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籽話珠寶——玉器清賞·如是我聞 之 春秋戰國篇(六)

青籽話珠寶——玉器清賞·如是我聞 之 春秋戰國篇(六)

春秋時期的實用玉主要有玉韘、玉笄、玉帶鉤等,其中玉韘、玉笄與西周時期的造型圖紋基本相似,而玉帶鉤則是春秋玉器的新型品種。雖說玉帶鉤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已有發現,但在商或西周的墓葬中卻未曾見過,特別是良渚文化的玉帶鉤與春秋時期乃至後期的玉帶鉤,其形制又有著明顯的不同,今天先生就接著和您聊歷代玉器的那些事兒,讓我們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帶鉤最初稱為鉤,這在古書中均有記載,至於帶鉤一詞,始於《史記》中,管仲為保公子糾為君,偷襲公子小白,有著「一箭射中小白帶鉤」的記載,故後來我們就習慣稱之為帶鉤了。帶鉤的造型比較簡單,大多由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組成,較常見的形狀是:鉤首位於鉤體的一端並向上彎曲成鉤狀,鉤體正面為鉤面,鉤鈕就設在鉤背近尾端處或中央部位,並與鉤體相連接。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的帶鉤器體較小,有的帶鉤鉤體為扁平長方形,鉤面光素或者裝飾比較繁密的幾何紋。

從墓葬中帶鉤的出土位置,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帶鉤是古人用來鉤系束腰的腰帶頭,比較普遍的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體向外略呈弧狀,可能是為了與腰腹之弧度貼合。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於革帶另一端的環上,帶鉤有時還用來系掛一些古人常用的物品或裝飾品,在春秋墓葬中,所出土的帶鉤都是與玉佩共存的。春秋中葉以後,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普遍使用帶鉤,同時帶鉤的形式也基本確定,一般為鉤首高昂彎曲,鉤體呈長條或扁方,底端有鈕可與腰帶相扣連。在考古挖掘中,銅質帶鉤較多,玉帶鉤也時有出現,玉料為白玉,勾頭作扁平蛇頭狀,器表是以淺浮雕刻畫的變化多端的龍首紋,並遺留有硃砂痕迹,小巧玲瓏、非常別緻。

今天我們就先聊到這裡,讓大家對春秋時期的「玉帶鉤」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明天我們將繼續分享有關春秋晚期「秦國玉器」的話題。先生立身於江湖,而非廟堂之上,煮酒、烹茶、論玉,咱們聊的是情懷,悟的是人間正道,玉器清賞,如是我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犬戎入侵,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春秋戰國的文化科學、人才流動和民族融合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