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獼猴桃常見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獼猴桃常見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獼猴桃常見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基金項目:2016年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2016NSOO57);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2017GNC10118)。

1 潰瘍病

獼猴桃潰瘍病是由丁香假單胞桿菌獼猴桃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引起的細菌性病害,目前,該病已經成為制約獼猴桃產業發展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其發生具有適生範圍廣、傳播快、致病性強、根除難度大等特點,可在短期內造成大面積樹體死亡。

1.1 危害癥狀

該病害可危害樹榦、枝條、嫩梢、葉片等部位。感病後樹榦或枝條皮層組織變軟、隆起,後病部龜裂,並從傷口、皮孔、芽眼、葉痕、樹枝分叉處等部溢出乳白色黏液,後變為黃褐色,在寄主傷流期常與傷流液混合後呈紅褐色或銹紅色,具有傳染性,剝開皮層可見韌皮部腐爛,木質部黑褐色,病組織下陷呈潰瘍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染病,樹體死亡;嫩枝感病後其上面的幼葉捲曲,花蕾萎蔫,不能張開;葉片發病後先形成紅色小斑點,外圍可見2~5mm的黃色暈圈,後形成不規則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葉背病斑後期與葉面一致,但顏色深暗,滲出物乾燥失水時呈鱗塊狀,受害葉片易脫落。

1.2 發生規律

病原菌主要在枝蔓病組織中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春季從病部溢出細菌,借風、雨、昆蟲或在農事操作時,借修剪刀、農具等傳播,經氣孔、水孔、皮孔、傷口(蟲傷、凍傷、刀傷)等侵入。病原菌侵入細胞組織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繁殖,破壞輸導組織和葉肉組織,溢出菌膿進行再侵染。

低溫高濕利於發病。早春低溫多雨,冬季凍害時間長都會加重發病。當春季旬均溫度為10~20℃時有利於病害的擴展,最適宜的發病溫度為15℃,溫度超過25℃停止擴展,不再出現新的病斑。在獼猴桃整個生育期中,以春季傷流期發病較普遍,隨之轉重,除主幹受到嚴重危害外,主枝和側枝上的發病率快速增加,謝花期後,病害的擴展逐漸減緩,隨著氣溫的升高,病斑基本停止擴展。

1.3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不從病區調運繁殖材料,發現病株立即銷毀。②減少樹體傷口,降低病菌的侵染。③加強土肥水管理,培養健壯樹體。④消毒剪刀。在修剪有病樹後不能接著用同一把剪刀修剪無病樹,要嚴格消毒後方可使用,可用酒精或火燒。⑤春季發病時,若發現有紅褐色菌膿流出,立即刮除,刮到病健交接處時,刮刀需消毒後再繼續刮,刮光後用50倍綠乳銅塗抹,或用石硫合劑原液加72%農用鏈黴素塗抹,刮下的病皮需集中燒掉,不能留在園內。⑥掌握3個關鍵防治時期:采果後或入冬前、立春後至萌芽前、萌芽後至謝花期。可選擇藥劑有95%CT原粉、農用鏈黴素、菌毒清、氫氧化銅等。⑦徹底清園。冬季修剪後,將剪下的枯枝、殘葉、殘果集中處理或者燒毀,以減少病原菌傳播。

2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各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也可侵染枝條。國外有報道認為引起獼猴桃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有膠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 cingulata)等。國內有學者研究認為該病的病原菌為隔孢叢殼菌(G. septospora),且該病原菌只能通過刺傷接種而引起接種獼猴桃果梗發病。

2.1 危害癥狀

被害葉片常從邊緣起出現灰褐色病斑,初呈水漬狀,病健交界處明顯,逐漸轉為褐色不規則斑;後期病斑中間變為灰白色,邊緣深褐色,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或子囊殼)。有的病斑中間破裂成孔,葉緣略向葉背面捲縮,潮濕多雨時葉片腐爛、脫落。果實受害後形成圓形、褐色病斑,表面略凹陷,病斑後期出現小粒點,若天氣潮濕,則溢出粉紅色黏液;枝蔓受侵害後,開始形成淡褐色小點,病斑周圍呈褐色,後期擴大成橢圓形。

2.2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或芽鱗、腋芽等部位越冬。翌春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水、昆蟲等傳播,從氣孔、傷口或表皮侵入,有潛伏侵染現象。溫度高、濕度大的獼猴桃園發生重,並容易與其它病害混合發生。

2.3 防治方法

①加強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施用有機肥,增強樹勢。②結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蔓、僵果,清除越冬病原。 ③化學防治,以防為主,可選藥劑有:波爾多液、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等,每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可以預防此病的發生和擴展。

