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芝龍的崛起和他強大的艦隊

鄭芝龍的崛起和他強大的艦隊

鄭芝龍,號飛虹,福建南安石井鄉人。18歲那年,鄭芝龍離家出走,投靠在澳門做生意的母舅黃程。在澳門期間,他很快就學會了葡萄牙語,能夠從事通事(翻譯)的職業,並且在澳門皈依了天主教。鄭芝龍離開澳門後,往來於東南亞各地,後輾轉於日本平戶經商,並投靠大商人李旦,開始從事台灣至日本的貿易,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的信任與賞識。天啟三年(1623年),鄭芝龍幫其舅舅黃程押運一批貨物至日本貿易,曾留宿當地一位翁姓鐵匠家中,認識了這位鐵匠的女兒,與鄭芝龍同為天主教徒的田川氏,並與其成婚,生下一子,即鄭成功。

從海上瞭望金門所城

天啟四年(1624年),在明人與荷蘭人的交涉中,鄭芝龍因通曉多種語言,被李旦推薦擔任荷蘭人的通事,協助談判。同年秋,隨荷蘭人撤入台灣,不久後便離職,轉與李旦和顏思齊合作,組織擴大船隊。天啟五年(1625年),鄭芝龍吞併了李旦的一批財產,令其損失慘重,數月之後,李旦便病逝於日本。同年顏思齊因染風寒病逝於台灣。鄭芝龍把握時機,將兩者勢力併為一體,趁勢崛起,成為中國東南沿海不可忽視的一支海上武裝力量。

天啟、崇禎之交,福建災害頻發,匪患頻起。而面對這種複雜的形勢,官員的剿撫卻多流於形式。然而正是這種複雜的形勢,給了鄭芝龍機會。天啟六年(1626年)春,鄭芝龍在金門、廈門樹旗招兵,以「劫富濟貧」為旗號,招募大量兵士,進一步壯大。

鄭芝龍並不像一般海賊一樣,他並不強擄、劫掠貧民。雖然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在沿海搶掠前往呂宋的中國商船,但其登岸搶掠村莊,燒殺平民的行為卻不多,這與汪直、徐海、楊六等海賊有著根本的不同。鄭芝龍在劫盜富人之後,並不傷人性命,如果遇到赤貧的人,還贈予其金錢和糧米。這與《水滸傳》中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好漢形象十分相似。在這之後,鄭芝龍還組織了破產的農民向台灣移民,並給予其耕牛與農具,促進了台灣島的開發。

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鄭芝龍親率船隊襲擊福建漳浦,劫掠金門、中左所(今廈門)和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師福建。再犯泉州、廈門,襲銅山(東山),攻陷舊鎮,擊敗金門游擊盧毓英、都司洪先春、福建總兵官俞咨皋等人的進剿,縱橫東南海上,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

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鄭芝龍攻陷廈門,總兵俞咨皋敗逃,許心素被殺,鄭芝龍佔領廈門,並以廈門、金門、安海等地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牛津博德立安圖書館藏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明廷招撫鄭芝龍。鄭芝龍表示願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統轄福建五虎門的游兵。

在鄭芝龍襲擊福建奪取廈門時,為了打敗俞咨皋和許心素,打造了一支按照「荷蘭人的模式」建造的艦隊。艦隊中的船隻不論是堅固程度還是火炮數量均要比一般的戰船強上許多。這是由於鄭芝龍年輕時曾在澳門打拚,其女婿便是澳門鐵匠的兒子。而且鄭芝龍還曾替荷蘭人劫掠到呂宋貿易的中國帆船。所以鄭芝龍可以憑藉與洋人獨特的關係從澳門和荷蘭人那裡獲得大量的紅夷火炮,以至其戰船所配的紅夷炮數量非一般倭寇、海盜可比。荷蘭人曾記載:「有人曾說,在這個國家(中國)以前從未有人像一官一樣按我們荷蘭模式建造龐大精緻、裝備精良的帆船及艦隊,他還在船上裝配了一部分能被拖動、帶有環栓、置於雙層甲板的大炮。」

明政府也有官員登上了鄭芝龍的戰船,並將其武備記載了下來:「閱其戰艦,堅原如鐵城,每船可安置大銃二十四位。」按上述史料記載,鄭芝龍戰船的雙層甲板均裝備帶有環栓能夠拖動的火炮,其一艘戰船上就配備了24門紅夷大炮,而當時明軍的戰船上至多也只有6~8門,鄭芝龍戰船上的大型火炮數量是明軍的3倍以上,這使得明軍水師在面對鄭芝龍的艦隊時很難有抵抗的能力。

鄭芝龍的船隻大多是從事遠洋貿易的大型「洋船」。這裡「洋船」指的是從事遠洋貿易的帆船,在外文文獻中也被稱為「戎克船」,泛指中國帆船。這種船隻製造精良,體形碩大。據巴達維亞城日記記載,1625年(天啟五年)1月24日,一艘駛往巴達維亞的中國帆船途經台灣,其載重達到600噸,乘員達480人,排水量更是一般明軍小型戰船的數倍。

