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清朝名聲最差的皇帝卻也是最為勤政的皇帝

雍正,清朝名聲最差的皇帝卻也是最為勤政的皇帝

原標題:雍正,清朝名聲最差的皇帝卻也是最為勤政的皇帝



最近又重溫了一下《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還是那種感覺,電視拍的太好了,每次看時都會人慾罷不能,想一口氣看完。劇中人物演技真的是沒的說,如唐國強飾演的雍正,焦晃飾演的康熙,劇情也編排的非常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雍正王朝》於1998年拍攝完成,1999年1月上映。網易上這樣評價,「它似乎可以代表歷史劇的最高水平,由胡玫導演、二月河、劉和平聯合編劇的正劇史詩,憑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驚心動魄的政治風雲,以及劇中每一個角色恰如其分神完氣足的表演,使得這部《雍正王朝》在中國電視熒屏上有著屹立不倒難以企及的重要地位。」


《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長篇小說,當年在中央一套播出時創下央視收視的高峰,最高收視率16.7%,該劇包攬了該年所有電視劇獎項的大獎,成為黨政機關推薦收看的電視劇,更得到前總理朱鎔基的高度評價。該劇無疑是帝王戲中「嚴肅」一派的翹楚,圍繞權力爭奪這一中心,《雍正王朝》幾乎無暇旁及其他。它以一種甚至稍嫌枯燥的方式,表現了完全是男人之間—特別是有著血緣關係的男人之間劍拔弩張的鬥爭和衝突。詭譎多變的宮廷政治使人們看到了一代王朝史。史冊中的人物形象在劇中刻畫得生動自然,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讓人慾罷不能(來源於百度搜索)。

我們可以先簡單聊一聊雍正,後面會詳細介紹他。大家對雍正的感覺可能是這人比較陰險,奸詐,豢養了一批血滴子,如果誰不聽話,就把誰幹掉。而且他的帝位是通過篡改遺詔得來的,各種流傳說,他通過能人異士潛入皇宮,將正大光明殿後的遺詔偷出,然後發現傳位的是十四皇子,於是將「十」改成了『於「,這樣他篡奪了皇位。我本人比較喜歡聽評書,在單田芳老師的"童林傳"中,就提到了這一段。另外,小時候看過一些電影,也有很多描寫雍正如何如何壞,然後呂四娘刺雍正為父呂留良報仇,最後呂四娘把雍正的腦袋摘掉的故事。所以我對雍正並沒有好印象,後來看了雍正王朝後,才知道,那些都是野史,是文人在黑雍正,真正的雍正可能比較奸詐,但是這個人應該是一個比較實幹的皇帝,一些行為看著不爽也是政治需要,並且他應該也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這個也直接導致了他英年早逝。但是關於他離世一說, 有很多說法。比如,1、呂四娘刺殺。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當時有一位俠女叫呂四娘,她的父親和爺爺都因文字獄被雍正殺害。為報仇,呂四娘砍去雍正的頭。因此,在安葬雍正時,只好鑄造了一顆金頭。2、宮女太監刺殺。還有一種傳說,說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在雍正睡熟時,用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葯而愈。3、甄嬛氣死。甄嬛傳里說是被甄嬛氣死的。總之沒有一個好的。


我們詳細介紹以下這位皇帝,看看他身上都是什麼故事,想了解正史,不妨看看《雍正王朝》。提前聲明,以下基本都來自於網上,並且在文末標明了來源,如有侵權,還請提出,然後修改。


雍正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十分招恨的皇帝,也是一位被清代文人黑慘了的皇帝。以下是雍正的畫像,



表面上,文人們黑雍正是因為他大搞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但實際上,文字獄不過是雍正整治對抗官僚集團的無奈之舉。文人們真正仇恨雍正的原因,不是什麼懷念明朝和言論自由,而是因為雍正的幾項改革雖然利於百姓和國家,卻實實在在的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寫藏頭詩不過是文人們一種軟抗雍正的一種手段。那麼,雍正到底做了啥,這麼招官僚集團憤恨呢?


