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何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何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前段時間在上海做了一次線下分享,在分享前後跟好幾個來參加活動的時間管理愛好者聊了一段時間,其中一位叫 @小峰,在幾個群里都很活躍,經常能看到他發言,這是他寫的其中一篇文章,記錄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




對文章中觀點的認知有些不同,這篇求索的過程很欣賞,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幫助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有更多的思考。






正文



作者:

汪小峰


微信號:

小峰自在




這句話相信扎過不少人的心,筆者也是。習慣性的,我會覺得是自己沒有真正懂得、踐行、堅持踐行這些道理,所以我的人生過得沒有那麼好。




但,會不會是道理錯了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這些道理



追隨內心 




內心的感受是會變化的,以前的內心和現在的內心想法會不同嗎?以後又會因為受到某種影響而變化,追隨過去、現在、未來的哪個內心?



我理性層面覺得應該(should)去做,但感性層面不想(want)去做,這些都是我的內心心理活動,是追隨之理性的內心還是感性的內心?




不忘初心




初心就是以前設立的目標,外部環境(現實)和內部環境(內心)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以前的目標放到當下是否仍然適合?是回歸、放棄還是修正初心,如何選擇?



堅持




當我堅持的事情,看起來沒那麼值得堅持時,我要堅持還是變通?如何判斷是否堅持了該堅持的,放棄了該放棄的?是按照內心的感受,還是外部的條件變化,又或者是他人的建議?



這些道理不能簡單的說對或錯,而是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變數無數,現實變幻莫測,內心此起彼伏,如何分析?從何處著手?




因為困惑,所以到處請教。




========



真我論




最早因為康南老師,接觸到張德芬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有一張圖

[1]

,讓我第一次認真思考意識、潛意識和人生的關係。






書中認為




馬=表意識(理性)


車夫=潛意識


車廂里的乘客=真我




表面看是「馬拉車」,實際是「車夫控制馬」,而根本是因為「乘客決定了目的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以為是自己的「表意識(理性)」決定了生活的方向,但實際是「潛意識」在控制我們的行為,而「真我」就藏在潛意識之中,「真我」是從小到大一直存在的。




人生的過程就是尋找「真我」的過程,是「真我」逐漸從潛意識中顯化、被意識覺察到的過程。




當「真我」顯化,人就圓滿了,就達到了喜悅、平和的境界。




書中對真我的定義:人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雖然我們的各方面都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作為目睹一切的觀察者"。[2]




我很認真地跟朋友解讀過這張圖,但是他們表示字都認識,放一起都不明白。我當時也是一頭霧水,現在大約明白,我不清楚這個理論是不是對的,我只是還是有困惑




困惑1:真我是不是存在,如何證明?


困惑2:假設真我存在,如何找到(書中有給方法),何時能找到,如果我把人生目標定為「找到真我」,而最終又沒找到,是不是風險很大?沒找到意味著人生的失敗?




========





樹根論








這是馬增光老師在《金錢密碼》[3]課程上的分享,地面以上是現實(結果),地面以下是潛意識。當潛意識匱乏,結果也不會理想;潛意識越豐盛,結果會更理想。所以我們要滋養潛意識,比如處理好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夫妻關係、對財富的觀念等,這樣結果才理想。這個理論我很贊同,馬增光老師的課程我也很推薦。




同時,我覺得這個對潛意識的解釋,沒有解決會結什麼果、是不是我想要的果、外部環境是否支持(南橘北枳)?




=======




其它




我還接觸過一些類似NLP、教練技術、薩提亞、王陽明的心學等等,這些理論都很吸引我,但也都或多或少有些疑問。




比如有位教NLP的老師說,如果只是跟著潛意識走可能會被帶到溝里,那結合張德芬的那張圖,我會不會通過探索潛意識找到真我後,被帶到溝里呢?(以我現有的認知,對張德芬和NLP老師的觀點都沒法證實或證偽)




王陽明說「心即理」,但是各人心有不同,古人與今人不同,信教與不信教的人心不同,當下的我和過去的我心有不同,我如何確定哪個「心的理」是相對客觀、正確的呢?





