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什麼是飲食養生?

什麼是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是道教諸多養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特點是十分重視飲食宜忌,如對於何物宜食,何物應忌等。再者對於飲食的衛生習慣、時間,乃至冷熱性味等也多有要求。

如《養性延命錄》中說:「養性之人,不欲飽食便卧及坐,皆損壽也(道教有飽食即卧百病生之說)。」

食後當緩步行走,以手左旋右轉輕摩腹部,大益也。食不欲過飽,故先飢而後食;飲不欲過多,故先渴而後飲也。熱食傷骨(食大熱之物傷筋骨),冷食傷臟(食極冷之物傷臟腑);熱物灼唇,冷物痛齒(指冷物易刺激牙齒)。大飲(指過量飲水及飲料等)則血脈閉,大醉(指飲酒過量)則神散。

飲不欲過多,故先渴而後飲也。(資料圖)

道教飲食養生的一個突出成就,就是特別重視食物的營養和治療作用,並由此建立起道教的食養食療學說,創穫了眾多的食療食養葯膳方。

從著名道醫孫思邈的《食治》專篇,到後代有發展的食物本草專著,不僅充實、豐富了傳統中醫的本草、方劑學內容,也為現代保健食品的開發,提供了許多富於啟示的歷史依據。

就飲食養生中五味調攝問題,《太上保真養生論》曾指出:五味入口(泛指各種食物),不可令偏(偏食易導致營養失衡)。多酸傷脾,多甘(甜)傷腎,多辛(辣)傷肝,多咸傷心,多苦傷肺。此皆濁其神魂,亂其五臟(這裡的多,即指偏食。容易傷及臟腑及形體)。同時指出:偏食五味,未必當時損人,但於久後積衰敗爾(指由小聚多,由小病積重痾)。

關於飲食養生的重要性,扁鵲說: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葯也;濟命扶危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生命的維繫,必以食糧為資),救疾之速,必憑於葯。

不知宜食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懂得飲食宜忌,就談不上生存質量)。不明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不明白葯之宜忌,就不能治病療疾)。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五穀雜糧就是最好的養生之本,它能扶正祛邪、安氣養血)。

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如果能用飲食調理,使人病癒體康,可謂就是上醫、良醫了)。

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資料圖)

他也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為醫者,與人治病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知道病源病情後,當先以飲食來調理)。食療不愈,然後命葯,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當食療無效,之後才能用藥,因為「是葯三分毒」,且藥性剛猛,不能輕易去用)。

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覺腹內膨亨短氣或致暴疾(不能見到好吃的,就狼吞虎咽,吃的過飽易導致疾病的發生)。人之所以多病,是因為秋夏貪涼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食物的性味不同,臟腑筋骨血脈所需的營養能量也不同,故偏食是疾病產生的主因。故《黃帝內經》指出: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中醫指小便不通的病症);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指舌干易渴);

辛走氣,多食辛,令人慍心(食辣物過量,心下隱隱作痛、燒心);苦走胃,多食苦,令人變嘔(指腸胃不適,易嘔吐);甘走肉,多食甘,令人噁心(食甜食過量,噁心難受)。

《備急千金要方》則說:「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咸。

孔子在飲食方面則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並提醒人們吃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病從口入」。還提出「八不食」,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定量,不食變味的食物,以及調和五味以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

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資料圖)

再好的葯,也不是上品,所謂的「是葯三分毒」。道教養生,貴在「養」字。如張仲景說:「人體平和,惟須將養,勿妄服藥。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

關於順四時以養生,適五味以長壽的理念。扁鵲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後之人,奔走於名利而饑飽失宜(只顧奔走於名利之場,而不顧饑飽、身體好壞),沉酣於富貴而肥甘是務(只知道貪圖富貴,吃香喝辣),不順四時,不知五味而疾生也(不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不知飲食調攝之法,疾病由此生髮)。故陶弘景說:「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隨臟腑成殃咎。」

我們應怎樣順四時、適五味呢?道經指出:春天宜食辛(指辛辣性味的食物),夏天宜食酸,秋天宜食苦,冬天宜食咸,並說「此皆幫助五臟,益血氣,避諸病之法」。當然,食酸、甜、苦、辣、咸五味的食物,都不得過量食用,再好的、愛吃的東西一旦多了,就會起相反的作用,所謂「少則益生,過則相害」矣。

順四時以養生,適五味以長壽。(資料圖)

在飲食養生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飢餓時不宜洗浴,飯飽後不宜洗頭。吃飯後不宜即卧而睡,易患肺氣,榮衛不通,血脈凝滯,肢節煩重,尤多嗜睡,百疾而生。飽食後忌仰卧,多成氣痞兼頭風。飽不欲速步、走馬、登高、涉險,必傷內室(指易傷及臟腑)。

食熱物後不以冷水漱口,食冷物後不以熱水漱口(易傷及牙齒)。冷熱相擊,是以多患牙齒疼痛、齒根不固。

合理的食補能起到藥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如《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用之,以補益精氣。

以此五葯(指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養其身、去其病,是道教以「飲食」之法來達到扶正祛邪、陰平陽秘、身心內外平衡及「未病先防」、「以食治之」的順四時、適五味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食養食療養生觀。

(編輯:景卿)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玄綱論》教你怎麼做神仙
四庫全書總纂官,也有一顆觀弈夢蝶的道心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