一、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廢除官僚集團特權


雍正的第一項改革,就是官紳一體當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員們也要向百姓一樣繳納賦稅,當差納糧。這項改革,在實行累進稅制的今天,或許看起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知識分子擁有特權的封建社會,無異于晴天霹靂。要知道,實行科舉以來,國家為了表示對知識人才的尊重,給了知識分子極大的特權,其中,不用像百姓一樣當差納糧就是其中之一。雍正的此舉是對千年傳統的挑戰,是對知識分子特權的挑戰。


要知道,官紳的範圍包括所有官員、有功名但不是官的文人鄉紳,幾乎包括了整個統治階層,雍正這麼干,就等於和整個帝國的統治階級(除了滿洲貴族)對著干,雍正為啥這麼做?


實在是這項制度到了清代已經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要知道,隨著科舉的普遍,庶族地主漸漸代替了士族地主,成為了中國的統治階級,普通地主家只要有一人考上功名,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許官員的俸祿微不足道,但其掌握的權勢卻能給整個家族帶來方便。通過各種以權謀私的手段,一個官員本身往往就是當地的大地主,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禍首。而他的親戚們,藉由他的權勢,也能成為地方上數一數二的豪強,他們有錢後也會將子女送去讀書,接受好的教育,然後考取功名,形成一個官紳集團。漸漸地,整個朝廷都被這種由血緣和師生關係連接在一起的官僚集團所把控,他們不僅在朝政上呼風喚雨,而且在地方上也是兼并土地,掌握社會的主要財富。但諷刺的是,擁有巨大財富的他們不用向朝廷交一分錢,而貧苦的農民卻要負擔極為繁重的稅賦。這種巨大的不公平持續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威脅到了王朝的延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雍正直接向所有官僚宣戰,要求他們上繳與他們財富相稱的稅賦,緩解帝國的財政壓力和百姓的負擔。但是此令一出,幾乎所有官員都反對,就連平常道貌岸然,生活儉樸的清流也出來反對。那些貪官反對還好理解,可為啥清流也反對呢?清流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錢,而是一種有知識就應該高人一等的觀念,清流們認為讀書人就該和老百姓不一樣,就該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那讀書人豈不是和沒受過教育的愚氓一樣了。如果說歐洲中世紀是血緣導致的不平等,中國古代則是知識導致的不平等,在文人們的觀念中,有知識的就該享受特權,統治沒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稅出血天經地義,而讀書人作為精英就應該與屁民不一樣。這種觀念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個文化較低的百姓與一個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二、攤丁入畝,減輕窮人負擔


雍正另一項重大的改革,就是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這又是一技重磅炸彈。攤丁入畝,即將稅賦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銀攤派到土地負擔中的地銀去,大大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要知道,清初的稅收制度沿襲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銀外,還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計算的丁銀,丁銀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窮人富人,家裡有幾口人,就交幾份錢,按人頭多寡來收稅。這種人頭稅無疑加大了社會的不平等,富人養8個孩子的代價能和窮人一樣嗎?富人交了8個人的人頭稅,不過是九牛一毛,無傷大雅。而窮人交了這8份錢,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這項改革,直接取消了人頭稅,以後全都按照土地多寡來收稅,這對於窮人來說是減輕了負擔,但是卻損害了富人的利益。本來攤丁入畝只是征那些沒有功名的地主家的稅,但是由於與此同時實行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結果等於一下子,富裕的官僚階層一下喪失了兩項特權。這麼一來,文人們對於雍正就更加忌恨了。



三、開豁賤籍,削弱人身依附關係


如果說前兩項還僅僅是在經濟上促進社會公平,那麼開豁賤籍就是從法律上促進人人平等,削弱人身依附關係。


在雍正以前,法律上一直將百姓分為良民和賤民,良民理論上擁有人身上的自由,可以自由從事職業。而賤民則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職業,永遠不得擺脫身份。雍正五年,皇帝指出:為了移風易俗,應該取消山西的樂戶,浙江的惰民,徽州府的伴當,寧國府的世仆的賤籍,使他們成為良民,按照雍正自己的話說就是:「應予開豁為良,俾得奮興向上,免至污賤終身,累及後裔。」雍正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各地的賤民,他們世代沒有人身自由,只能充當固定的職業。比如山西的樂戶,就被編入樂籍,代代只能從事歌舞吹打,世代為鄉紳服務。再比如浙江的惰民,只能從事卑微的職業,男人只能充當婚禮中的幫手,女人則只能充當喜婆,且被禁止與良民通婚。還有伴當世仆則是世代給富貴人家做僕從,沒有人身自由,只能任勞任怨,永遠為他人效力。


