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小舢板」變身「大輪船」

「小舢板」變身「大輪船」

搭板凳、架木板、過「橋」……每天清晨,在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六幼兒園的操場上,孩子們都會踩著鼓點,做一套與眾不同的早操。

「活動器材的選用,動作的編排,不是隨心所欲,都要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思維發展。」園長余琳說,像這樣的「特色」早操目前他們已經開發了80套,常常會有周邊甚至外地的幼兒園前來觀摩。

成都十六幼還把這些品牌課程的流程和組織方式編成了書、錄製了視頻,外地老師只需拿起手機「掃一掃」書中的二維碼,就可以翻看教案、PPT、活動視頻,身臨其境地了解幼兒活動組織的全過程。

近年來,成都金牛區通過狠抓優質幼兒園示範引領,發揮信息化優勢建設「教育雲服務平台幼兒園課程資源庫」,使得優質園更優、薄弱園提升,全區學前教育質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由「小」變「大」的核心在哪裡

作為成都學前教育強區,前幾年金牛區面臨一個現實難題:區域內幼兒園強的強、弱的弱,發展不均衡,因為缺乏交流學習的機制,這些幼兒園就像漂在海浪中的「小舢板」。

5年前,金牛區人民政府在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確立了「高位均衡」發展的目標。學前教育怎樣行動?瞄準均衡發展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金牛區啟動了名為「課程資源區域整合策略和聯動機制」的課題。

余琳是課題的牽頭人之一,她通過剖析發現,金牛區學前教育課程資源整體呈現出規範「無」、形式「散」、內容「淺」、應用「窄」等問題。「優質課程資源呈現孤島狀態,已有的整合停留在數量堆砌的淺層次水平,未創設課程資源區域共享平台,教師選擇運用資源費時又費力。」

「沒有課程共享意識,即便優質幼兒園也不會科學系統地梳理自己的優質課程資源。」余琳坦言。

循著這樣的思路,金牛區很快找到了實現學前教育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小」變「大」的核心:學前教育質量的核心在於幼兒活動的組織開展水平,而提高活動水平的核心在於將「人」作為一種重要課程資源進行有效開發。

具體到幼兒園的教學管理過程,就是怎樣用人的問題。課題研究中,成都十六幼主要牽頭語言領域的教學研究,但園裡的教師也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到其他領域的研究中。教師曾曉宇有一節科學活動課名叫「神奇的小船」,將培養兒童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相結合。在提高活動組織水平的導向下,她不斷更新器材,豐富情境,完善流程,精雕細琢,「磨」出一堂精品課,一年下來在其他幼兒園上課超過25節。

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論優質幼兒園還是薄弱幼兒園,同領域、不同幼兒園的教師聯合起來,對該領域的學習內容和主要學習方式進行深度研究,優質課程資源總量「井噴」式增長。

「全區園長課程領導力、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課程資源創生能力明顯提升,這不僅對教師個人是一種成長,就幼兒教研而言,是課程創新的有效途徑,從全局來看,更是區域幼兒園融合的好途徑。」余琳說。

高效輻射的關鍵在於「線下」「實操」配套

不少到金牛區「取經」的幼兒園都會不約而同地問一個問題:過去各地也依託信息化建立資源庫,但是上傳之後便「束之高閣」了,金牛區「課程平台」如何能實現高效輻射?

與「線上」課程平台配套,5年來,金牛區學前教育還建立起區域聯動的四種類型:全域聯盟、自由聯盟、同質聯盟、差異聯盟。完成了「點—線—塊—面—全域」的教育策略研究,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做了一件事:整合分享。

在整合過程中,金牛區探索出了以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為基本構架、以兒童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為依據的課程資源整合路徑,建立起了優質教學資源庫和共享平台。

成都市金牛區機關三幼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的優質園,在此次課題中是藝術領域的牽頭園。一年時間裡,幼兒園20餘位教師根據自己的優勢挖掘本園在美術、音樂上的特色,分組收集本園、名優園、國際領先區域的幼兒教育、師資培訓等一系列資料,根據選擇、優化、系統化的原則,把它們分門別類輸入到了平台資源庫。

「我們的互動聯盟組有14所幼兒園,有城市中心區域的,也有涉農地區的,我們收集整合的過程是教師系統化學習的過程,也是帶領涉農地區師資共同研究提升的過程。」園長高翔說,每個月幼兒園教師還會定期到聯盟幼兒園,針對線上交流發現的問題進行輔導。

「線上+線下」「理論+實操」,讓區域間幼兒園聯繫得更為緊密,一體化、高位發展勢頭明顯。有統計顯示,3年間,金牛區二級以上幼兒園由47所增加到86所;能夠進行課程園本化管理的幼兒園比例從20%增加到54%。

余琳分析說,金牛區「課程資源平台」能實現高效輻射的原因,一是課程資源規範化、序列化,不是簡單的堆砌;二是資源由本區幼兒園共同創造,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三是操作性強,不空談理論,解決了教師「怎麼教」的問題。

形成科學系統的區域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規範化、序列化呈現,讓一線教師省去了在海量信息中「東碰西撞」的苦惱,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但優質資源如珍珠散落玉盤,怎樣才能將其篩選、串聯?

據介紹,根據課題引導,金牛區建立起區域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的「三層三力」聯動機制。「三層」指宏觀決策層、中觀管理層、實踐探索層;「三力」指行政課程號召力、園長課程領導力、教師課程創生力。

余琳介紹,「三層三力」讓課程資源平台建設有了一個頂層設計,實現了政府和教育部門、教研機構、課題組、聯盟組、幼兒園和社會等多方參與聚力。

在這樣的架構下,金牛區通過建立「名園長工作室」、「金字塔」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啟明星」行動計劃等人才培養平台,多途徑開發人力資源,為課程資源的整體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區跨園走課制度,將專業教師的資源作為影響課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實現了人力資源區域共享。

在「線上」建設方面,雲服務平台幼兒園課程資源庫具有「共建共享、動態管理、反饋完善、調查研析」四大功能,實現了區域內各級各類幼兒園課程資源在平台上的便捷式選用,讓課程資源從教師的走向園本的,從園本的走向區域的,實現從「我的」到「我們的」的轉換。

通過科學系統的網路平台建設,「小舢板」變身「大輪船」,金牛區的學前教育「好聲音」傳遞得更加動聽、悠遠。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27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校園足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師的最新寄語
教育部召開課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