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在北京,老字號點心可不只有稻香村

在北京,老字號點心可不只有稻香村


(本文轉自公眾號「知中」ID:ZHICHINA2017)





提起北京有名的糕點店,外地人耳熟能詳的便是中式糕點

「稻香村」




然而,在北京本地人中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老莫的蛋糕,新僑三寶樂的麵包,中關村的茶點。


 


在日新月異的北京,留存半個世紀以上的店鋪著實不多見,上面提到的中關村茶點便是這樣難得的一間糕點鋪。


 


中關村茶點鋪和中科院學術會堂同屬於一個街區,樸素的門面外加略微陳舊的門頭讓人無法將它和一家老牌糕點店聯繫到一起。





位於中關村北一街18樓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側門正對面




走進店內,玻璃櫃檯和糕點擺放的方式都透著計劃經濟時期國營店的特徵,和現如今眾多店面裝修精緻服務熱情似火的西點店比起來,

連店員的服務風格都走著不太熱絡的「國營風」。




服務員話少,老顧客更是話不多,如果你是原本帶著一腔熱情來探店的新顧客,大概會被店員冷淡的態度嚇得要打退堂鼓,明碼標價的各類新鮮出爐的糕點彷彿在告訴你,別張嘴問,紙上都寫著呢!








靠近櫃檯,桌上赫然貼著一張糕點售賣時間表。想要買什麼你必須要掐著點來,結賬時,面對桌子上老式的帶秤砣的秤和算盤,完全不見現如今貼滿大街小巷二維碼的影子。




對於如今出門幾乎都不帶現金的年輕人來說,大老遠專程跑來一趟,如果不去銀行取錢,可能只能空手掃興而歸。





每天的糕點售賣時間表





老式的秤盤和算盤



就是這樣一家只收現金不改裝修風格不刻意迎合顧客的「任性」糕點店

卻堅持了60年

,到現在,店裡排隊的場景也是屢見不鮮。




諸多現象都引人不解,今天知中君就帶大家走進這家神秘店鋪背後的故事。




1957年,中科院北區在中關村一街建成,各院專家的入住使得一連串的便民設施也接連建起。除了糧店、副食店、書店以外,一家名叫「中關村茶點」的西點店也悄悄落成。




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西點店的建立讓人很難不好奇。



原來,這是時任中科院院長的的郭沫若親自向北京市政府提出的請求。





郭沫若




當時,中科院233位學部委員中,有三分之二是歸國的海外學人,再加上還有很多的前蘇聯專家也長期住在院內,而當時北京最正宗的西點是位於市中心的莫斯科餐廳的糕點,與中科院這片「郊區」相距甚遠。



考慮到他們的飲食習慣,也為了更好的服務這些科研人員,經過北京市政府的批准,1957年4月,中關村茶點在中關村18號樓即福利樓里正式開張。




剛開始營業的第一年,茶點鋪並不對外迎客,只限中科院的專家們前來小坐,彼時的茶點鋪除了提供有牛奶咖啡等飲品外,還可以吃西餐,

那時候的紅菜湯都是俄羅斯口味的。




據現任茶點鋪的總經理兼店內師傅殷京生介紹,

促成茶點鋪建成的郭沫若還經常請外籍友人、留洋專家到店裡吃點心喝茶,

那時的茶點鋪就好像是科學家們的會所。




時間長了,茶點鋪的好口碑不脛而走,周圍各大院校的師生甚至外籍留學生都慕名而來想嘗嘗鮮,中關村茶點的生意也因此越來越紅火,成為當時京城的西點名店。




五十年代,做西點可不像現在這麼容易,計劃經濟的時期,原料需要特批,師傅也得專請。




為了保證口味正宗,天津大磨坊的主廚景德旺被郭沫若請到了北京,來擔任茶點鋪的西點主廚,同時也負責帶徒弟傳授技術。這位在北京市西點大賽上獲過獎的大廚會做德國、法國、義大利、俄國等七八個國家的西點。




