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435人失蹤,1080人獲救!日本航母剛出海就被擊沉,據說瘟神是它

1435人失蹤,1080人獲救!日本航母剛出海就被擊沉,據說瘟神是它

自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以來,日本就視美國為假想敵。可是,這個條約將美日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限制在了5:3,也就是說美國主力艦方面佔優勢。為了抵消這個優勢,日本這邊便想出了一種「漸減邀擊作戰」的新戰術。說白了就是在己方主力艦隊與敵方艦隊接戰前,使用飛機、潛艇、驅逐艦攻擊並削弱敵方艦隊,為己方主力艦隊決戰創造有利條件(當然,這是建立在敵方艦隊集體來日本這邊送死的條件下)。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開始大力發展航母、驅逐艦。不過,無論如何,那些削減敵艦隊的行動都只是前戲,主力艦決戰才是最後的重頭戲。日本人深知自己的主力艦在數量上是永遠比不過美國的,於是決定數量不夠質量來補,在1937年度《丸三艦艇補充計劃》中列編了兩艘性能凌駕於別國戰列艦之上的大和級超級戰列艦。在1939年度《丸四艦艇補充計劃》中,又列編了大和級戰列艦的3、4號艦,而信濃號就是其中的三號艦。

1940年5月4號,信濃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計劃在1945年完工服役。不過,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由於資源問題,信濃號建造工作被迫中止,4號艦也被取消建造。太平洋戰爭前期的海戰證明,一般海戰在前戲階段就能分出勝負了,輪不到戰列艦壓軸出場,因此唱前戲的航母才是海軍中真正的主力。1942年6月,由於日本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慘重,日本海軍便打起了未完工的信濃號船體的主意,將其改裝成一艘巨大的航母。不過,此時的橫須賀海軍工廠還要負責修理戰時受損的軍艦,因此改裝工作時斷時續。直到1944年6月,日本航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再次遭受嚴重的損失,日本海軍才想起了信濃號,開始匆忙趕工。1940年10月5日,信濃號下水,但是過程中不小心出了點事故。

完工時的信濃號滿載排水量高達71,890 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她擁有長256米、寬40米的飛行甲板,可抵禦500公斤炸彈的攻擊。不過,為了減少工程量,信濃號船體內部未作太多的改裝,甚至保留了作為戰列艦時的主炮塔基座,因此信濃號只設置一層機庫,只能容納47架艦載機。在建造的後期,為了趕工,信濃號的水密隔艙被壓縮到了最低,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1944年10月23號,經過搶修後的信濃號重新下水,並在11月11號於東京灣試航,並進行各種艦載機的起降實驗。此時,由於美國轟炸機的空襲,橫須賀已經變得非常不安全,海軍決定將信濃號轉移到吳港。11月28日,下午1點30分,在驅逐艦浜風號、 雪風號、 磯風號的護航之下,信濃號正式出發。值得一提的是,雪風號驅逐艦曾在此前的參與過多次激烈戰鬥,每次戰鬥都能毫髮無損般的全身而退,是日本海軍中的幸運艦。

當晚,信濃號編隊被正在附近巡航的美國潛艇射水魚號發現。11月29日凌晨3:17,射水魚號向信濃號發射6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右舷。信濃號的艦長認為對於這點傷對於信濃號這艘巨艦來說並不算什麼,下令繼續前進。可是,當時信濃號上的損管人員都是些臨時招募的新兵蛋子,損管不得力,並且船體的水密性極差。信濃號的側傾開始不斷加劇。由於搶救工作已經無效,10:35艦長下令棄艦,兩分鐘後信濃號傾覆。隨行驅逐艦們開始了搜救工作。雪風號由於自身護航的軍艦多次被擊沉,而被後人稱為瘟神,信濃號的沉沒又為這一說法增添不少依據。

其實雪風號表示自己也很冤,自己不就是運氣好了點,怎麼就成瘟神了嗎?不管怎樣,隨行驅逐艦們開始了搜救工作,2515名艦員中救起1080人,艦長以下1435人失蹤(喪生)。二戰中最大的航母信濃號就這麼沉了,成為了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母 的精彩文章:

南美洲小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了雙航母,大陸航母任重道遠
能夠養的起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美國為何能玩起航母戰鬥群?

TAG: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