3 褐斑病

褐斑病是獼猴桃的重要葉部病害。國內有報道認為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Fr.: Fr.) Keissler是引起中華獼猴桃褐斑病發生的病原菌。

3.1 危害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枝幹,有時也危害果實表面。病斑主要始發於葉緣,也有葉面。初期呈水漬狀污綠色小斑,後沿葉緣或向內擴展,形成不規則的褐色病斑。多雨高濕條件下,病情發展迅速,病斑由褐變黑,病健分界明顯。正常氣候下,病斑四周深褐色,中央褐色至淺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許多黑色小點粒,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高溫下被害葉片向葉面捲曲,易破裂,後期乾枯脫落。葉面中部的病斑明顯比葉緣處的小,病斑透過葉背,黃棕褐色。

3.2 發生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的形式在病殘體內越冬,翌年春天借風雨飛濺到嫩葉上進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一般5~6月開始發病,7~8月進入盛發期,9月如遇多雨,則發病嚴重。高溫高濕利於發病。

3.3 防治方法

①冬季徹底清園。將修剪下的枝蔓和落葉集中清理出園並燒毀;深翻果園表土10~15cm,使土表病殘葉片和散落的病菌埋於土中,減少越冬病原菌。②注意整形修剪,使果園通風透光。③在發病初期進行化學防治,可選藥劑有1∶l∶100波爾多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50%甲基硫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10~15天噴葯1次,連噴3~4次,可控制病害發生和擴展;也可在清園結束後,用5~6°Be石硫合劑噴霧,殺滅藤蔓上的病菌及蟎類等。

4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發生在獼猴桃花期、幼果期和貯藏期,該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oon)引起的一種病害,該病原菌的有性態為富氏葡萄核盤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4.1 危害癥狀

主要危害花、葉和果實。花染病後,花朵變褐並腐爛脫落,表面形成大量灰色霉層。幼果染病初期,形成水漬狀斑,後擴展到全果,濕度大時病果皮上出現灰白色霉狀物。染病的花掉到葉片上後,引起葉片產生白色至黃褐色病斑,濕度大時也常出現灰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長早期的果實相對抗病,田間腐爛現象不常見,但已經染病的果實在冷庫內會很快發病,並感染其它果實。

4.2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部或腐爛的病殘體上或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通過氣流和雨水濺射進行傳播。獼猴桃從萌芽期到謝花期是灰霉病的高發期。該病菌在5~30℃內均能正常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在20℃左右。持續高濕、陽光不足、通風不良易發病;濕氣滯留時間長發病重。

4.3 防治方法

①加強土肥水管理,增強樹體抗病力。②注意果園排水,防止園內積水。③合理修剪,及時去除病果,並帶出田外深埋,保持園內良好通風透光。④抓住開花前關鍵防治時期防治,可選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注意交替用藥。⑤采果時應避免和減少果實受傷。

5 菌核病

獼猴桃菌核病的病原菌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寄生油菜、茄子、番茄、萵苣、辣椒、馬鈴薯、三葉草等300多種植物。

5.1 危害癥狀

常見危害花和果實。雄花受害,最初呈水漬狀,後變軟,繼之成簇衰敗凋殘,干縮成褐色團塊;雌花受害,花蕾變褐,枯萎而不能綻開。在多雨條件下,病部長出白色霉狀物。果實受害,初期呈水漬狀褪綠斑塊,病部凹陷,漸轉為軟腐。大田發病嚴重的果實,一般情況下均先後脫落,少數果由於果肉腐爛,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縮,後期病果果皮表面產生不規則的黑色菌核粒。病果不耐貯運,易腐爛。

5.2 發生規律

菌絲體在病果中大量繁殖並形成菌核,菌核隨病殘體落地而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季獼猴桃始花期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並彈射出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侵入獼猴桃的花器引起初次侵染。土壤中少數未萌發的菌核,可不斷萌發,侵染生長中的果實,引起果腐。當溫度達20~24℃、空氣相對濕度85%~90%時,發病迅速。若春季溫暖多雨,有利於菌核萌發,產生的子囊孢子多,則發病重。

5.3 防治方法

①徹底清除病原。隨時清除病果,並帶出果園深埋;秋季施肥後,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深埋於土中不能萌發侵染。②化學防治。抓住開花前、落花期和幼果期3個防治時期,可選藥劑有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

獼猴桃常見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無核葡萄形成的因素及風險分析
如何水培與養護朱頂紅?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