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弘揚中醫藝術,挖掘中醫寶庫,為人類做出中國貢獻!

弘揚中醫藝術,挖掘中醫寶庫,為人類做出中國貢獻!

原標題:弘揚中醫藝術,挖掘中醫寶庫,為人類做出中國貢獻!



幾年前,國外搶注中醫古方的新聞曾引起不少熱議,2001年,日本一家公司向美國申請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專利,明確對以芍藥為活性成分的包括加味逍遙散、當歸芍藥湯、芍藥甘草湯、桂枝茯苓丸4個復方進行保護,並且獲得了授權。日本還無償商業化開發中國《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中的210個古方。


在這些古方被別人逐漸申請專利、針灸被很多西方國家接受的同時,國內很多人還在糾結中醫是不是真的管用?


四位院士力挺中醫

來源:健康時報(jksb2013) 、中西醫學資料 編輯:莫離



根據公開報道和演講,


國內四位現代醫學大家力挺中醫!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分子藥理與心血管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呼吸內科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釗猷腫瘤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代明消化外科專家


韓啟德院士:中醫不科學不代表不正確


我不太同意中醫是科學。中醫是人的藝術,是我們要大力推崇的,中醫能看好病,無可非議;中醫要大力推廣,要繼承發揚,毫無問題。中醫憑感覺、憑經驗,但是說有沒有經過實證?有。經過兩三千年綿延不絕,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這是事實。


我在農村當醫生的時候,也學了中醫,我給人看病,學了九個月就用中醫,後來找我看中醫的人不比找我看西醫的人少。


中醫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學的。科學並不在於正確,不科學不說明它不正確,不好。


我們對科學要有正確的理解,不要把科學跟絕對正確聯繫起來。


科學只是我們人類文明發展到公元1500年以後,在這幾百年裡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認定的一種體系。而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認定的體系,為什麼一定要把兩個體系去完全等同起來呢?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也應該吸收互相之間的長處。



要學習中醫的接診之道


現在的西醫幾乎已經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時候提到一個故事,說一個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讓到檢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這個病人就感動得掉眼淚,說你是我看的第六個醫生,前面五個醫生都沒有碰過我一下肚子。我們西醫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完全靠設備,完全靠人為確定的指標來解決問題。儘管有它很好的能解決問題的地方,但是確實離開病人越來越遠,這就容易造成矛盾。


不說別的因素,中醫來說首先要把脈,醫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個笑容,病人的感覺跟我等了幾個小時,看到醫生頭都不抬,化驗單一開檢查去,感覺很不一樣。

我看中醫的體會就是中醫容易跟病人搞好關係。西醫來問你怎麼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麼不舒服,就是難受。西醫看所有檢查都沒有問題,然後說你沒病,病人不生氣嗎?我要你幹嗎?我就是難受,你說我沒病?中醫不會這樣,我當中醫,病人剛走進來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麼問題,然後坐下來,在農村的時候,婦女坐下來給你一個胳膊,什麼也不說,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脈是不是懷孕了。


中西醫不要互相排斥


西醫因為是現代科學,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跟一百多年前比解決了很多很多的問題。


但是,一方面離解決人類所有的疾病,預防、治療還差得很遠。


另一方面,整個現代醫學有點忘記了醫學的最根本是人,我們開始把人當作機器,當作局部,忘了人是會思想的,什麼東西都看片子,看化驗,所以現代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開始遠離人文,這是非常危險的傾向。


中國人應該有這個志氣,得天獨厚的是我們有中醫這個寶庫,儘管它很不完善,需要有現代科學不斷使它更好的發展,但是就現代醫學方面,我們跟現代西方國家有什麼差別呢?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應用呢?


我們中國人應該有志氣,把中醫和西醫裡面最優秀的成份給它結合起來,創造出真正的現代醫學,什麼東西都要往前發展,如果不發展,不管是現代醫學還是中醫都是沒有出路的,都要往前發展。


樊代明院士:中醫比肩現代醫學且不可替代



中醫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幾千年,需要我們好好去學。學中醫不是否定西醫;就像說西醫好,一定不要隨便說中醫不好。對此,我有四句話:

一是在人類歷史上,中醫藥學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強調和尊重;


二是在世界醫學領域中,中醫藥學已發展成唯一可與現代醫學(西醫藥學)比肩的第二大醫學體系;


三是中醫藥解決了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顯示其不可替代性;


四是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


第一句話,屠呦呦研究員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是當今國際主流醫學界對中醫藥學價值的認可,這種認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醫學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唯有中醫藥學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體系,歷經風雨不倒,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做出巨大貢獻。即使在西醫佔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療效和獨特魅力,在越來越多國家掀起了經久不息的「中醫熱」。


