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暴力溝通》,很實用

《非暴力溝通》,很實用

先講一個故事。

有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陌生小夥子的電話,是我的同事A的前男友,找我要A的電話。我沒有給他,他頓時大發雷霆,對我說了很多狠話,又說了很多同事A的壞話,還威脅說:絕不會放過A和A的家人。

我雖不講粗活,但對這種人,我只想說:有毛病,拎不清,你分不分手跟我這嚷什麼嚷,怪不得人家姑娘不要你。最後肯定直接「啪」地掛電話。對方通常還會再打過來。

剛要開口,我忽然想到那兩天正在讀的一本書《非暴力溝通》,就是這本書。

我便打住了,嘗試著改成傾聽模式,問小夥子怎麼啦?為什麼啦?然後怎麼啦?幾分鐘之後,小夥子基本同意了我的一些說法:既然不合適,幸好分得早,損失還不大;要是為她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把自己賠進去,就太不值了什麼的什麼的。最後我們心平氣和,客客氣氣地互道謝謝和再見。

掛下電話,我覺得太神奇了!

《非暴力溝通》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介紹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方式幫助提高溝通效率,同時也能增進溝通雙方的理解和信任,甚至療愈內心隱秘的創傷。

2014年我初讀這本書,覺得很有啟發,這讓我之後的生活收益良多。其後我每當覺得自己迷失時,又再讀,這樣前後反覆多次閱讀,也多次向不同朋友們推薦過這本書。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運用到任何對話溝通的場所:國際談判;商業談判;老闆和下屬;老師和學生……當然,對我來說,主要是在家庭中的運用,與楊老師對話,與小楊同學對話。下面的介紹更側重於親子間的溝通。

現在,介紹「非暴力溝通」的一些要點。

1. 非暴力

非暴力,也就是以暴力以外的方式進行溝通。

顯而易見的暴力首先要排除。比如,打、罵、強迫、弱迫、發火、生氣等等。

有朋友跟我說,我們家的孩子,不打壓根本就行不通,我跟他講道理,半天都不動,他爸爸回來吼他一頓,就老老實實該幹嘛幹嘛了。

其實暴力並不僅僅對某個孩子有用,對其他的人也是一樣的。打個比方,哪天你在一個漆黑的衚衕里,被一個彪形大漢一把刀子對著,基本上,他叫你幹嘛,你就會幹嘛。

很有效果,但是過後呢,你一定會非常屈辱,恨死對方,甚至希望有機會將他碎屍萬段。這個例子有點誇張,但是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當我們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真正的影響是什麼。

暴力的方式確實顯得更有效率,但這種效率是暫時的。因為一旦離開暴力,對方的行為就會變回去,甚至更離譜。

更大的危害是這種暫時的效率會極大地破壞溝通者之間的關係。導致互相仇視,不信任,進一步走向內心苦毒。

很多孩子小時候似乎很聽話,進入青春期就開始叛逆!叛逆!根源就是他們幼時受到的暴力壓制。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於是以自己的方式對暴力說不。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採取更強力的壓制,親子關係將會進一步惡化,孩子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甚至可能導致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有的人終生都無法從這種糟糕的關係中解脫。如果家長能夠及時調整,嘗試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這將是一個調整親子關係,互相療愈的機會。

《非暴力溝通》更側重於探討那些隱蔽的暴力對人際關係的損害。

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很多時候完全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語言是暴力的。可是,情況往往就是這樣,三言兩語間,不動聲色處,卻令雙方感到異常痛苦。這說明你的溝通方式包含著隱秘的暴力。

溝通的本意是希望對方理解自己,或者希望對方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者希望幫助對方,或者對方幫助自己。隱秘的暴力會使實際的情況走向反面。隱秘的暴力同樣會損害人的關係,損害人的心靈,長期處於這種隱秘的暴力中,也同樣會形成隱秘的傷痛。

2. 愛。

人有熱愛生命,樂於互助的天性。只是這種天性往往被蒙蔽。

愛是非暴力溝通的前提。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感受自己愛的天性,帶著愛進行溝通。既要愛自己,也要愛對方。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之為愛的語言。

3.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有4個基本要素,分別是:

1. 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我看到桌子底下有兩隻臟襪子。

2. 感受:表達感受:我不喜歡。

3. 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這樣的感受:我看中整潔。

4. 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把它們拿到洗衣機裡面去好嗎?