=======




馴化論





以上種種困惑,直到遇到Ray Dalio的《原則》[4]這本書,我才覺得似乎找到了答案。




知道這本書源於朱業勝老師[5]在其舉辦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會上的推薦,羅振宇在2018跨年演講時也有推薦。《原則》的作者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基金的創始人Ray Dalio,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翁,《原則》是他的生活原則、工作原則總結。




關於意識和潛意識,在閱讀《原則》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個觀點[8]




成功=意識和潛意識的調和


意識負責馴化潛意識




這兩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




在繼續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三個前提假設


1 潛意識是存在的 [6]


2 成功=意識和潛意識的調和 


3 意識負責馴化潛意識 




成功=意識和潛意識的調和,這句話讓我想起馬增光老師在課程上分享的一張圖




這些箭頭既有意識層面的,也有潛意識層面的。我認為A是糾結和衝突比較嚴重的狀態,而B則是神一般的存在,比如佛陀、各個領域大師級的人物,但也可以是田間的老農(如果他處於這種狀態),而大部份人是介於AB之間,有的偏左點,有的偏右點。如下圖:






從上圖看,我覺得一般意義上的奮鬥、修鍊都可以理解為從左到右的過程。

(當然,有些大師未必不糾結,或者佛陀得道之後也未必沒有糾結的時刻。不過我認為總體上右邊的人相對於左邊的人更加調和。)




這裡,我們試著加入一個概念,即一般意義上的成功定義:成功=目標達成。但「目標達成」不等於「意識與潛意識的調和」,為了方便討論,我們把成功分為外在和內在:




外在成功=目標達成 


內在成功=意識與潛意識的調和




如下圖



從時間層面看,外在目標達成和內在調和未必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就能解釋,既有成功而調和的人,也有成功不調和的人,一般人有糾結的,也有不糾結的。




從因果層面看,「目標達成」和「調和」是可以互為因果的。既可以為了目標達成去刻意「調和」(也就是馴化),也可以通過目標達成(實踐)去接近「調和」的狀態。




從環境層面看,人可以入世修行,也可以出世修行,最終都是有可能達到內在調和的。




那如何修鍊呢?意識層面可以通過學習、受教育或者請專業人士幫你梳理達成一致,但是潛意識比較難,也就是道理都懂(意識層面的箭頭向左),卻做不到/不想做(潛意識層面的箭頭向右)。舉個例子,早起的好處大家都知道(意識層面知道),但是相當多的人就是做不到(起床的瞬間不想起,潛意識層面不願意)。這,很可能就是我們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那來看看第二個觀點




意識負責馴化潛意識




聽到馴化這個詞,我頭腦中浮現出一幅畫面







在這幅畫面中,我認為意識就是那個騎馬的人,決定了方向、速度、路線,而這匹馬就是潛意識,能量強大,有了它才能日行千里,沒有馬,人的戰鬥力就是渣渣。但馬也不是好騎的,從收服野馬,到聽從指揮,到人馬合一,這中間需要騎馬人付出極大的心血、時間和努力去馴化坐騎。




當我想到這個畫面時還蠻激動的,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很NB的東西,其實早就有人寫了本書叫《象與騎象人》,武志紅在得到專欄中也介紹了這本書,意思和我理解的差不多。「有一本書叫《象與騎象人》,就把人看作兩部分:桀驁不馴的大象和理智的騎象人。騎象人可以馴服大象,但大象才具有洶湧澎湃的力量。」沒準Dalio也看過這本書

。。。

不過我還是堅持用人馬圖來做解釋,因為畢竟在中國騎象的人少。。。聽說馬增光老師的課程上也講到了這本書,我當時一定是在開小差。。。




好了,到這裡,我們可以把對意識和潛意識的一些理解往這幅圖裡放一下,看看是否能對應:




意識




  • 負全部的責任



  • 學習、更新



  • 選擇方向



  • 制定策略、方法



  • 馴化潛意識



  • 偏理性等等




潛意識





  • 原始、野蠻、強大



  • 各種本能的衝動,如性、恐懼、憤怒



  • 追求刺激,對重複的刺激會逐漸鈍感(邊際效益遞減)



  • 希望立刻被滿足



  • 偏感性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喝醉了,就像是騎馬的人(意識)放掉了韁繩,馬(潛意識)開始信馬由韁,所以醉酒的人在失控的狀態下會和平時大相徑庭。這也說明了人為什麼喜歡喝酒,因為喝酒後不受控的言行釋放了(被壓抑的)情緒、壓力。