雍正的改革,徹底廢除了這項類似於奴隸制的殘留,保障了底層人民的利益,給了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不得不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


四、被官紳階層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幾項改革雖然件件利於底層民眾,促進了社會公平,但是卻得罪了所有的官紳階層,而遺憾的是,把握筆杆子,去記錄歷史恰恰是這些有知識的文人。他們一方面用藏頭詩的方式來暗諷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說,嘲笑詛咒雍正。雍正之所以開啟文字獄,實際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你總不能以反對改革的名義處罰官員,那隻好以這種反清復明、形同謀反的大罪來治人。


其實想一想就可以推出,文人們所謂的反清復明絕不是真話,當年滿清入關逼他們剃髮易服,他們都認了,服從了這麼多年的統治,怎麼突然又懷念起明朝來了?你要是這麼有骨氣,早就反了,對於那些文人來說,反清復明是假,不滿雍正削弱官紳特權才是真,他們只是借懷念明朝來表達對雍正的不滿。


諷刺的是,雖然雍正的改革最受益的就是底層民眾,但由於底層民眾文化水平較低,而且並不團結,所以並沒有什麼大的支持,更沒有將雍正的改革記錄下來。而官紳階層們作為有知識的階層,則始終掌握著話語權,在之後的野史和藝術作品中,雍正要麼被呂四娘砍了頭,要麼被甄嬛氣死,總之都是不得好死。而無知的百姓也不斷傳播著文人們製造的謊言,將雍正視為最大的暴君。一代少有的替民做主,厲行改革的君主就這樣被無知的人民扔進了垃圾堆里,成為了皇帝的反面典型,不知雍正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不過另一方面,雍正的名聲雖然臭了,但是清朝卻因為他的改革而又延續了很多年。雍正死時,國庫存銀達到6000萬兩之多,清朝的國力空前強大。乾隆繼位後,除了廢除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外,其他的改革基本予以保留,而清中後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攤丁入畝的政策有關,如果沒有雍正留下的這些改革成果,估計清朝的國力,早就被乾隆他老人家敗光了。


雍正被抹黑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人,一個事件,一定要有著自己的判斷,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否則,就只能在惡意的引導下誤殺好人,將偉大的政治家貶為無惡不作的暴君,進而淪為自我麻痹的笑柄。


百度百科對雍正的介紹。


早年經歷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生母為德妃烏雅氏。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給胤禛帶來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沒有生過皇子,只有一個公主還早年殤逝,故而養育德嬪之子,年幼的胤禛因其尊貴,很可能有意巴結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歲進尚書房,胤禛跟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與胤禛關係最密切的是顧八代,胤禛說他「品行端方,學術醇正。」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從事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的學習,也在這個時期,作《春日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稍長,便跟隨康熙帝四齣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 此役胤禛沒有參加,然而他很關心這次戰鬥,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 ,讚揚乃父用兵的功業。又往遵化暫安奉殿祭祀孝庄文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歲的胤禛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


經營爭儲或者九子奪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複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 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



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煉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雍正帝在儲位鬥爭中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鞏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二年(1724年)春以前,對政敵的打擊尚有所節制,這是因為政權還不太鞏固,不便太刺激對方。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勝利,雍正政權的力量增強了,隨即加緊懲治胤禩一夥。四月,對胤禩本人聲罪致討,說他「肆行悖亂,干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 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革去蘇努貝勒,七月發出《御制朋黨論》,進一步開展反對胤禩黨人的活動,不久年羹堯、隆科多問題的出現,遂放鬆了對胤禩的攻勢,迨至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堯賜死,便加速懲處胤禩等人。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胤禩先後囚禁致死,胤禵遷於京城景山,蔡懷璽自殺,郭允進梟首示眾,其他胤禩黨人也遭到處分。至此,經營二十多年的胤禩集團徹底垮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離奇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為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御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 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書|有效溝通,完美地教育孩子
書|面對浮躁的世界,也許該這樣生活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