非暴力溝通,指的是專註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藉助這4個方面誠實地表達自己,同時幫助對方也這麼做

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真實的對話和溝通都是非常複雜的,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分步驟來進行分析。

Step1:深呼吸,處理自己的情緒。

溝通的時候,如果你情緒穩定正常,那這一步可以略去。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帶著負面情緒。比如:

你發現孩子的作業是抄的。

你問孩子:你這個作業是不是抄的?

孩子說:不是。

這時候,你會?暴跳如雷?失望透頂?恨鐵不成鋼?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先處理負面情緒。

要點1. 人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不要為此羞愧,自責。

初學非暴力的朋友認識到暴力的行為是不恰當之後,往往會進入這樣的誤區。否認自己的負面情緒,明明很生氣,卻一口否認:我沒有生氣。這不是非暴力。非暴力主張以非暴力的方式面對問題,而不是迴避問題。

要點2. 負面情緒具有危害性。人一旦被負面情緒控制,往往會條件反射般地把情緒發出去,對方再回擊,然後互相指責,這時情緒就會成為人際關係的巨大殺手。使我們既無法看清問題,更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互相傷害。

所以,《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里提了一個很陽春白雪的建議,要點3.意識到自己處於負面情緒時,停下來,深呼吸,什麼也別做。什麼也別做,是為了避免我們採取行動指責和懲罰對方,破壞兩個人之間的信任,互相傷害。

《非暴力溝通》認為,人有負面情緒,憤怒的深層原因是內心深處有需要尚未滿足。所以,要點4.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我很生氣,我很失望,我很擔心。

需要:我需要孩子能夠誠實地面對他的學習,有好的學習成績;我需要孩子誠實,值得我信任,並且信任我。

弄清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可以按照非暴力溝通的4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表達自己了。

你的作業是抄的,可是你卻說不是,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看重信任,我期待你是值得信任的,我也期待你相信我。同時我也覺得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能夠好好學習,我擔心抄作業會使你的成績下降……

然後……

然後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你會發現即使你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即使你是按照非暴力溝通4要素的模式客觀地表達自己,對方卻壓根不想聽……

那麼,讓我們走向

Step2:用心傾聽,處理孩子的情緒。

如果對方處於情緒中,就很難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在表達自己之前,我們需要先傾聽對方,處理對方的情緒。

傾聽對方的情緒,也是有方法的,要點1.等待。當對方的情緒非常激烈,根本聽不進任何話,適當的等待是很有必要的。等待不是威脅,不是懲罰,不是「既然你聽不見,就去一邊涼涼」。而是「我知道你情緒不好,這沒什麼,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然後,要點2. 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他為什麼抄作業,為什麼否認作業是抄的?他的感受是什麼?他的需要是什麼?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對方的感受,並要點3.幫助孩子表達感受和需要。

還有很長,請往下拖,

把一本書的內容寫到一篇文章裡面是不容易的。

——你不肯告訴我作業是抄的,是不是擔心我會因此懲罰你?

——難道不是嗎?哪次我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不是這麼兇巴巴?!

(哪次?!你瞎說,我哪次不是耐著性子跟你談的!……打住,非暴力!)

——你希望我尊重你和理解你?

——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尊重!你從來都沒有試圖理解我,不管我說什麼,你都聽不進去。

——真的嗎?我真的很抱歉,我給你這個印象。我很希望自己能夠理解你,你能給我這樣的機會嗎?

如果孩子曆數你從前做得不對的地方,耐心地傾聽孩子。並且,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道歉。要點4.反覆道歉。你發過的那些火,用過的那些暴力懲罰的方式,都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痕迹,這些痕迹,需要通過真誠的道歉來撫平和療愈,並重建信任。如果親子關係比較差,通常是因為家長長期大量採取暴力強制方式對待孩子,那麼會需要較長的時間修復關係,需要反覆道歉。

然後,要點5.確立家庭中非暴力原則,反覆確立。

很多時候,暴力是一種習慣,本能,是我們深入骨髓的交流方式,其根源是我們童年及幼年時期長期大量被這樣的方式對待,這種方式逐漸潛移默化為我們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即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非暴力的意義,行動上要改變也並不容易,我們總是很容易條件反射式地回到習慣上的交流方式。