再結合圖4,我們可以總結:人從糾結走向不糾結的過程,就是意識不斷馴化潛意識,從內在混亂走向內在調和的過程,當人無限趨近調和狀態時,就到達了所謂成功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了。





我們可以假設在沒有外部條件(空間、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天人合一的人幾乎沒有做不成、不敢做的事,只有想不想做、做什麼的問題。那麼上面這張人馬合一圖,能做到人馬合一,奔跑速度很快,但是要去哪裡,就似乎沒法解釋了。這時需要把人格結構二元論升級為人格結構三元論,加入環境因素。




知乎上有個如何理解

「本我、自我、超我」的貼子[7],解釋如下




首先,三者屬於人格的一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是弗洛伊德最早在1923年的《自我與本我》中提出的。




本我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組成,是人格的一個最難接近而又極其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傾向,其中各種本能衝動都不懂什麼邏輯、道德,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




自我是人格中意識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是在現實的反覆教訓下,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這部分在事實原則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負責與現實接觸,是本我與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監督本我,又能滿足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後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著兒童從中生長起來那個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它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那個能夠進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的部分,與本我處在直接而尖銳的衝突中。




本我就是潛意識,自我就是意識,而超我是原來的人格結構二元論中所沒有的。




貼子中還貼了一張幫助理解的圖








這張圖和人馬合一圖是可以完全整合在一起的,而「協調」和「馴化」並不衝突,我們可以把人、馬代入,「超我」我認為就是人騎著馬要去的目的地。如下圖:








從圖中可看出,自我(意識)是核心,本我(潛意識)是資源,超我(理想化/道德化)是目標,本我和超我是對立衝突的,自我(意識)是與個體與現實之間的媒介,自我負責在本我、超我、現實之間做協調。




用人、馬圖來解釋,就是人(意識)馴化馬(潛意識)來前往目的地(目的),結合現實環境確定方向與路線。在馴化過程中,為了早日實現目標不斷提升人馬合一水平(意識與潛意識更加調和)。有時候,目的地還沒到,人馬已經比較默契了;有時候目的地已經到了,人馬還沒完全磨合好。這裡的變數,既有目的地是遠還是近,也有外部現實環境是否風調雨順。由於現實環境不斷在變化,當到達目的地後,人又會選擇新的目的地,接受新的挑戰,而馬未必願意,可能剛適應走水泥路,又要開始趟小溪,於是又進入新一輪的馴化周期。




有個更好的理解方法,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








朱業勝老師在他的《人生使命宣言沙龍》

上說

,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中,最重要的人是誰,是唐僧!因為是唐僧決定要聽命於佛祖和皇帝去西天(他也可以不聽的),是唐僧堅持到底(81難擋不住,女兒國的溫柔鄉也留不住),而孫猴子、豬八戒動不動就要回花果山、高老莊。這個分析啟發了我,我們把唐僧師徒代入上面的圖中觀察一下。








自我/意識層面:唐僧是核心,大唐、天庭、佛祖通過他去組織西天4人組,他決定去西天取經,他負責馴化3個徒弟,他負責交換通關文牒,他決定進哪座廟、拜哪座佛。




本我/潛意識層面: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動物性非常強,孫悟空的憤怒,豬八戒的好吃懶做、七情六慾。這裡只有沙僧是人,這似乎在說人的潛意識裡不全是動物性,而是因為進化而有了人的因素,反過來也說明無論如何馴化動物也不可能變成人。同時3個徒弟的能力又強大無比,是確保取經成功的重要資源。豬八戒的名字,就是自律的意思,就是人類對自己潛意識中慾望的壓抑或管理。




超我層面:取經成功後,四人皆封佛,既是目標更是獎勵。也像是誘餌,來誘惑凡人去做只有佛才可能做的事,對凡人來說,如果不能成佛,我又何必西天萬里遙呢?




來看看關係:




自我與本我(馴化/協調):唐僧負責馴化3個徒弟,緊箍咒就是馴化工具。三個徒弟不想乾的時候,唐僧要威逼、利誘、安撫。




本我與超我(衝突):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都是帶罪之身,悟空是被佛鎮壓的,豬八戒是不守清規戒律的,和超我層面的佛(背後是皇權)嚴重對立衝突。




自我與超我(選擇

/協調

):唐僧選擇了去做西天取經(成佛)這件事。




個體與現實環境:唐僧要調動3個徒弟對付現實環境中的妖魔鬼怪,要抵抗外部誘惑,依賴觀音的緊箍咒來控制悟空,和唐皇、佛祖是相互選擇的關係。




以上,我覺得講清楚了自我、本我、超我、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那麼,這張圖有什麼用呢?




