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海拾貝 考古與盜墓

學海拾貝 考古與盜墓

近年來,隨著盜墓題材小說、影視劇的流行,讓「考古」「文物」相繼成為了熱詞。而這種現象以及人們對於考古常識的欠缺使得大眾對「考古」和「盜墓」這兩個詞產生了誤解。其實這完全是天差地別的兩個詞,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下面我們就淺顯地介紹一下「考古」與「盜墓」。

一、 簡言二者之不同

簡單來講,盜墓是基於利益驅動的違法行為,它是指個人或者團體以非法的方式進入到不屬於自己財產的陵墓,並且取出其中的物品以為己用的行為。並且,盜墓通常會對古墓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無論文物是否上交給國家,都會對文物古迹產生極大的破壞。

而考古則是盡量在不損壞文物古迹的基礎上挖掘並且考究其中的歷史遺存,發掘更多的史實真相。考古不僅僅是挖掘遺存,更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和歷史。並且,考古學的終極目標是探索人類古代歷史,揭示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考古是為了社會利益,盜墓是為了個人非法的利益。

▲高庄漢墓被盜掘後的圖片

二 、略談盜墓之危害

眾所周知,墓葬以及墓葬中的隨葬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狀況的重要載體,古墓里的文物是悠久文明的歷史見證。為了最完整地記錄下古代遺存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考古學家並非隨意挖掘,而是要仔細清理,對隨葬品進行編號整理,照相繪圖,採集記錄等。雖然有些隨葬品不是具有高昂經濟價值的無價之寶,但卻傳遞著我們祖先的智慧,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是考古發掘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但是,盜墓者並不會在意這些。他們只會在意那些他們認為價值很大的金銀珠寶和玉器文玩等東西。他們往往會使用暴力進入古墓,不顧他們給墓葬、棺槨、隨葬品帶來的破壞,強取豪奪陪葬器物!例如,盜墓者通常會利用暴力手段打洞進入墓穴,對於一些較為堅固的古墓甚至會採用爆破方式直接炸開墓穴,這將導致整個墓室結構受損倒塌。這種現象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有農村地區很是常見,而這也讓考古學界非常心痛。

三、淺析考古之意義

首先,人類誕生至今已有二三百萬年的時間,而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數千年,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99%以上的時間範圍內,考古學是基本的信息來源。所以有學者認為,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史前史即等於史前考古學。所以要想認識併科學地闡釋人類的誕生和發展歷史、人類社會的早期發展歷史,只能依賴考古學。並且,這一時期大到像人類起源和發展、農業起源和發展,小到不同聚落的不同人群的生活細節等問題,全都需要考古學來獲取資料和信息並加以合理闡釋。

其次,研究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的發展,主要依靠考古學。文明社會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之一,這一過程一般認為始於新石器時代,在青銅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這一時期沒有傳世文獻或者數量極少,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考古學。

再次,關於歷史時期的人類社會和歷史研究,考古學同樣也能夠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中國自秦漢時期開始,傳世文獻逐漸增多,進入文獻資料比較豐富的歷史時期。不過,傳世文獻記載的主要是不同朝代社會上層的歷史,並且以政治史為主線,而普通民眾和一般社會的歷史文獻中卻很少涉及。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歷史,特別是中下層社會和歷史,考古學不僅可以發揮其特有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考古學在一系列關乎人類生存的研究領域,可以發揮極其關鍵的作用。人是支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因素,而人的生存離不開所依賴的環境和必需的各種資源。對人類歷史上各時期環境的研究、復原和重建,是考古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資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對古代人類獲取資源的種類、方式和過程的探索,更是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進我們對自身歷史的了解,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的生態環境、氣候和資源與我們自身發展的關係,從而能使我們從更長更廣的時空中來研究我們當今與未來的世界。

許宏先生曾談到:「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專業性、學科傳統上的封閉性,導致我們這個日益引人關注的學科在與社會的溝通上存在著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對稱、語言不易懂等問題。」

目前,在考古宣傳方面上,文博界稍顯落後。相比於某些盜墓題材影視作品的密集營銷和大力推廣,關於考古的「真正」聲音卻是相當微弱。所以才會讓大眾對「考古」和「盜墓」產生了誤解,對考古不能真正理解。因此,應該對大眾加強考古知識的傳播,讓人們了解全面的考古知識,不能只停留在考古是「尋寶」的層面上,應該大力宣傳考古對於探尋歷史信息,進行歷史研究還有展望未來等方面上的作用。而宣傳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比如,文學、影視劇、動畫等,但這些東西應該從科學、嚴謹方面來出發,這樣才能給大眾傳播正確的知識。

參考文獻:

①欒豐實主編:《考古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②夏鼐:《什麼是考古學》,《考古》1984年第10期。

③王克偉:《盜墓,絕非考古》,少兒科技,2015年第09期。

④田萌:《從盜墓小說的流行看公眾考古熱》, 藝術百家,2015年S1期 。

文案/編輯:宋佳

審核:安子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大嵩陽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鄭大嵩陽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