但是,一個家庭只要確立了非暴力的原則,提倡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解決問題,就會有本質的不同。這種情況下,暴力衝動往往會被視為個案,承認自己被情緒控制而行為不當,大家也很容易互相原諒。在這種波動中,家庭非暴力原則需要反覆確認,直到成為共識。

傾聽一個處於痛苦中的人,是非常困難的,即使進行專業的學習和練習,也常常會失敗。而處於痛苦中的人,尤其需要傾聽。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孩子,孩子尤其需要你的傾聽和理解。

這種時候,要點6很重要:傾聽,而不要急著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態度。

處於痛苦中的人,尤其需要有人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了解他的處境,一心一意地體會他。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通常,當孩子得到充分的傾聽和理解之後,一般也會開始留意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候,我們就真的可以按照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客觀地表達自己了。

Step3表達觀察

表達觀察要注意不要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

觀察:是關注當前,當前發生了什麼:我發覺你的作業是抄的,可是你卻說不是。

評論:則是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人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懶惰或勤快,誠實或欺騙等等:你真是太懶了,抄作業,你騙人,明明是抄的還說不是?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對方將傾向於聽到批評,進而產生逆反心理,進行反駁,進而忽視彼此的需要和感受,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Step4: 表達感受

要認識到,感受到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例如,有人氣憤地跟我們說:「我從沒見過你這麼自私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通常有四種情況。

1. 責備自己。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太自私了。導致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自卑。

2. 指責對方。我沒有,你才自私!導致爭論,最後互相惱怒,憎恨。

3.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很傷心,因為我看重信任和接納。

4.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為什麼這麼氣憤?他需要什麼?

——鼓勵對方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他的表達越清楚,他人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Step5:表達需要

表達需要而不是批評。

批評往往暗含著需要。

你從不尊重我,從來都沒有理解我,這裡面暗含的需要是:我需要你理解我,我需要你尊重我。

批評往往暗含著需要,一方面要求我們直接說出需要,這樣更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而不是通過批評來主張需要,這樣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反擊和逃避。

所以,從自己的需要來考慮,而不是考慮對方有什麼錯。

你需要什麼?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希望對方做什麼?

我覺得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學習好,我擔心抄作業你會學不到東西。

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看重信任,我期待你是值得信任的,我也期待你相信我。

批評往往暗含著需要,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在聽到對方的批評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你從來都沒有尊重我!

你希望得到我的尊重是嗎?

Step6:提出請求

提出請求的要點1. 請求而不是命令。因為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

那什麼是請求什麼是命令呢?要點2. 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來非常重要。語氣很重要。請你把作業重新做一次好嗎?

有時候孩子會拒絕你的要求,理由是我不想被命令,我們也可以解釋一下,我的本意不是命令,我只是覺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並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願望是請求而不是命令。並樂於接受請求。

有一種情況,即使我們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來,對方也傾向於認為是命令,曾經受過權威威脅的人尤其容易做出那樣的判斷。

並且,是否是命令的關鍵在於,要點3.是不是必須做。必須做的,是命令;請求應該由對方來決定做還是不做。

可是,如果對方堅持不做呢?那麼我們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來了解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我們需要尊重對方不做的權力,以重建信任。

那麼,繞了那麼久,是不是白繞了呢?

不是,非暴力溝通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建立聯繫,互相信任,情義相通,而不是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我們需要等待對方自願去改變。

所以,要點4.情意相通比結果更重要。

Step7表達感謝

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你能夠相信我(原諒我),我覺得很開心,覺得我們的心又靠近了一步。

感謝很重要。可以增進我們互相了解,讓我們感受到彼此的愛。

感謝要注意的是感謝而不是控制。如果你的感謝帶有強化孩子的某個行為的意圖,孩子就會覺得被控制,會生反感。這樣的感謝就不是增進而是破壞我們的關係。

Step8:反覆練習

非暴力溝通需要反覆練習。因為我們的本能或者是條件反射的慣性非常強大。

把每一次溝通視為一次練習。

溝通結束之後要思考和總結,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怎麼說更恰當。

好了,就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自己距離幸福更近一步了?

祝你幸福。

如果想要更清楚地了解非暴力溝通,強烈建議把原書找來讀讀。

東環路54號住著楊老師,小羊同學和張三湘,張三湘在這裡寫文章。

東環路54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環路54號 的精彩文章:

TAG:東環路5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