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原因到底是什麼?與一個人有關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原因到底是什麼?與一個人有關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必然的的戰略決戰。然而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聽信讒言,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

而是趙王年輕氣盛,想和秦國決戰,從而建功立業,廉頗主守不合趙王心思,所以被免去主將官職,遂棄用偏於防守的戰國名將廉頗,而任用主戰的趙括。懂點常識的都知道陣前易帥本就不利於士氣,然而急功近利的趙括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而這時急於求戰的反而是秦軍,因為秦軍跑那麼遠去打仗後勤吃緊,快堅持不住的恰好是秦軍,而好大喜功的趙王和趙括偏偏要主動出擊。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從而進一步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趙括被圍後,秦王到河內發民眾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及糧食。齊楚救援趙國。秦王說若是幾國同心協力,退兵不遲。要是他們一盤散沙,那麼就趁勢攻擊。趙國向齊借糧,齊王沒借。趙括等不到救援,突圍失敗,全軍覆沒。

在此關鍵時刻,趙國為挽回敗局也曾極力徵召了大量老弱殘兵欲前往解圍,可面對強大的秦軍援兵阻擊,救兵一次又一次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急轉直下的局面,也令因被撤換而借傷痛的理由在休養的廉頗始料未及,可面對大勢已去,他仍毅然決然地請求為國效勞,可苦於實在無兵可招,即使有也是杯水車薪,欲前往無異於又一次以卵擊石。最終,空懷一腔救國熱血的他也只能望著前線方向,仰天長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秦國為統天下,耗費數百年時間,為何秦二世覆滅只要15年?兩個原因
三國英雄人才從多,為何偏偏後人只把關公敬為神?無非五個原因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