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讀童畫 知童心

讀童畫 知童心

美術創作是兒童詩性世界的表達方式,也是他們最為擅長的。兒童的作品連接心靈,每一個痕迹都有其專屬意義。「讀」懂兒童作品,對於真正走進兒童世界,努力發現兒童之美、兒童之趣、兒童之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讀」懂作品年齡特點,發現兒童發展階段

從繪畫年齡特點發展的角度出發,兒童作品中所呈現的一筆一畫都透露出其所處的真實發展階段,透過這些真實表現,我們可以透析兒童發展所處的階段並給予相應支持。比如:蝌蚪人是小班幼兒繪畫表達的年齡特點;地平線、透明畫是大班幼兒繪畫表達的年齡特點。依據作品,教師可以客觀評價兒童繪畫發展階段。

小班幼兒作品《我》,單線條的身體、圓的腦袋、避免重疊的頭髮等表達方式,都是小班幼兒繪畫的典型性標誌,與其小班年齡是相符合的,是自然發展的過程。

大班幼兒作品《上課》中出現人物的側面表達,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人物表達仍然停留在單線條的階段,這明顯不符合大班幼兒人物表達的年齡特點。因此,對於這個孩子就需要根據其現狀在技能表達上給予相應指導,支持其綜合表達能力的發展。

「讀」懂表達情趣,欣賞兒童表達特點

兒童作品的情趣就是童真、童趣、童味、童美的體現,傾聽、理解、品味兒童表達,是「讀」懂兒童作品情趣的關鍵要素。

基於此,「讀」懂兒童作品情趣表達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內容情趣。兒童作品的內容體現齣兒童內心的天真、美好,更有兒童認知、經驗、情感的表達。讀懂兒童的世界,發現兒童作品內容表達的認知、經驗、情感等,是評價兒童作品的基石。如此,兒童作品的評價才是從兒童角度出發的發現兒童、發展兒童的有效支持手段。

《我的朋友蹦蹦》是中班幼兒的作品,這幅作品如果單純從真實性、藝術性等方面評價,也許存在諸多疑惑,比如:五官不對稱、畫面缺乏藝術美感等,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兒童角度上去「讀」內容,就能發現屬於兒童作品表達特有的情趣。

首先,這幅作品在評價的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在內容,不在技能。對稱表達對於中班幼兒來說本身就有一定難度,不能「準確」表達臉部的對稱在情理之中。

其次,幼兒對朋友特點「臉最小」的關注最突出。對孩子來說,把臉畫「全」(對稱)就表達不了自己想要表達的「臉最小」這個特質。其實在幼兒作畫的過程中教師就發現了「不對稱」的問題,並支持、引導幼兒畫「對稱」,但結果是幼兒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再其次,讀懂幼兒作品內容的情趣後再來評價,就會發現幼兒對朋友特點的表達都特別精準、到位。「最小的臉,大大的眼睛,像小兔子一樣的牙齒。」幼兒並沒有因為老師提供半張臉的「范畫」就單純依葫蘆畫瓢,而是把自己對朋友的認知、了解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頭部不對稱感反而有了別樣「味道」。

第二,藝術情趣。兒童作品的藝術情趣體現在誇張、變形、用色大膽、真實等特質上,使作品呈現出稚拙、不可模仿的「兒童味」。同時,在作品評價的過程中,我們也嘗試運用「繪畫觀測點」,從人物表現、色彩表現、繪畫類別、構圖、畫面布局、裝飾表現和語言表達七大類觀測點出發,細化為性別、造型、動態、數量、塗色、關係等42個觀測小點,以求更加細緻全面了解、欣賞、評價兒童的藝術表達。

比如,對於色彩的運用,他們忠實於自己的主觀感受,既有模仿大自然,也有無意識的運用。無論是哪一種,他們都能以最和諧、最美的方式來呈現。

從大班幼兒作品《飛鳥》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用了深淺不一的5種藍色表達大海,看似毫無規律可言,卻又充滿層次感,藍色來源於大自然,不規則圖形體現了自己創造性的想像與表達,表現出大海蔚藍、深邃的美感。另外,點彩效果的小鳥自由翱翔在大海上,色彩隨意搭配充滿自由氣息,空間布局有序、和諧,體現齣兒童的味道,傳達出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美好。

「讀」懂作品畫面內涵,支持兒童發展需求

「讀」懂兒童作品內涵,需要從傾聽兒童作品表達開始,要真實、客觀記錄兒童表達,結合兒童語言對畫面內容進行深度假設。我們根據兒童語言表達進行自我設問、猜測,分解語言表達內容,並把語言和畫面進行匹配評價,從中發現作品中隱藏著的兒童認知、經驗和需求,以此來綜合評價兒童作品。

中班幼兒在畫「我的朋友」時,有個幼兒說:「老師,我不會畫。」老師說:「你可以先觀察一下你的朋友,再畫。」活動結束了,他還是上交了一幅「空白畫」,我們如何去「讀」幼兒空白的畫面?如何「讀」懂幼兒所說的「我不會畫」?如何來評價這幅作品?

第一,傾聽、記錄幼兒自己對作品的表達,這是「讀」懂、評價幼兒作品的基石。

第二,接納幼兒作品,然後針對作品與幼兒表達進行深度「讀」、評。

第三,自我設問,讀懂作品,發現幼兒。

第四,觀察、互動、發現、評價。例如,對於這幅「空白畫」,觀察:這名幼兒平時總是一個人玩,從小班開始就這樣;平時他自己一個人在畫畫時會畫「人」。互動:拿出「空白畫」,再一次進行個別化互動。發現:幼兒「空白畫」的真正內涵不是真的不會畫,而是他沒有朋友。評價:對於這幅作品從年齡特點、藝術情趣等維度上無須做任何評價,而是需要從畫面內涵本身去評價。因此,我們對於這幅作品的評價是:幼兒用一幅「空白畫」這樣震撼心靈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現狀和需求,這種表達方式充滿力量,能夠引起充分關注。

第五,支持幼兒發展。首先,探尋、發現幼兒沒有朋友的真正原因。教師開展繪本《沒有人喜歡我》的欣賞活動,發現「想交朋友,又怕其他人不喜歡自己,不知道怎麼去交朋友」,這是導致該幼兒沒有朋友的真正原因。其次,利用遊戲視頻,傾訴內心真實體驗。教師拍攝該幼兒日常獨自遊戲的視頻,在徵詢他同意的前提下,和全班幼兒一起觀看視頻,讓幼兒表達自己獨自一人遊戲時的心情與體驗。再其次,發揮同伴互助作用,學習交朋友的方法。最後,個體關注,觀察、記錄朋友。開展「發現朋友」的活動,利用視頻、照片、塗鴉等方式觀察自己的朋友,為幼兒提供交往、發現自己朋友的機會,促進朋友之間增進情感。

慢慢地,該幼兒從沒有朋友到有朋友,從被動交往到主動交往,一直在變化著、發展著。正是因為教師讀懂了幼兒,給予幼兒需要的支持,幼兒的這些變化和發展才成為可能。

「讀」是評的前提,也是評的過程,多維度評價,讓評價服務於幼兒個體的發展需求,這就是我們在「美訴」課程中進行作品評價的最大意義。

(作者單位:杭州市西湖區聞裕順學前教育集團)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2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我的校長媽媽
何必與名校「攀親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