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選擇職業的邏輯

選擇職業的邏輯

人到中年,同學、朋友們的孩子紛紛開始上大學,有的已經畢業找工作。最近幾年,向我諮詢孩子該找什麼工作的電話逐漸多了起來。還有一些,直接諮詢的是如何選擇大學及專業,其實他們真正想的,還是孩子未來該做什麼工作。

接到這些電話,自己總是很有壓力,擔心隨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儘管我不用負責,但內心免不了躊躇。躊躇的不是分析各專業的特點,也不是討論工作的具體內容,而是我發現大家對於找什麼工作,邏輯是完全錯誤的!他們的判斷標準是當下的「熱門」工作是什麼,或者說得再直白點,就是什麼工作的收入高。這本無可厚非,誰不想多賺錢呢?收入高,本身就是得到社會認同的最好體現。可是,今天的熱門卻未必是未來的熱門。18歲左右上大學,到畢業工作後,慢慢積累提升,大部分人職業生涯的高峰,在四十多歲到五十多歲。因此,真正檢驗「熱門」的標準不是當下,而是20、30年後!而預測30年後的熱門職業,這顯然太難了些。甚至很大的可能,那時的熱門職業今天還不存在呢。所以,用熱門來選擇專業或職業,我認為完全是錯誤的邏輯。

20多年前我自己畢業的時候,銀行最熱,政府部門一般般,教師最冷。可後來對公務員趨之若鶩(「國考」現象,近年有所降溫),教師地位則有了明顯提升。在我工作後,看到電信行業的潮起潮落,外企的沉浮不定,醫學院招生變冷,所謂「熱門」一直在變化,如果追逐「熱門」,就免不了無所適從。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惑者,心或也。心沒有一定的方向,或東或西,就會迷惑。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

那麼,又該如何選擇專業及未來的工作呢?

先說不能。我們不能基於是否熱門或者賺錢多來選擇,這點前面已經說清楚了。我們也不能基於自己喜歡與否來選擇工作,因為這種「喜歡」是可變的,是不可靠的。年輕人通常看中自己是否「喜歡」,但未來必然發現,再喜歡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也會變得不喜歡。就像曾經的愛人,在一起如果沒有快樂,愛情也無法保持一樣。

我們要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靠譜的邏輯只能是:基於自己的長處。

原因在於三點

(1)只有發揮長處才能做好做精;

(2)任何行業,做好了的話,無論是收入還是成就感都不會差,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3)人的長處是穩定的,一般不會變化。

「干一行,愛一行」的前提,是能夠做好這一行。而做好的前提正在於是否匹配自己的長處。因此,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然後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

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問:「孩子的長處是什麼?」非常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其實並不知道孩子的長處,也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發現他(她)的長處。同時,我們的教育有一種傾向,即把所有人放到一個模子里,也很難辨別每個人的優勢。

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做好這件事情。方法當然還是有點,就是「反饋分析法」。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先寫下預期的結果,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比如半年)進行對照,看看與預期是否相符,這樣自然就可以發現長處在哪裡。這個方法可以用來發現孩子的長處,也一樣可以用來了解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至簡 的精彩文章:

TAG:大道至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