《經國雄略》中的烏尾船

除洋船外,鄭芝龍還有兩種專門用於作戰的戰船——烏尾船和鳥船。其中烏尾船體型最大,可承載三四百人,是一種大型的槳帆船,屬於廣船的一種。長10丈,闊3丈有餘,板厚7寸。嘉靖年間,烏尾船雖然體型龐大,木料堅厚,但「外少牆壁、內多欄蓋,櫓人難立,火攻易燃」,在接弦戰中存在很大弊端。到了明代後期,侯國弼針對廣船的缺點,將其制改為「底用廣船式,上用福船面」,在船體兩旁加裝了高大的護板,四周還可以懸掛漁網、生牛皮等,以防矢石、銃子、火燒。改制後的廣船船頭與船尾都設有戰棚,高過福船,其兩旁多櫓,又比福船行動更加快速。時人鄭大郁在《經國雄略》中對該船這樣描述:「廣船(包括烏尾船在內),堅而且大,頭稍二處,皆有戰棚,高過福船。每船可容百數十人。兩艕多櫓,進上頗捷。但造船材料用鐵栗等木,皆廣中所產,價值繁重。故浙直地方,莫能做此造用,若兩舟相犯,浙福之船觸此即碎。惟其木料堅厚,故可用發熕、佛郎機,不畏震損,海中巨艦,自番舶夾板船而下,則廣船為第一。」

「WhangHo」號全景圖

雖然烏尾船各項指標都十分有益,但是因其造價高昂,數量在艦隊之中最少。在衝鋒時,多擔任先鋒沖犁敵船,與敵人接弦展開白刃戰。而與敵人在遠距離進行火炮對射任務,則是由艦隊中的另一種船隻—鳥船來承擔。

鳥船(形制與快船相同,體型稍大)從嘉靖時的開浪船發展而來,開浪船的船身很小,其以頭尖而得名,吃水僅三四尺,四槳一櫓,其形如飛,船內只能容三五十人。萬曆時鳥船逐漸大型化,福建沿海海商經常用此船載貨去各地貿易,其「船身長,安兩艕,有櫓六支,尾後催稍櫓兩支,不畏風濤,行使便捷」。這時的鳥船船身兩旁從4槳變為6櫓,尾後也增加了1支櫓,其推進力得到增強。也有兩旁無櫓的鳥船。

到了崇禎年間,鳥船的船體相對於嘉靖、萬曆時期的鳥船大上許多,其身長已經達到了7丈5尺,而且櫓設在船尾,兩旁並不設櫓。何汝賓《兵錄》載,鳥船「頭小肚澎,身長體直,尾有兩邊,催櫓兩支,有風揚帆,無風搖櫓,轉折輕便,篷長櫓捷,如鳥之飛也」。鳥船的船身雖然龐大,但速度足與沙船、唬船並駕齊驅。

巴里繪製的鳥船甲板布置圖

巴里繪製的鳥船側視圖與正視圖

《福州城圖》中所描繪的鳥船是單層甲板的大鳥船。雖然它被稱為「鳥船」,但整艘船看上去並不像一隻鳥,反而更像一條巨大的怪魚,船首的前方形似怪魚的巨口,牙齒長在舌頭邊,眼睛碩大。桅杆和帆則形似怪魚的鰭,而高大且向後突出的船尾樓則猶如怪魚的尾巴。整艘船色彩艷麗,裝飾豪華,船頭兩邊牙齒狀的東西可能是為防止海賊從船頭登船的鐵釘,這種在船隻薄弱部位設置鐵釘的做法,在明代末期比較普遍。《兵錄》中就曾記載:「舩(船)鬥頭用板閘使賊不能乘隙而上,其板定用釘釘出頭,使賊不得近板,至於舵襟、櫓門及便門,至夜,俱用釘板閘蓋。」船兩側有數個炮眼,估計可以安放8~11門大炮。除了單層的大鳥船外,《福州城圖》中還有一艘雙層甲板的大鳥船。該船船體明顯要比單層甲板的鳥船大得多,並且為雙層甲板,一側的炮眼就有9個,照此推算,可以裝備18門以上的大炮。按《明檔》中所載「職猶記粵東與鎮臣鄭芝龍破劉香時,閱其戰艦,堅原如鐵城,每船可安置大銃二十四位」來看,鄭芝龍所用戰艦配備火炮24門,其體型恐怕比《福州城圖》中的大鳥船還要大。

以烏尾船和鳥船為主力,鄭芝龍構建了一支強大的艦隊,打敗了許心素等人,奪得廈門海域的控制權,從而控制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本文摘自《大明水師三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稱霸四海,大英帝國戰役獎章鑒賞
一邊倒的戰鬥,空襲特魯克環礁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