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不輕易保舉人才,直到為父丁憂期間,才想通一個道理

曾國藩不輕易保舉人才,直到為父丁憂期間,才想通一個道理

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六十 請勿轉載

曾國藩創立湘軍之後,為了增強戰鬥力,除了在思想上武裝湘軍,提出了「不要官,不要錢,不怕死」的口號以外 ,還滿足了湘軍將士對於金錢和前程的渴望。對於金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高額的軍餉,曾國藩的湘軍,在創立之初,軍餉就是朝廷正規軍的三倍。對於前程,曾國藩實行保舉制度,並且鼓勵部將大力保舉下屬:

鄙人前銜奏補實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氣,不可畏幹部詰而預自縮手也。

所謂保舉制度,就是湘軍可以按戰功保舉一定數額的將士為國家武職官員。這項制度可謂極其重要,在當時,士兵打仗吃的是軍糧,還能領到高額的軍餉,甚至在攻城掠地之後還可以大肆劫掠,在物質上比老家種地強多了。所以,能更加激發他們賣力拚命的,就唯有顯赫的功名了。

因此,不僅湖南人踴躍加入湘軍,大批的不得志的文人也投奔做湘軍的幕僚。甚至連有功名,有官職在身的官員,也棄官而投曾國藩,就是看重了這裡升職快。俞樾、吳汝綸、王闓運、王安定等名士都做過曾國藩的幕僚,連數學家李善蘭、華衡芳也加入過湘軍。

然而,保舉制度之後,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此風太盛,剎不住車。誰不願意光宗耀祖,誰不想有所成就?一開始,湘軍不成文的規矩是每次戰鬥中,一百人中保舉三人。然而,隨著與太平軍戰鬥的白熱化,逐步提高了人數。攻克武昌時,就有兩百多人被保舉。湘軍縱橫近二十年,前前後後保舉的人數,武職共達十幾萬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數萬人。

作為曾國藩來說,他是一個具有非凡眼光的戰略家。在保舉制度取得極大成果之時,他也看到了制度的缺點。那就是對於朝廷固有選官制度的衝擊。雖然保舉制度中的武職人員,絕大多數是虛職,但畢竟已經授予了品級,相比於普通人,他們更容易獲取實職。

更要命的是,為了讓湘軍能賣力拚殺,保舉制度被大量濫用。不僅是從事戰爭的人有份,甚至連在老家務農的親友,只要關係夠硬,也能分一杯羹。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還沒有出生的孩子,也有機會憑藉長輩的努力,冒領軍功。

曾國藩素來以聖人為奮鬥目標,他不可能沒看到這種情況。但他沒有辦法徹底廢止,他的對手洪秀全,也是大肆封王,延攬人心。如果他連幾個虛職都不捨得給,何以帶領這群鄉勇去攻打驍勇的太平軍?

作為曾國藩,他只能做好他自己,他不隨便保舉人,對於保舉,也是慎之又慎,甚至到了不同情理的地步。然而效果並不見得好,在攻克武昌,意氣風發來到江西後,卻進展微小,與太平軍形成拉鋸戰。倒是曾國荃的吉字營,還相繼攻克了幾個重要城市,越來越成為曾國藩手中的王牌。

曾國藩分析,這是因為曾國荃比他大大咧咧,沒有考慮那麼多。只要目前能夠頂用,能夠拉攏人心,凝聚人心,就肆無忌憚放膽去做。要知道,如果不消滅太平軍,清朝連未來都沒有,還談什麼破壞今後的國家選官用人制度?

這也是曾國藩在丁憂期間所徹悟的,他決定在特殊時期,不能再僵化拘泥,就是應該學著曾國荃那樣,利用保舉制度來招攬人心,獲得更多的人才。曾國藩再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也寫道:

余昔在軍營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至今以後詬病。近日揣摩風會,一變前志。

曾國藩一開始只用盛世的方法來治軍,不亂保舉,不亂花錢,結果人心並不齊。所以他打算變一變,至於怎麼變呢,他立刻在後面寫道:上次有孫、韓、王之託,此次又有周君之託,蓋亦情之不得已者。

原來,曾國藩在守孝期間就是一介平民,是沒有資格保舉的,因此他向曾國荃推薦了四個人來保舉。雖然這在現代人看來,無疑是走後門,托關係,但結合當時那個戰亂紛飛的背景來看,不失為一種籠絡人心的良策。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曾國藩家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魏兩代帝王發布的遺詔,司馬懿笑了兩次:終於等來這一天
慈禧墓中四大珍寶,一件似乎有香氣,排名第一的下落不明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