首先,從人類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看,這個圖提供了全貌,當我們有困惑時,可以通過這張圖來檢視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是沒有自律(沒有馴化),還是馴化方法不對,還是目標設定(選擇了不合適的超我)有問題,又或者沒有考慮現實環境的條件。




同時這張圖,也是一張意志、目標、資源、外部環境整合圖,可以代入其它變數,下面是兩個示意:














最後,我嘗試用這張圖分析一下本文開頭的道理




追隨內心 


首行要界定內心是哪個層面的內心,是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還是整個內心?


我覺得這句話一般是指潛意識層面的內心,那麼這時要看內心是否已經整合顯化(這個我準備另外寫一篇來解釋),如果是顯化的,那麼可以追隨,如果是混沌的,那說明要繼續在現實中歷練,而不是盲目的追隨內心。




不忘初心


初心就是早期設立的目標,即早期超我,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需要考慮當下的目標(當下超我)是不是自己要的,是不是已經偏離,那就要把兩個目標做對比、取捨,還可以考慮是否要對超我進行更新,同時考慮外部環境是否支持。所以可以不忘初心,但不代表要按照初心去做事,而是統觀全局,綜合考慮,有所取捨。




堅持


堅持的事,是指要不要堅持之前選定的超我,這時要結合內部環境(自我與本我的調和度、馴化方法是否正確、本我是否具備實現目標的資源、之前的超我是不是合適)、外部現實環境來綜合考慮。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人格三元結構圖提供了一個統觀全局的檢視、調整模型,清晰了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又非常簡單易懂,方便使用。




綜上,總結如下:




前提假設:


1 潛意識是存在的


2 成功=意識和潛意識的調和


3 意識負責馴化潛意識




結論:




人生是一個(在內外部環境刺激下)不斷更新超我(目標),自我(意識)不斷馴化本我(潛意識),自我不斷協調超我、本我、外部環境,使本我無限趨近超我的過程。而在馴化的過程中,自我和本我不斷調和,無限趨近絕對調和,當接近或達到絕對調和時,人就成功了。




在這個過程中,目標是誘餌,馴化是手段,調和是結果。同時由於不斷遇到新問題(刺激),不斷解決新問題(本我趨近超我),使本我在被馴化的過程中提升了,於

是「人」進化了,每個人的進化推動了整個人類的進化。




我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以上是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整合、梳理,如果您能指出其中的謬誤則善莫大焉,因為可以讓我更接近真相。




最後再次推薦《原則》這本書,是這幾年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了。


[1]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2012.10第一版 P057 


[2]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2012.10第一版 P024


[3]馬增光老師的《金錢密碼》課程

http://www.xinlingchuangfu.org


[4]《原則》,Ray Dalio,2018.1第一版


[5]朱業勝老師的微信公眾號:花開未滿


[6]潛意識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艾克里.坎德爾(Eric Kandel)找出了人類形成長時記憶的秘密:一種能夠形成內隱記憶的蛋白,從而證實了潛意識的存在,並因此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66033/answer/60566567


[7]如何理解 本我、自我、超我? - 安浙程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45942/answer/37538673


[8]這兩個觀點印象中是我在讀《原則》時看到的,但寫本文時卻找不到是在原文上哪一頁,也可能是我眼花了,但不影響整篇文章的邏輯,如果您看到出處,麻煩告訴我一下。






100天行動讀者反饋


@Truman




從十二月到四月堅持記賬和摘錄。另外,扇貝打卡1600多天啦.




@mira


我是基督徒,在教會做主日學老師。今天是帶著孩子們讀聖經的第227天。從最初的11個孩子,到現在,只有一個孩子還在堅持跟我一起讀








新出的對抗拖延課程:我是如何戰勝拖延症的?




想了解更多關於100天行動內容---->

不需要意志力的習慣養成法:100天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rfalcon 的精彩文章:

值得在五一假期中刷的三部九分日韓劇
應該怎樣閱讀小說和文學書籍

TAG:warfalc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