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1萬華工換來了「一戰」中國戰勝國地位,然而……

21萬華工換來了「一戰」中國戰勝國地位,然而……

原標題:21萬華工換來了「一戰」中國戰勝國地位,然而……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發生的一戰,本質上屬於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霸戰,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難,歐洲幾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輕人。中國作為一支特殊的國際力量,派出至少14萬勞工「以工代兵」支援協約國英法作戰,派出至少7萬勞工支援協約國俄國作戰,並以戰勝國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卻中國在一戰中的獨特貢獻,更不能忘卻「勝而被辱」的慘痛經歷,以史為鑒方能強國強軍,方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參戰對世界的貢獻

實施「以工代兵」戰略。中國作為東方大國,一戰伊始也曾為參戰多次作出努力:早在1914年8月,北京政府就謀求派兵參戰,但被日本阻撓;次年中國再次提出參戰,又被日本阻撓。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讓中國參戰決心更加堅定。1915年,時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為規避日本阻撓和德國干預,第一個提出「以工代兵」戰略,華工受雇於私營公司,德國沒有理由指控中國破壞中立條規,巧妙地支持了協約國。這與協約國不謀而合。梁士詒與中國實業銀行行長王克敏設立惠民公司,招募華工工作迅速展開,身體健壯的農村男人和城市無業男人紛紛應徵,先後奔赴英法等國。


間接提供兵員。一戰期間中國為英、法提供了14萬精壯青年勞工,實際上等於間接為英、法提供了14萬大兵,正是因為華工奔赴歐洲大陸,英、法才得以從自己的公民中騰出14萬人走上戰場。華工在輪船和火車上從事裝運和卸載工作,建築鐵路,維修公路,還有的在火藥廠、兵工廠、石油廠、造紙廠和化工廠勞作,為英國遠征軍服務的華工主要是在法國北部多個港口碼頭裝卸軍用物資,整個法國北部地區的許多補給站都是華工在支撐。一戰是戰壕的戰爭,協約國與同盟國交戰雙方的戰壕加起來總計有2.5萬英里之長,一位英國軍官證實,華工是挖戰壕的絕對好手,效率是印度人的2倍、英國人的2.5倍,華工在修築戰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實施技術服務。華工並不都是從事苦力的,也有一部分擁有技能的華工,為一戰協約國貢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僅英國就為4725名華工發放了熟練技師證書。華工修理坦克比英國工人還要快,第51、第69、第90和第173華工團專門為維修坦克的部門工作,甚至不少人在戰爭結束後仍從事坦克回收及修理工作。華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坦克修理所需的技術熟練工的不足,英國遠征軍勞工部董事會宣稱華工的工作「自始至終都非常令人滿意」。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稱讚華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們在現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艱難,保質保量地完成各種任務」。


補充蘇俄紅軍。相比於赴法華工,在俄國服役的華工雖然環境更慘,但他們的後期卻富有一些傳奇色彩。據蘇俄政府統計,一戰結束後就有4萬至5萬中國人加入了蘇俄紅軍,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福榮和任輔臣,他們曾分別擔任獨立的中國軍團團長,領導中國勞工組成的中國軍團與俄羅斯白衛軍作戰,支持列寧領導的新生的蘇俄政權。因「中國團」英勇善戰,後來,蘇維埃中央命名中國團為「紅鷹團」。除「紅鷹團」外,活躍在蘇俄戰場上的還有張福榮的中國軍團、伏龍芝中國獨立團等,先後加入各個紅軍部隊有近6萬名中國戰士。由於中國軍團戰功卓著,1927年,蘇聯政府在彼列科普鎮修建了一座紀念碑,銘記中國團的英雄事迹。

華工出征的劃時代意義


開啟融入世界大門。「以工代兵」讓中國成為國際大家庭負責任的一員。中國不再是國際事務的旁觀者,通過「以工代兵」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願望和能力。1918年,《遠東評論》刊文:「毫無疑問,華工赴歐援戰將對世界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歷史上,東方從未向西方提供過如此規模巨大的人力資源。東方曾經無數次地對抗西方,並迫使西方多次聯合起來反擊,這當然影響了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在歷史上,東方從未像現在這樣在這次歐洲大戰中同西方並肩作戰。」「以工代兵」「實為我中華民國國際上開一新紀元」,出色地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躋身戰勝國俱樂部。華工輸送到歐洲一年多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段祺瑞政府對德奧宣戰,中國成了不出兵的「參戰國」,華工的付出加速了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當協約國勝利的消息傳來時,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積貧積弱的中國由於參戰改變了在世界上的地位,得以戰勝國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躋身戰勝國也為中國逐步廢除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突破口。


誘發國內「五四運動」。華工為中國成為戰勝國的一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國內人民強烈要求下,向和會提出要求收回山東主權。然而,巴黎和會早已演變成列強的分贓會議,竟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送給了日本,各列強對中國仍是相互掠奪、爭奪霸權。中國雖然是參戰國、戰勝國,但仍是一隻被豺狼欺凌傷害的羔羊。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非常憤怒,北京學生走上街頭,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功」,學西方的道路行不通,從此,中國人走上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牢記「勝而受辱」史

幾十萬華工遠離祖國,奔赴一戰協約國各個國家,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段歷史不應該被淡忘,因為這對於戰後中國的發展走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長遠影響。


勿忘華工遭受的恥辱。英法兩國的華工合同均系民事招募合約而來,但到法國後對華工實行的卻是軍事管理,合約與管理之間存在著明顯矛盾,勞工每天在嚴苛的管理下工作10小時以上。英國人視華工為低人一等的苦力,甚至認為華工是不成熟的兒童。英國國會檔案記載,華工「比其他有色種族的勞工擔當更大的風險」。雖然他們為英法兩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卻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也未得到。1917年5月,來自法國哈維爾港的一份治安報告指出,當地部分法國人對華工不友好,他們甚至聚眾反對當地的華工。李駿報告中稱「法人管理華工,多不得其法,又不得其人」。法人翻譯對華工時常嚴加責罵,華工對其怨恨不已。「十月革命」前的沙俄給予華工更是非人的待遇。一戰結束後,在發現華工沒有更多利用價值後,英法兩國把華工視為「妨礙地方安定」的替罪羊,迅速把他們遣送回國。英國在1919年秋開始遣返華工,1920年4月完成;法國的遣返工作在1922年3月結束,遣返途中甚至發生了曹姓華工被法兵無故刺傷的事件。


勿忘巴黎和會帶來的恥辱。從1919年1月18日開始的長達半年的巴黎和會,實際上是戰勝國列強公然分贓的會議,把出席會議的國家分為幾等,最高會議由美、法、英、意、日五強首腦和外長組成,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其討論決定;後來十人會議又演變成美、英、法三國首腦組成的三人會議;乃至發展成三加一的與日本媾和的四人會議。中國始終被排擠在外。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竟然宣稱中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貢獻,完全否認了華工為協約國所作出的巨大犧牲。最可氣的是,美英法擅自做主把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轉送給了日本,「勝而被辱」,中國代表憤然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一戰中國「勝而被辱」的歷史啟示我們,「叢林法則」沒有變,國家大而不強必然受欺,落後就要挨打。因此,務必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發展,戮力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務必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積极參与國際事務,在更多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理念、拿出中國方案,努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務必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人、文以化人,讓世界更多的國家認識中國、認識中華文化;務必強國強軍並重,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晏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周刊 的精彩文章:

新視野| 今年是一戰結束100周年,國內外學者研究的聚焦點、新看點,都有哪些?

TAG:理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