甚至在有的領域,中醫藥學遠遠走在了現代醫學的前面。比如,對於頑固性腹瀉,西醫一直沒有什麼有效手段,直到近幾年在國外興起的用腸菌移植治療法,才明顯提升了療效。而在幾千年前的中國醫學典籍如《肘後方》《黃帝內經》,甚至更早時期,即有記載「口服胎糞」等類似療法。


再如,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生命力中午12點最強,夜裡12點最弱。我年輕時當住院醫生值夜班時就發現,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這不就是國際上已經認可的我們中醫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話,臨床中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西醫急腹症手術能解決急症救人性命,但術後腸脹氣有時很難解決,嚴重影響手術效果。針灸就能搞定!當年尼克松訪華,有一位美國記者來華打前站,不巧突發闌尾炎,在協和醫院做了手術。手術本身很成功,但術後腸脹氣解決不了,後來是針灸給解決的。這位記者回國後寫了篇報道反響很大,直接推動了針灸進入美國等很多西方國家。

第四句話,中醫藥學必然成為未來醫學發展和整合醫學時代的主要貢獻者。現代醫學發展之路有些走偏了,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越來越遠;醫學研究越來越糾結於微觀,離整體越來越遠。現代醫學需要向中醫藥學學習,來幫助自己「糾偏」。在此基礎上,兩者整合可以形成一個從整體出發、重點關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證人類健康的新的醫學體系。


我們西醫不能也不應該看不起中醫!至於有些既不太懂科學、又不太懂醫學的議論,不要太在意。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我看還要以實踐說話、療效說話!


鍾南山院士:中醫藥可貴之處在於治未病



中醫藥最可貴之處是「治未病」,調節改善全身的功能狀態,最突出的是注重整體的理念,廣東的國醫大師鄧鐵濤是我的老朋友,他100歲了,每天還在打八段錦。中醫保健是很可取的。


不過中醫保健要多做臨床觀察舉個例子,不少人喜歡廣東新會的陳皮茶,認為喝這種茶有助於將吸入體內的灰霾排出,它是否真的有用?我們最近在做動物實驗,觀察它們服食前後氣道反應和分泌物的情況,從而進行對比。這樣的臨床觀察既有趣,也能促進藥物研發。


現在越來越多的西醫開始臨床使用中醫藥,相信這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醫要好。



中醫藥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如氣道阻塞、哮喘病,一個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對慢性氣道阻塞,有不少傳統的很好的中藥,即使到現在,許多西藥提取基本上來自兩個中藥,其中一個是麻黃,另外一個是曼陀羅,也叫洋金花,目前已發展出很多化合藥物。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中藥單方也好,復方也好,像板藍根、連花清瘟膠囊,作用不是單純的抗病毒。中藥可以預防病毒進入體內,進入細胞內,如果病毒進入細胞內,中藥可以預防它繁殖。中藥跟西藥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樣,中藥還有一個全身性調節作用,這是中藥的特色和長處。現在有比較多的西醫相信中藥,因為中醫藥研究在方法、技術和思維上,更多地採用了現代科研方法。

社會上常有所謂的靈丹妙藥,打著中醫藥的幌子,騙了不少人,對中醫藥聲譽是嚴重損害。同時,也要看到中醫藥研究在一些方面仍缺少現代科研方法支持。


湯釗猷院士:西醫臨床40年,一直同步用中醫



中醫學從大量實踐出發,不斷修正,經歷了千百年考驗,是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財富和深刻啟示。作為一名西醫,我在40多年的臨床診療生涯中,一直在使用中醫並不斷總結著應用中的得失,如使用攻補兼施的「消積軟堅方」和六味地黃丸補法等。


中醫西醫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可以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在治癌方面,中醫有不少思路已經被西醫所證實,比如「清熱解毒」,現代醫學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癌症與炎症有著密切關係,而且已證明抗炎葯(如阿司匹林等)有助治癌。



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建立 「中國特色的醫學」。過去我出國,還有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可以說說,如果沒有這些,在國際會議上我們就沒有多少話語權了。我們說的搞醫學規範,這規範是誰定的?都是外國人。有沒有我們自己的東西加進去?基本沒有。但是我們中國的東西,比如說中醫,它是不符合西方「規範」的,但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對治療癌症確實是有效的。


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我覺得,這就是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規範。規範只是相對一個時期內有用的,而變化、發展才是絕對的。毛澤東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中西醫結合,創立我國新醫學派」,我覺得這是我國醫學發展值得長遠思考的問題和方向。


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C2

個人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 的精彩文章:

CICC科普欄目 |軍事知識,解放軍的穿插戰術和美軍滲透戰術的不同之處
遼寧艦指揮中心罕見亮相

TAG: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