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觀想吐納是太極拳養身的必經之法(二)

觀想吐納是太極拳養身的必經之法(二)

文|釋傳宗編輯 | 禪音

枯木尋禪

巫娜

00:00/00:45

(文接上續)

在走架之前,我們要非常重視起式。

鬆鬆地站在那裡,耳朵放空,眉間放鬆,可以久久地站著,直到自己想動再動起來。太極功夫看起式與收勢。平時如果傻站著內心無依,就會趕緊開始走架。

修身架太極立身中正,松肩垂肘,稍微溜臀,含胸拔背護肫,這是身法上的注意點。心法方面,眉間放鬆,眼皮垂簾、鼻無息,天突穴藏喉,耳朵放空、指尖放鬆,這樣站得越久越好,感覺到照海穴的氣機沖漲,有一股彈力像是要把人托起來,這個時候再開始走架。

太極的起式非常重要,但現在的人卻常不大重視。起式就是開始與啟動了氣機的吐納與觀想。比如找整勁的時候,按照太極的身法,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溜臀、鼓盪、藏喉、眉間放鬆,鼻孔無息、耳根放空,這時開始觀想自己正被五彩光圈包圍住,整個身體是通透、幻化的,也是一個光圈,五彩為外光圈同身體為內光圈達成一片。身體的五臟六腑投影出來就是五顏六色——黃、白、紅、綠、藍,外面五彩也是黃白紅綠藍的光圈,好像彩虹一樣。觀想呼吸、觀想吐納與肚臍眼的吸納是兩回事,是靠觀想來推動肚臍眼的納,不是靠肌體的收腹,肌體的收腹是不能持久的。觀想外界的空氣如光霧慢慢進來到丹田,越久越好如抽絲,全身毛孔都在「納」,有納才有吐。

觀想全身毛孔內圈、外圈都在納,往裡面吸進來整合,觀想全身毛孔裸露,氣機如煙如霧如光,以肚臍眼為中心。丹田的關元穴和氣海穴常不能準確感受,所以只需要關注肚臍眼這個範圍就行了。肚臍眼也是一種先天八卦,如果一個人肚臍眼周圍很硬就說明他生病了,如果肚臍眼周圍很軟,說明氣機很靈動。

在起式的時候,多站一會兒,感受整個身體氣機的充滿。

吐納的時候好像沒有個具體的人,整個人已經光化了,納時外圈的光上下前後左右全部從丹田進去,而內圈的光也全部進去,感覺整個人縮小縮小,像一個嬰兒、像一條光柱一樣縮小,此時憋氣,盡量吸住。這種憋氣,不是心肺的憋氣而是觀想的憋氣,吸到吸不住時,再往外放大,全身都放開放開。吐納結合丹田和命門,拉動全身五行之氣機,在氣機方面外面一個圈裡面一個圈,在交換,放大到五米範圍。好像無處不長眼睛,到處都是我。五米範圍的空間就是你的了,就像一個帳篷一樣籠罩下來。這樣在光圈裡太極與吐納、觀想達成一片,這叫心法。練拳沒有心,就算練到老也是一片空,心能促成一切的結果。

這個起式吐納一做,整個人就軟綿綿的了,很通透。

然後開始下一步時,一定要輕輕地,慢慢地,不能突然行之。

第一個懶扎衣,要慢慢地納進來,盡量地盡量地納進去納進去,納到命門去,好像肚子餓得都貼了背一樣,整個腹腔往後貼,使勁納,能納多少就納多少,感覺變成一張紙張一樣,後面的命門自然就來了。接著一轉,就是吐了,同時腹部丹田松沉松放。

「納」要用功,「吐」卻是自然的。吐也是全身吐出去。所以納的時候盡量納。這樣太極拳走架,想走快都走不了,此時什麼勁道都到位了。納的時候從下到上,大胞穴要盡量撐開,大胞穴不撐開,外面的氣機沒辦法進入到身體。

形架、勁道、吐納與觀想達成一片,但受不了再也納不進來時,掌控再吐出去。開就是吐,吐出去時,鼻孔不能有出氣的聲音,要從全身毛孔開出去放大並松沉。

在這個過程虛腿勁道是起很重要運用。沒有虛腿勁道的支架,納就沒法納進來。所以說虛勁道不可思議。這樣吐納,腹部的贅肉都會消失並柔化有彈性。舌頭一定要頂上顎,才能做好納。一定要靠虛勁才能頂上去,虛腿的暗勁道推動著納,大胞穴一定要撐開,大胞穴撐開如鼓風機充氣並往後挪動移位。

腳下太極分陰陽化虛實勁,虛腿大拇指一點扣,產生髮動勁道綿綿柔柔長長,納氣收縮腹丹田鼓鼓滿滿圓圓,且不可滿心口以中庭為界,然後實腿一蹬吐細細勻勻絲絲的觀想全身外圈毛孔流出。虛勁直接決定納氣程度大小,這是機要。

