開來看看,重寫,裝進信封。

再想又覺得不夠完美,再打開修改。

如此翻來覆去,一個晚上改了幾十次。

第二天讓人把信帶回去,卻不知道搞來搞去,給桓溫的信,居然是張空白函。

——這是種怎樣患得患失的急切心情啊。

這下桓溫大失所望,徹底死了心,二人從此絕交。

殷浩為自己選錯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沒幾年就死了。

這或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人的悲哀吧,寫得好文章,做得好學問,就要「貸與帝王家」,硬來個出將入相的夢想,沒有幾個不是悲劇收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許仙」多嘴的一句話,竟是西遊記的開端…
我們看的是9個小故事,古人撿回的是9條命!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