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航空母艦發展史和起源

日本航空母艦發展史和起源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曾建造了11艘艦隊航母和若干輕型航母,一度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在堅船利炮上面。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的時候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1952年起日本推行直升機航母(見日本百年航母詞條的介紹),現在,2017年時日本已經服役了4艘直升機航母。

中文名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外文名

IJN CV

二戰時期

1922年首艘服役—1945年終止

1952年起

日本推行直升機航母

2017年時

日本已經服役了4艘直升機航母

發展歷史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歸,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4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裡灰飛煙滅。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採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制。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

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基於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日本防衛的基本政策是:在和平憲法下,實行專守防衛;堅持日美安保體制;確保文官統治;遵守非核三原則;有節制地增強防衛力量;堅持質量建軍原則,使之能獨立應付有限的小規模戰爭。

艦隊航母

航空母艦作為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的主力,先後計劃建造的各種型號加起來一共有 45 艘,實際建造的為 17 艘(含由其他軍艦改裝的航母)。此外還有 7 艘由商船改裝的輕型航空母艦。下面,筆者將為大家一一介紹。

艦隊航母列表(包括實際建造和未建造的)[2]

鳳翔型:鳳翔(Hosho)、翔鶴(由於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制約而於 1923 年 11 月 19 日中止建造計劃)

翔鶴型:翔鶴(未開工)、未開工的還有另外一艘未定艦名的姊妹艦。

赤城(AkagiI)、天城(Amagi)(未完工)

加賀(Kaga)

龍驤(Ryujo)

G6 型:(停留於計劃中)

蒼龍(Soryu)

飛龍(Hiryu)

翔鶴型:翔鶴(Shokaku)、瑞鶴(Zuikaku)

雲龍型:雲龍(Unryu)、天城(Amagi)、5002 號艦(中止建造)、葛城(Katuragi)、笠置(Kasagi)(未完工)、5005 號艦(中止建造)、阿蘇(Aso)(未完工)、生駒(Ikoma)(未完工)、鞍馬(未開工)、5009 號艦(未開工)、5010 號艦(未開工)、5011 號艦(未開工)、5012 號艦(未開工)、5013 號艦(未開工)、5014 號艦(未開工)、5015 號艦(未開工)

大鳳(Taiho)

G14 型:801 號艦(未開工)、802 號艦(未開工)

信濃(Shinano)

大鳳改進型:5021 號艦(未開工)、5022 號艦(未開工)、5023 號艦(未開工)、5024 號艦(未開工)、5025 號艦(未開工)

祥鳳型:祥鳳(Shoho)、瑞鳳(Zuiho)

龍鳳(Ryuho)

千歲型:千歲(Chitose)、千代田(Chiyoda)

伊吹(未完工)

G18 型:(停留於計劃中)

建造情況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準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3]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

「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

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

「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

在戰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

「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後解體外,其餘的都在戰爭中被擊沉。

參戰序列

偷襲珍珠港: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印度洋空襲:龍驤號、赤城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珊瑚海海戰:祥鳳號、翔鶴號、瑞鶴號;

中途島海戰: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4]

東所羅門海戰:翔鶴號、瑞鶴號、龍驤號;

聖克魯斯海戰:翔鶴號、瑞鶴號、瑞鳳號、飛鷹號、隼鷹號;

馬里亞納海戰:大鳳號、翔鶴號、瑞鶴號,飛鷹 號、隼鷹號、龍鳳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萊特灣海戰: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子全球軍事動態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剛掙了莫迪的外匯 反手就敲列印度
中國空軍發展重型戰鬥機歷史和影響

TAG:文子全球軍事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