納與吐同整個走架貫穿起來,此時心、意、勁與吐納全部達成一片了,外界似乎與你已經沒有了關係,物我全部落空,這應該才是太極的真正意義。

暗勁道走內圈,內圈屬於納氣為根本,吐納直接拉動陰陽二氣的中和,所以說吐納離不開暗勁道,暗勁道是為吐納服務的,吐納又是讓暗勁道周身一家,讓所以的暗勁道轉化成氣機。所以內圈的勁道與吐納猶如兩條腿走路,是孿生兄弟。

這樣結合吐納的走架,才能走到五臟六腑裡面去,吐納氣機全部貫穿三焦,那麼三焦氣機就能活動起來,命門就能活動起來,身體能開的地方都可以通過吐納產生的氣機打開,身體能納的地方也都可以納了,從而身體氣機充盈,氣機平衡。

每個走架動作都貫穿著吐納,如果一個動作覺得納還有餘,銜接過程還可以接著做納,最好是一個動作一個納,越慢越好,這樣納才能到位。結合吐納的走架特別有勁道,周身一家,吐納氣機周遍全身,內合外合可以全部到位。

所以吐納是太極行功的機要。只有很好地吐納,才能把明勁道、暗勁道轉化到位,才能把虛實轉化歸位,只有吐納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了腳下的陰陽,腳下太極,體現了氣機的轉化,體現了明勁道、暗勁道之間關係的運化。

宇宙是「吐納」,我們的生命也是吐納,吐納的關要處就是丹田和命門。丹田是納,命門是吐,太極建立在吐納層面上去走架,其實是直接調動先天的自然無為的氣機來導引後天的氣機回歸先天,從而達成一片返樸歸真。單一的走架在勁道方面是通過身法把不規範、不規則的形體的氣機與勁道整合起來,這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再通過吐納,利用先天的氣機對扣後天的氣機。

吐納是建立在先天的基礎上練氣機,行架走勁的時候是在後天基礎上進行調柔和整合的。

通過吐納以後,再結合走架動作,我們的陰陽二氣就周遍全身的細微處,也就是常說的細微之處見真功夫。我們不能把一招一式就是理解成格鬥術,在結合吐納時,我們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一種導引激發氣機靈覺,讓全身的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充滿了氣機和活力。

納就是憋氣如西藏寶瓶氣里外上下對扣對撞鼓氣潛轉斡旋,當沒有納到位的時候不要輕意吐出來,要出去吐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納。先憋一點,等憋的動作結束時再吐出去,憋得夠足慢慢吐出來的氣機才能細細綿綿

在這個過程中有四個字要領悟,即吸、滿、消、射。納的時候是吸與滿,滿的時候大胞穴要撐開,接著一轉動就是消,即發布到全身去,射,動作一開,就如箭射出。開始會很不習慣,慢慢就習慣了,開始氣會短一些,慢慢地就會變長。

進來的時候丹田吸是納,出去的時候是命門開是吐,納的時候收腹丹田靠貼命門,吐的時候丹田鬆開松沉,命門要放鬆,氣機逐漸回歸丹田,並往後壓送丹田與命門擠壓即斂氣入骨。

中國傳統的吐納,就是腹吸、胎息。

通過這種方式慢慢練,我們全身的毛孔、筋骨膜全部就打開了,五臟六腑的氣機、三焦的氣機就可以潛轉起來,上焦、中焦、下焦就會像三個球在滾動並一球,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氣機就會達成一片。

所以,吐納在走架過程中是核心、是根本,只有通過吐納才能把太極回歸到無極,才能把陰陽二氣提升到中和氣機。每個架的起承轉合都要配合吐納,起承轉都是納的過程,合就是開,就是吐的時候。

納的時候,以內圈為根本,是內圈納,外圈為吐,吐主要在外圈。納在虛勁道,吐的時候在實勁道上,這兩個要分開。納屬於陰這塊,在前面任脈這一圈,包括胸部、腹部、手臂內側、大腿內側,是身體的內側,歸屬丹田,是合,吐屬於陽那塊在督脈,在外圈,包括脊與背,歸屬脊背,在身體的外側,是開。

傳統的武術傳承在功夫、招式上練,將太極陰陽的技巧融入了散手,講究化勁技巧上的用功夫,其「合」是為了更好地「開」,是格鬥術,是功夫架。在全民推動太極走架修身的今日時候,太極的走架也以吐納導引養身為根本,內氣潛轉吐納開合走陰陽,最終中和之道,無我無爭無畏至善至柔至剛歸正位,我們的定位不同,我們的重點在吐納觀心上練功。

中國傳統的養身之術離不開吐納導引,只有吐納導引才能解讀體驗實證太極的中和之道。吐納與導引及觀心是最根本、最內在、最原始的一種養身法。以上文字僅供參考揣摩,垂護賜教指歸點化,願天下太極人趨向中和之道身心自在。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多數拳友仍然停留在「心知而身不知」的階段,每天都在重複錯誤……
凡事留點餘地,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