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具與泡茶,該講究還是將就?

茶具與泡茶,該講究還是將就?

公眾號改名了,我喜歡現在這個名字:古樹茶山大雲起。這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不過對我來說接下來對這公眾號會更加用心一些,更新勤快些,這應該是另一個小小的改變。多謝您一直以來的關注,我會盡量多寫一些的。

喝茶,對於茶具要不要講究?當然,很多人的回答,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我相信大家還是比較講究的。有一些茶友講究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也著實令人驚嘆。

不過回想起20年前,據我所見,大家都並不怎麼講究的——無論是對於茶具本身,還是茶具使用過程中的儀式,都比較潦草。

也就在最近這些年,彷彿一夜之間,大街小巷公司住家,都興起了一件事,所謂茶道,於是大家都開始講究了。

記得在2007年之前,我們寧海小城的中心,幾乎每隔50米就有一家咖啡館。而如今,咖啡館不見了,每隔50米大約就有一有茶館。這個現象我覺得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轉變,無所謂好壞,但人們的生活習慣、往來習俗卻在不經意間被一股洪流帶著走,最終形成一個處處以喝茶為載體的社交圈子。我喜歡喝茶,也喜歡看見大家喝茶。

全社會喝茶的風氣由來,與喝茶時的講究是離不開的。日本茶道的形式風靡台灣之後,也漸漸影響大陸。在我看來大陸喝茶,喝的是茶本身,而日本與台灣更注重的是莊重的儀式感之下,心的寧靜與體會。若茶只停留在茶本身,我覺得不至於在幾年之內會有這麼大的流行度增加,而日本與台灣的儀式,讓很多文化人覺得這事兒挺「雅」,而「雅」字,恰是文化人的標籤。在這種背景下,茶道在於中國是從一些「有文化」的人們中間開始流行起來的。接著大眾哪會示弱呢?也跟著上。於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迅速普及於大江南北,在我們這個小城,咖啡館節節敗退,茶館們應運而生。

在「雅」字當頭的「茶道文化」之引領下,我看幾乎所有人都對於茶具和泡茶的儀式非常講究。而這些講究對於喝茶的愉悅到底有沒有幫助呢?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第一種:片面講究而不得法。

我見到有些茶友片面追求茶具的昂貴稀有,過分講究泡茶時的儀式感,但是對於怎麼泡出令人愉快的茶卻並不怎麼知道,對於茶的性能也不怎麼了解。這樣的講究其實並不可取。

比如前幾年有朋友送了個杯子給我,他買這個杯子極貴,商品化的一個品杯,竟然賣幾千塊錢,據很多人說,用這杯子喝茶,可以讓茶水的品質提高,口感會更好、更潤滑云云。也許吧,這杯子做工挺難的,成品率如果低的話,貴一點也是情有可原,不過說到會提高茶水品質,那是打死我也不信的。一個杯子用來喝茶,如果杯子里有啥好物質析出到茶水裡,或者杯子吸附掉茶水裡一些不好的物質,才談得上改善茶水品質。而杯子掛的釉,經過上千度高溫的燒制,燒結成的釉面能有什麼東西析出?或者還能吸附啥玩意兒?所以改善口感,無非是杯型厚薄差異,造成與嘴唇接觸的感覺不同,還有就是杯體本身令茶水降溫快慢不同,造成喝茶時不同,如此而已。稍微知道些科學常識,就會形成正確的判斷。

再比如泡茶窮講究的,拿個電子秤來稱茶葉,我認為這事兒傻到家了。我看家家戶戶的蓋碗或紫砂壺的尺寸都不一樣,我泡生普用的是480ml的超大蓋碗,有些人用的是300的,或者200的,還有用150ml甚至120ml的小蓋碗。而死板的規矩如何呢?用電子秤來稱出固定的克重,投入大大小小完全不同尺寸的蓋碗里,還自以為講究。這真是笑話。除此之外,不同的茶,其性狀也不同。有些茶性猛,少放些就能泡出好味道,而有些茶性弱,不得不投放更多的量才好喝,你怎麼能用一個電子秤來把自己困死呢?因此,每當我看到有人在茶桌上放一個小小的電子秤表示他泡茶是多麼的專業,我心裡都會暗暗發笑。

這樣的講究,還是算了吧。

第二種:合理講究而得法。

首先我們泡茶不可以被日本茶道的繁複所捆綁。如果真要搞日本那一套,也可以,但是要整明白:茶道是茶道,茶是茶。我不認為花一整個下午端坐著玩茶道,臨日暮時才喝到一小杯的茶會有多麼美味。茶道,享受這個過程,然後內心有所觸動,有所安寧,就可以啦。至於茶的味道,還是需要茶好,然後按照符合這款茶的沖泡方式泡出來喝,那才夠味。

然後,趁手的茶具是有必要的——燒水壺要趁手,燒得快,能滿足隨時沏茶所需的沸水;蓋碗或壺尺寸合適;公道杯的容量也要合適。茶桌什麼的,至少要能騰挪得開,能讓人自如地泡茶。那麼就差不多了。

第三種:不講究,完全的將就。

在一些場景中,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上圖,無須多說——只要茶好,無論用什麼工具喝起來就是好!

好茶,就是好茶,哪怕用搪瓷杯也不要緊。所以呀,茶葉本身才是關鍵。到底該講究還是將就,就看你的需求什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杯藥茶,成功逆轉三高!國醫大師的獨家秘方!
【成長印記】採茶葉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