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情電影《鋼琴課》:艾達眼睛裡的鋼琴精神

愛情電影《鋼琴課》:艾達眼睛裡的鋼琴精神

愛達(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飾)是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緒全都憑著那美妙的鋼琴樂曲飄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帶著女兒一起遠赴紐西蘭改嫁給當地的殖民者斯圖爾特。當他們到達紐西蘭的海灘時,丈夫嫌搬運鋼琴麻煩,想把它扔在海灘。愛達在海灘邊瘋狂地彈奏 著鋼琴,宣洩著內心的不滿與苦悶。 鄰居貝因(哈威·凱特爾 Harvey Keitel 飾)聽出了愛達內心的苦悶,於是用八十畝土地和斯圖爾特交換了鋼琴,並請愛達天天到他家來教他彈鋼琴,承諾一堂課可以換回一個琴鍵。愛達欣然同意了。貝因深愛著愛達,通過一節節鋼琴課,兩人的情感漸漸滋長。

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所謂女性電影是指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義上與男人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經過掙扎之後,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劇本,攝影,配樂,表演一絕,簡坎皮恩是我見過最知性的女導演,片子細膩,安靜,美麗,富有詩意,情感飽滿,一部講述慾望,嫉妒與寬容的女性主義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將自閉,高傲,隱忍,內斂,優雅,堅強,情緒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畫得令人著迷---我的意志選擇了生命!!!悲慘的地方在於,一個女人要在自己熱愛的藝術中沉浸,卻需要經歷男人的磨難。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納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一堂課,換一個琴鍵;從習慣到禁戀。在那片海灘,對著洶湧海潮,彈奏出女性的情慾樂章。最後隨鋼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經封閉的內心世界。畫面調度完美,簡康平女士真是紐西蘭電影之光。這個片有非常刻意地方。但即便這樣,也完全不愧對金棕櫚。和霸王別姬的確不分伯仲。僅這一部電影,我就可以打包票,坎皮恩的場面調度能力絕對是世界範圍內頂級的。我一邊看就一邊想,能把電影做到這份上,得在分鏡和現場執行上下了多少功夫。一部幽暗、暴烈、拒絕觸碰的影片。觀者彷彿被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絞碎,溫柔的結局也無法對其強力削減絲毫。霍莉·亨特的演出是影史級的。與《鋼琴課》一比,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顯得假大空。

「如果追逆,遙遠的小鎮上有我的男人,和他砍下來的我的靈活的小手指。如果追逆,沉靜的大海里有我的鋼琴,和它牽連的繩索上纏著的我的一隻鞋子。我一直都想知道,寂寞的時候,我的小手指會不會偷偷跑去大洋底下找它最心愛的鋼琴跳一支舞呢。 」多年前悅然寫下的那篇文我很喜歡,和電影一樣牽住了心。簡·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納金棕櫚獎。徹底的女性主義電影,將女性心理展現得細膩雅緻;霍利亨特的雙影后實至名歸,堅毅,孤傲,纖弱外表下情慾暗涌的內心;攝影美極,幽藍大海,灰濛天空,陰濕叢林,海邊鋼琴與沙灘上的海馬-高音符;詩意而充滿隱喻的構圖與調度:航拍,特寫,過肩,雙人,窺視。

斯圖爾特將她當寵物豢養,想著假以時日她總會愛上自己。貝因卻把她當成鴿子,還給她翅膀並知曉禽鳥回巢。陷進感情的泥沼,被慾望的套索裹纏。這寂寞的島嶼,壓抑不住躁動的音符。經年以後,人們打撈起海底沉默的鋼琴,琴鍵上書寫的愛意被後人傳為佳話。再沒人知道,另一個男人也曾深情,終究殆無孑遺。簡·坎皮恩的電影真是很照顧女性視角,充滿女性主義思考,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主角的不能言語,代表著和現實世界不不容,看上去那麼瘦小,卻又是那麼堅毅,最後拋棄了鋼琴從海底浮起,開始新生活,代表著新生。強烈的戲劇衝突,用細節刻畫人物性格,完美的配樂都說明這是一部傑出的電影。

