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走的流浪漢,坐地的乞討者

行走的流浪漢,坐地的乞討者

公眾號上,孕峰發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他十幾年前,在北京的時候,在公車站等車時,遇到的一件事情

「十多年前一個冬天,我在北京馬甸那個地方等公車,手裡捏著兩個一塊錢硬幣,準備上車投幣。這時走過來一個乞丐,身上的棉衣純黑,估計十年沒洗了,頭髮很長完全凝成一股,估計也是十年沒洗了,臉上鬍子長滿了。他走過來一頭扎進垃圾桶里一陣翻騰,上半身幾乎都埋進去了。我當時下意識的用硬幣敲了敲垃圾桶,他就抬起頭來,我把兩個硬幣遞給他,他接過去湊到眼皮底下看,我才發現他是近視。他看清了這是兩塊硬幣,馬上就遞還給我,同時看了我一眼,那一瞬間我看見了一雙成熟而堅定的眼睛。我把硬幣接過來,他一聲沒吭,又朝著下一個垃圾桶走過去。原來,他不是一個乞丐,是一個流浪漢。他需要垃圾,不需要錢。他自己勞動,也不需要幫助。」

------------------流浪漢的故事

我曾經從一個朋友那裡,聽到過另外一個故事,也是發生在北京的故事,也是同樣的深冬的夜晚,也是等公交車。

這個朋友是一位基督徒,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去北京神學院去學習基督教神學,也是在一個深冬的夜晚,在公交站等車,當時朋友沒有收入,身上只有做公交的錢,在等車的時候,看到一位乞討者,挨個人乞討,朋友想了想,在沒錢坐車,和把錢給這個乞討者之間,做了一個簡單的思考,就毫不猶豫的把乘車的錢給了乞討者,然後,自己走著回到了住處。 住處並不近,很遠。 朋友把這歸結於神的旨意

---------------------乞討者的故事

兩個不同的,但又有點類似的故事,如果單獨的說出來,可能給人的震撼並沒有那麼強烈,但是把兩個故事一起講出來,卻有著異乎尋常的穿透力,直達人的內心深處,不斷的敲擊著

流浪漢,選擇了流浪的生活,我們無法窺探他們是什麼時候開始流浪的,又是為何開始流浪的,有的人也許是迫不得已開始流浪,有的時候也許是喜歡流浪本身,在流浪中,得到真正的自我,獲得不一樣的人生。 一個人流浪,是一個流浪漢,一個民族流浪,要麼成了猶太人,要麼就成了吉普賽人。

乞討者,選擇了放棄靠自己勞動來生存,選擇了更簡單的乞討的方式,但這何嘗又不是勞動的一種。乞討與流浪,這兩個行為其實本沒有高低之分,有高低的是旁觀者自己,就像佛印與蘇軾說的,你若眼中有佛,所看一切皆是佛。 你選擇了你認為更好的、更值得稱讚的方式,是不能建立在指摘別人選擇的基礎上,就像你給乞討者錢,不能去選擇先罵一遍恨鐵不成鋼,手腳好好的不自己掙錢,卻要靠別人施捨。

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倡的可能都是仁義禮智信,忠義廉恥。 我們的祖先,又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多勞動一些,多獲得一些,多養育一些後代,將家族傳承下去。 任勞任怨,就是對我們美德的最好的注釋。

若以這自古以來的價值觀念來考量,自然,我們會更提倡流浪漢,雖然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他沒有為國家創造出個人該有的價值,但是他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著自己,他是一個勞動者。 雖然他們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很惡劣。

乞討者,可能會遭到比較多的非議,特別是當今真假乞討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分辨的時候,人們泛濫的愛心遭受到一次次的欺騙之後,乞討,正在成為一個被人人喊罵的行當。當你在城市裡走街串巷的時候,你身邊,有高樓大廈,華燈劉彩,也有在天橋,橋洞 匍匐跪坐的乞討者,他們或年老年幼,或體健身殘,每次看到這些乞討者,都會默默的給自己加油,要更加努力的去生活。

帶給我們震撼的,不是那些流浪漢或者是乞討者,而是我們自身的經歷,帶給我思考的,也不是流浪漢或者是乞討者,而是我們自己已有的認知和價值觀。你選擇怎樣的認知和價值觀,你便有怎麼樣的行為,但願在我們的內心裡,還能保持著當初出發時的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沖頂之道 的精彩文章:

TAG:沖頂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