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變態教育課:是佛系治癒,還是獸性洗腦?
這是鮮活生動的生命教育課,還是殘酷現實認知課?
是熱愛生命的佛系治癒,還是培養獸性的脫敏洗腦?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
最近日本發布了一個「生命教育課」紀錄片,展示了日本教育的奇葩,引發600萬網友熱議。
日本島根縣的出雲農林高中,開設了一門生命教育課,就是讓學生全程參與從雞蛋的孵化,小雞的養育,以及後來的屠宰,加工烹飪過程,最後,讓學生們親口吃掉。
開始,溫馨的畫面一幀幀從我們眼前閃過:
天真純潔的孩子們驚喜地看著毛茸茸的小雞脫殼而出;
每人認養一隻,帶上腳環,取了名字,帶到教室里觀摩;
整整六個月,182天相伴,照顧,撫摸,對它傾訴心裡的話;
在孩子們眼裡,小雞不再是一道普通的食材,而是互相依賴信任的朋友,寵物,甚至是自己一手帶養出來的孩子……
所以,當小雞完美長大,那一天來臨,孩子們的表情令人不忍卒讀:
沉重糾結,心痛難捨,眼淚汪汪,雙目緊閉,默默祈禱….
這樣一個快樂與悲愴,溫情與殘忍糾結在一起的「生命課程」,在這所農業職中,已經開設了60年。每一屆學生都經受過,被學校稱之為「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希望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
並且,這樣的教育在日本並不罕見,還有的學校讓學生親手飼養小豬,長大後親眼觀看小豬被屠宰,被分割,被烹飪過程,然後被要求親口吃下。
孩子們的表現無一不是痛苦難當,煎熬至極。
真是變態的民族,變態的邏輯,變態的教育。
誠然,人類生存的基礎就是大自然提供的豐富食物。作為複雜多樣食物鏈中的重要部分,動物被人類圈養宰殺食用,是天經地義,無可非議的。作為涉農職業學校,讓學生參與飼養和加工實踐,學習食物正確的獲取方式,體驗來之不易,也是沒問題的。
同時,讓學生親自飼養小動物,與他們建立「馴養關係」,感受生命與愛的可貴,也是沒毛病的。
問題出在,日本教育將兩個性質截然相悖的課程一體連接,一併展示,一個鮮活的生命被自己親手養大,又親自吃掉。孩子的心靈從溫暖親密一下子切換到殘忍冷酷,連個過渡都沒有。這讓單純天真的孩子情何以堪?
被粗暴踐踏,生生撕裂的心靈似乎在詰問:
這是鮮活生動的生命教育課,還是殘酷現實認知課?
是熱愛生命的佛系治癒,還是培養獸性的脫敏洗腦?
這種教育,讓很多日本孩子從此留下了心理陰影:
有的內心深處的獸性被喚醒,恃強凌弱,違法犯罪;
有的對美好人生產生懷疑,失去信心;
有的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奮鬥激情。
日本教育的變態,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啟示一:教育應該講時序。一年有四季,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孩子的教育也要根據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匹配適宜的內容。幼年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刻,童年認識世界的早期,就是要多多呈現正面的東西,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給孩子們的生命打下溫暖的底色。
等到步入社會,人格和心理已經成熟,有了一定的抗震性,此時進行諸如「優勝劣汰」之類的教育,不但不會嚇到年青一代,相反會起到激發砥礪的功效。
啟示二: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應該有所講究。世界是複雜的多面體,很多成人社會裡不以為然的事情,在孩子看來卻是荒謬惡毒和難以置信。這就需要教育者,面對涉世未深的孩童,有所遴選,有所規避,有所變通。
以「小雞的一生」為例,早期的豢養,可以把重點放在尊重生命上,通過與小動物互動,體驗關心別人的情感。而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可以通過實地參觀,圖片展覽以及視頻播放等方式進行。
絕不可以讓孩子與註定被屠宰的小雞親密生活那麼久。否則,就是把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當成了毫無生命冰冷的實驗工具,這本身就是對教育屬性的嚴重背離。
啟示三:展示負面性的東西,一定要在足夠的正面信息基礎上進行。
一個家長說:「真糾結!不跟孩子討論惡性案件吧,孩子心裡就不會樹立保護自己的概念。可是總是對孩子講這些恐怖事情,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信』,『那個要提防』。家長不敢放手,孩子戰戰兢兢,如何培養獨立自主,敢闖敢拼的性格?」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切情感品格的養成,都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
給孩子負面性質的東西,一定要考慮對孩子安全感的影響。不要將恐怖的情節,血淋淋的畫面,不加遮掩的一股腦傾瀉給孩子,讓年幼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無邊的恐懼。探索,研究和征服世界的勇氣被消磨殆盡。
如何將「敬畏生命」與「適者生存」理念一齊植入孩子的心田?
如何將安全保護與獨立自主的道理和實踐,同時傳達給孩子?
如何在複雜多樣,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讓孩子保持堅定信仰,理性心態和向善的人格?
這些都是教育者面臨的嚴肅課題。
無論哪個民族,何種學派,教育的要旨,永遠都是愛。
給孩子愛的滋養,愛的傳承,愛的基礎上的一切思考和行動。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