女導演最厲害自編自導~凄美的愛情故事必有凄美的鋼琴樂~女主不美但很適合這樣一個寡婦角色自閉冷傲。改嫁後丈夫顯然不理解她而粗人礦工卻從發覺她心系鋼琴一堂課一個琴鍵勾起她心火。孽緣讓她痛失一根手指當堅決要求鋼琴沉海時感覺她會選擇自殺但意志求生證明幸福最終還是會有的。小女兒超贊有演技。是自由,還是慾望? 是音樂, 還是愛情? 寂寞,孤獨,這片海.又是這片海,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海,一樣的寂寞."對於我,對於很多紐西蘭人來說,那些野性四溢的海灘,尤其是奧克蘭和新普利茅斯 附近海灘上那些黑色的沙子,就等於是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細膩,安靜,美麗,富有詩意,情感飽滿,一部講述慾望,嫉妒與寬容的女性主義的完美之作。亨特將自閉,高傲,隱忍,內斂,優雅,堅強,情緒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艾達刻畫得令人著迷---我的意志選擇了生命

女性意識的覺醒,掙脫牢籠的重生。簡·坎皮恩以溫婉細膩的鏡頭語言傳遞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每一次鋼琴演奏都極具情緒感染力。電影確實不錯,但在我心裡它和《霸王別姬》絕不是一個檔次,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口味問題,也許因為我不是女人吧。很喜歡, 音樂與畫面的優美冷澈, Ada倔強深邃的眼神, 蒼白的皮膚, 大海與鋼琴悲傷而浪漫的相依...第一次曾驚歎於故事的殘酷唯美, 重看時對影片的女性視角更有感觸, 尊重導演的結局, 但仍存疑, 救贖Ada的是愛嗎? 還是內心對重生的渴望? 這種力量足夠巨大?堅強女人的深處和大海的深沉,絲縷般如詩的鏡頭和極度精確的調度,情仇和窮途末路的愛?一切最後都復歸平靜了。劇本依然已經到了可以拿來解剖的地步,精而細膩,孤僻而又熱絕。結尾很好,給了希望,也說明了這種女權不實的矛盾。對這部電影的所有批判也值得關注,都有一定道理。

在「失語」的女性言說立場面前,愛情不過是一場可怕的偏執。鋼琴演奏是愛達慾望訴說的途徑,但被切割的手指表明女性始終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愛達孤寂和絕望令我假想結局停留在她和鋼琴一起墮入海底就算適可而止了。影片還是保留新的希望,可惜獨白暗示失去鋼琴的愛達對全新生活只是接納,而非投入。Ada對鋼琴的感情或許更多是一種無聲孤獨中的宣洩口,Burns雖然文盲,但是卻給予了她溫情和體貼,丈夫雖然包容,卻並不能理解她。隨鋼琴沉入海底的是舊的Ada,求生的本能賜予了她重生。PS:大愛the promise,從高中時聽到這首旋律就愛了;Sookie小時候還真的挺靈的。無聲原是掠奪情感表達的噩運,彈奏間手指交替,腳印走出綿延相依為命。本來相約攜同自己獨善其身,卻被潮水的翻弄漲起回味的漣漪。雨水中浸泡以性為利的謀生交易,平淡間徒生回應情慾。以激蕩發聲完成難掩的隱秘情事。那架墜入海底如謎沉默的鋼琴,指引你新聲。

辛勤耕作是愛達丈夫的人生理念;貝恩斯像那片未開化的原始森林,充滿著毫無雕琢的野性和本能;愛達對鋼琴的迷戀是因為彈琴彌補了她語言的障礙。原始美的吸引力跟琴聲的古典韻味一樣,對人的本性有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愛達,雖然沒有一句台詞,但激情飽滿,表現力強到幾乎等同於吶喊。透過那凄美而又優雅的基色,作為女性導演的簡·坎皮恩在《鋼琴課》中將女性意識的覺醒賦予了辭喻橫生的形態,這種覺醒在電影中並不是因為世俗的壓迫偏見,愛情也並不再是電影最為重要的構因,其所讓我們為之一窺的是一個獨立女性的慾望與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粟花想念 的精彩文章:

TAG:粟花想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