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恢弘大氣 皇家風範——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須彌座

恢弘大氣 皇家風範——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須彌座

恢弘大氣 皇家風範

——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須彌座欣賞

在欣賞古代佛教藝術作品時,人們往往只注重作品主體部分的藝術特徵,而忽略其附屬部分的藝術表現,這是不全面的,這樣很容易遺漏一些重要的歷史信息,造成對作品認識上的嚴重缺失。如品鑒一尊古代佛像,人們往往只注意造像本身,而對其背光、台座等附件卻不太留意,結果忽略了能夠提供作品年代、風格乃至產地等參考價值的重要信息。此次北京中古陶拍賣推出的這件銅鍍金須彌座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雖然它只是一個佛像的配件,但其造型樣式、裝飾紋飾,以及它的材質、鍍金等工藝特徵,卻反映了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時代藝術風貌,可以判定為一件出自元代宮廷的皇家藝術作品。

3027

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須彌座

元宮廷 13-14世紀

銅鍍金 21.4cm×19.4cm×7.7cm

雪域梵風-海外重要私人珍藏佛教藝術品專場

這件須彌座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前方明顯向外凸出,並出現對稱的折角,後方平直。由此造型特徵來看,它應當為佛像的台座,因為如果是佛塔台座一定是前後一致的向外凸出,整體呈「亞」字形,如北京白塔寺白塔下面的須彌座形式。台座不高,中間有凹入的束腰,束腰之下出現了多層疊澀形式。整體造型及結構完全符合須彌座的形制特點。以裝飾紋飾來看,由上至下可分為四層,各層均有素邊相隔。其中,最上為一層仰蓮瓣,環繞台座一周,其下兩層蓮瓣亦復如是。其下即為台座的束腰,因為是台座的主要部位,所以上面的雕刻尤其繁縟精美,主要集中於前後兩面。其中,前面共刻有五組渦旋狀纏枝蓮,中間一組有三個渦旋紋,兩邊兩組各兩個渦旋紋呈對稱排列,各組渦旋紋間以一個五股金剛立杵相隔正面共有6個大小形制完全一樣的金剛杵;與其對應的後面也以渦旋狀纏枝蓮裝飾,11個渦旋紋環環相套,一字排開,中間沒有金剛杵相隔,唯兩端各安一五股金剛立杵收邊。束腰下是一層覆蓮瓣,蓮瓣寬肥,頭部飾有卷草,與上面一層仰蓮瓣形制完全相同。最下是台座的底部,共有兩層裝飾紋飾上面寬大的直邊上刻寶珠紋,轉角處為花卉紋,其下亦為一周覆蓮瓣但形制與上面兩層明顯不同,頭部無卷草,飽滿光潔。整個須彌座從造型到裝飾做工極其講究,可謂造型規範、裝飾繁縟、工藝精緻、風格華麗,充分展現出皇家藝術氣息。

(局部圖)

看到這件須彌座,給人明顯的感覺是它與一般台座不同,既不同於元明時期西藏地區所見佛像台座,也有異於明代宮廷佛像台座,其整體造型、其上的裝飾紋飾及布排形式均體現了元代宮廷藝術的鮮明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蓮花瓣和金剛杵兩種紋飾的造型樣式。整個須彌座裝飾有三層蓮花瓣,分布於前後左右,蓮瓣造型周正寬大,符合元代藝術氣象,其中最下一層蓮瓣頭部沒有卷草紋飾,與元代宮廷造像上常見的蓮瓣形式完全一致。金剛杵主要分布於須彌座的上層束腰部位,前後共有8個,其中前面6個,後面2個,皆呈豎立的形式。其造型非常壯碩,中間柄把短粗,各股股身弧度較圓,整個股端較圓大,與明代制式明顯不同,也表現出元代宮廷藝術的鮮明特徵。另外,台座在工藝上也具有元代中原地區特點,其整體手頭較重,外表鍍金純厚亮麗,內膛色澤漆黑,有均勻分布的鉚釘釘頭,還有均勻排列的凹槽,這些在元代宮廷造像和元代金銅器物上都有相似的表現

圖1-1, 1-2

(2017年瑞士科勒秋拍元宮廷風格銅鍍金佛塔及細節圖)

H:16.7cm

圖2-1,2-2

(北京元代鐵可墓出土佛教紋飾銅鏡及銅鏡線描圖)

直徑17cm

圖3

(內蒙赤峰敖漢旗朝陽溝出土元代金嘎烏)