師傅到位了,接著要準備的就是做西點的原料。那時候物資稀缺,黃油需要特批,經過層層手續才能從冷庫里提貨,一天能用掉三四十斤。




到了70年代,生產的品種已經多達八九十種,店員也擴充到了30位。




店裡的會計兼售貨員劉菊翠至今還能回憶起很多西點店的往事。據她介紹,上世紀80年代,

核物理學家錢三強

經常到中關村茶點購買點心,錢老最愛的便是店裡的蘋果派,每次都穿著中山裝戴著藍帽子拄著拐杖,很低調地買了就走。





蘋果派




店裡的蘋果派個個貨真價實,一咬開都是滿嘴的蘋果塊,這麼多年了依然很受歡迎。錢老的愛人何澤慧則喜歡吃黃油咸條和咖喱角,一開始是自己來買,後來走不動了就讓自己的兒子兒媳過來買。





咖喱角




據說還有一次,一位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專程跑到茶點鋪里跟店裡的師傅們傳話,說是在法國的雜誌上看到過關於中關村茶點的介紹。這篇介紹來自一位法國專家,在嘗過中關村茶點的糕點後,他回國發表了這篇文章,表達了對於能在北京吃到如此正宗的法國糕點的驚喜之情。




進入千禧年之後,中關村茶點的生意經歷過一段低潮期,日漸興起的新式麵包店逐漸分流走了一批客源,中關村北區和南區的老顧客也相繼搬走,

店裡沒有做宣傳,也不願改變經營模式屈從市場偏好,

維持著老傳統老口味的中關村茶點一度陷入低谷。




直到2010年以後,顧客才又慢慢多了起來,一些惦記著北京老味道的人都慕名而來。




現如今,由於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類自媒體對茶點店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它的知名度,年輕的顧客越來越多,幾乎要成為「網紅」店了。





店裡排隊的顧客




現在走進店內,依然像多年前一樣能聞到實在的奶油香,即使再「國營」的服務態度也阻止不了大家前赴後繼的奔向剛出爐的蝴蝶酥、起士餅、馬蹄酥、蘋果派、奶油卷、黃油小花等。





奶油卷





馬蹄酥





黃油小花





蝴蝶酥




去年年中,店裡進行了一次重新裝修,店內新刷上了粉色的油漆代替了原本的古銅色,總經理殷京生覺得這樣看著顯暖,

猛一看還有種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里溫馨又漂亮的感覺。









重新迎客的中關村茶點還是保持著60年前的老樣子,「前店後廠」的配置這麼多年了也沒有變,店鋪前面進行銷售,後面進行加工製作,

五個面點師傅的年齡加起來將近300歲,都已經在茶點鋪工作了40年。







總經理殷京生面對再度紅火的茶點鋪,也有自己的擔憂。店裡的師傅年紀都大了,外地學徒留不住,北京當地的年輕人里又很難找到人願意去學習面點技術去繼承茶點鋪的手藝。




店裡的點心類別已經從鼎盛時期的八九十種變到現如今的二三十種,許多工藝複雜的糕點已經很多年無人經手,儘管顧客越來越多,殷京生卻擔心供應的環節出問題。





禮盒裝糕點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變成了中國矽谷的中關村早已不是北京的「郊區」,住戶換了一批又一批,房屋推倒了又重建,似乎只有中關村茶點部還保持著最初的模樣笑看周圍一切的變化。




變換了內部裝潢的中關村茶點,不變的依然是講究大方的用料,地道傳統的配方以及堅守多年的品質。對於老顧客來說,中關村茶點不僅是一份經典的味道更是一份承載童年記憶的寶地,而對於那些聞訊而來的新食客,他們獲得的是一份香醇濃厚、陳釀多年的驚喜。




日復一日,店裡的老師傅們從早上9點開門做到傍晚關門,陪伴他們的是烤箱機器工作的聲音和揉面的踏實感。

他們不花心思做宣傳也不想著開網店,但每日店內長長的隊伍卻一天也沒見減少。




在北京的朋友們,有空也去掐點兒買塊糕點吧!







 撰文 | 鹿一百@知中ZHICHINA 






(本文轉自公眾號「知中」ID:ZHICHINA2017)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食帖君 







還沒看夠?


食帖君的新書


《多謝款待!日本料理完全保存本》


還有更豐富的日料指南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就能快速入手這本書!






 ??點擊[閱讀原文]


入手《多謝款待!日本料理完全保存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食帖 的精彩文章:

椰樹椰汁新廣告,竟走讓直男落淚的從良路線?
夜深了,要不要來盒兒自熱火鍋?

TAG:食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