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軍隊文職,國防的建設史:中國古代國防

軍隊文職,國防的建設史:中國古代國防

我國國防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國防,是指從公元前 21 世紀夏王朝的建立開始,到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為止這段時期的國防。


一、軍隊文職人員考試: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我國古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民為體」、「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富國強兵」、「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鬥爭策略等等。

在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導下,華夏大地消除了無數次外敵入侵帶來的戰禍,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甚至使國防曾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輝煌。國防思想上升到理論高度,標誌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已經基本成熟的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

圖片來源網路


兵制即我們常說的軍事制度,也稱軍制。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組織、管理、維持、儲備和發展軍事力量的制度。我國古代的兵制建設主要包括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和兵役制度等內容。

在軍事領導體制上,夏、商、西周時期,一般由帝王親自掌握和指揮軍隊,沒有形成專門的領導機構。春秋末期,實現將、相分權治國,以將(將軍)為主組成軍事指揮機構。秦國一統天下之後,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機構,太尉為最高的軍事行政長官。隋朝設立了三省六部制,設兵部專門主管軍事。宋朝則設置樞密院作為軍事領導的最高機構。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各有千秋,但皇權至上,軍隊的最終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秦朝之前武裝力量結構單一,一個國家通常只有一支國家的軍隊。從秦朝開始,國家的政治制度逐漸完善,生產力不斷發展,因而,各個朝代根據國家的狀況和國防的需要,將軍隊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種,並對軍隊的編製體制、屯田戍邊、兵役軍賦、軍隊調動、軍需補給、驛站通道、軍械製造和配發等都做了具體規定,並以法律的形式頒布執行,如唐代的《衛禁律》、《軍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度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我國古代為抵禦外敵入侵、鞏固邊海防,修築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國防工程。如城池、長城、京杭運河以及海防要塞等。我國古代國防工程建設中,城池的建設時間最早、數量最多,並在古代戰爭中,城池的攻守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之一。長城是城池的延伸,春秋戰國時期長城的建築已經開始,秦始皇統一六  國後,更是大興土木,構築長城,後經各朝代多次修建連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和古代海防建設,在當時也起到了重大的軍事和經濟作用。

紅山口教育祝您從紅山口起步,踏上文職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考紅山口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軍考紅山口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