直徑6.5cm

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實物作為參考。首先,在現知的元代佛教藝術作品上,有不少帶有金剛杵圖案,如有6尊元代宮廷造像的封藏底板上刻有金剛杵圖案;北京元代鐵可墓出土的一面銅鏡上有金剛杵圖案(年代下限為1313年),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朝陽溝出土的圓形金嘎烏上有金剛杵圖案,它們的形制與這件須彌座彌上的金剛杵完全一樣。其次,元代宮廷風格的金剛杵近年也不斷現身並得到確認,其中突出的實例如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銅鍍金五股金剛杵、日本醍醐寺收藏的一件銅鍍金五股金剛杵等,其造型樣式亦類似這件須彌座彌上的金剛杵。再者,是2017年瑞士科勒秋拍的一座銅鍍金佛塔,是最值得參考的。該塔上的蓮花瓣及金剛杵兩種紋飾與這件須彌座彌座上圖案完全一致。筆者2017年10月在香港瑞士科勒的巡展上親見了這件實物,當時就認定為元代宮廷製品。長期致力於元代宮廷造像藝術研究的瑞士學者羅伯特·貝格勒博士在新近出版的(《文化融合——元明時期的佛家造像藝術》)中也將其收入書中,確定為元代中原地區作品。另外元代宮廷唐卡、元代皇家刻經扉畫等其他形式的作品上,也可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由此可見,這件須彌座屬於元代宮廷製品無疑。

圖4-1(佛像封底上十字金剛杵)

圖4-2

(國外私人藏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H:13.7cm

誠如以上所述,此件台座無論整體造型還是局部裝飾紋飾都表現出元代宮廷藝術的鮮明特點,但毋庸諱言尚存一處疑點讓人不解,那就是它的材質。從台座表面失金的部位可以明顯看出,它所用材料為紅銅,而不是元代宮廷造像普遍採用的合金銅。那麼,既然其材料非合金銅,是不是就可以否定它的宮廷產地呢?筆者以為不可貿然予以否定,因為它的整體風格太過鮮明突出,除了元代宮廷我們很難找到更恰當的出處和產地了。這一材質上的特殊性給我們提出了疑問,同時也應當給了我們新的啟發:那就是元代宮廷造像不完全為合金銅鑄造,也存在紅銅鑄造的特殊性。同時紅銅鑄造也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一是有人已經發現元宮廷造像中確有紅銅材質的造像;再者元代廣大的疆域下銅的產地甚多,宮廷造像不必局限於自己研製的合金銅一種材質,其他材質包括紅銅也可能用於造像。這樣我們便不難理解宮廷造像以紅銅鑄造的特殊性,也不難理解這件須彌座為紅銅材質的特點了。

(須彌座細節圖)

最後,我們來了解一下須彌座名稱的由來、寓意及歷史上流行情況。須彌座,其名稱源於佛教宣揚的須彌山。須彌山是印度梵語音譯,意譯妙高山、妙光山。按佛教說法,須彌山位於世界中央,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約13公里,即110萬公里),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四周有八山八海繞。九山、八海、四洲構成的國土,稱為一世界或一須彌世界,一千個須彌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基於須彌山廣大無量,所以佛教尊神和聖物之座皆取須彌為名,寓意廣大而穩固,也喻示其上的佛教尊神(如佛、菩薩)或聖物(如佛舍利)地位崇高無比。

歷史上,須彌座在漢藏佛教中都非常流行。其中,漢傳佛教須彌座流行較早,最早見於北魏石窟中,當時形式比較簡單,雕飾也不多。從隋唐開始,須彌座使用漸趨廣泛,不僅用於佛像台座,也成為宮殿、寺觀等尊貴建築的基座;其造型也逐漸複雜華麗,出現了蓮瓣、卷草、角柱、力神、間柱、門等裝飾紋飾和結構形式,《營造法式》中還專門規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元代時須彌座束腰變矮,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進行裝飾,至明清成為定式。藏傳佛教的須彌座始於吐蕃王朝時期,歷史上也廣泛流行於佛像及佛教建築上,其造型樣式早期主要受印度等外來影響,自元代開始隨著漢藏文化密切交流,又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在造型、結構及裝飾上逐漸與中原地區流行的須彌座趨於一致。這件須彌座造型規範、結構合理、裝飾繁複細膩,這些與當時西藏流行的須彌座明顯不同(如達隆寺佛像和唐卡上的須彌座),應當吸收了當時中原地區文化和審美元素。

參考圖:

圖1-1、2017年瑞士科勒秋拍元宮廷風格銅鍍金佛塔高16.7厘米

圖1-2、佛塔底座部分

圖2-1、北京元代鐵可墓出土佛教紋飾銅鏡直徑17厘米

圖2-2、銅鏡線描圖

圖3、內蒙赤峰敖漢旗朝陽溝出土元代金嘎烏直徑6.5厘米

圖4-1、佛像封底上十字金剛杵

圖4-2、國外私人藏元宮廷風格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高13.7厘米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 黃春和

中古陶

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PREVIEW】

2018/6/16—6/17

【拍賣AUCTIONS】

2018/6/18—6/19

【展拍地點】

北京·朝陽區·富力萬麗酒店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61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古陶拍賣 的精彩文章:

TAG:中古陶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