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孝道、做好人與往生的關係

行孝道、做好人與往生的關係

朗讀 | 鏡泊湖

請法師開示: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佛教是什麼關係?

行孝道、做好人與往生有關嗎?

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大家都很關注。因為現在傳統文化在普及,佛教也在普及。傳統文化注重教育,而佛教比較注重信仰。

關於傳統文化是不是走入佛門的基礎,首先我們要弄清楚:

什麼叫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裡面包不包括佛教?

先要把這兩個問題理順。

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我們先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從文字上理解;

二是從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以及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來理解。

有些人理解的可能不一定是文字本身的這個意義,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結果就是講孝道,提倡弟子規等,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儒家的思想,這個理解是很片面、很狹隘的。

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所有文化都屬於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大的範疇,其中當然也包含了佛教文化,包含了儒家、道家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

現在一些人弘揚傳統文化,是在傳統文化裡面選了一部分,比如弘揚儒家的孝道、弟子規等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選取傳統文化里狹窄的、小範圍的內容來弘揚,而打出的旗號是「傳統文化」,這樣能不能代表整個傳統文化呢?不能代表的。它只能代表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它連儒家文化的內容都沒講完整。弟子規、孝道只是儒家文化裡面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內容,儒家更高的還是追求「德」和「道」,注重道德仁義等。

所以,我們可以先從這個名稱的範圍,把它們具體區分開來。

傳統文化是不是佛教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不是佛教的基礎?

如果是佛教的基礎,那麼學佛的人一定要先學傳統文化,不學傳統文化就不能進入佛門。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存在矛盾了。站在我們中國的立場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但是佛教從哪裡來的?從印度來的。印度有沒有傳統文化?至少沒有中國這些傳統文化,這說明佛教並不需要傳統文化這個基礎。

佛教的發展其實是兩個方向:從印度到中國,它本身的源頭在印度;到了中國之後,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佛教如果一定要以儒家的孝道、弟子規作為人文基礎的話,那印度沒有這個理論基礎,佛法又是怎麼生根的呢?這就說明佛教不需要靠傳統文化作為基礎。

傳統文化對佛教有沒有衝擊呢?

沒有衝擊。它跟佛教的精神是相吻合的。佛教裡面有五戒十善,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有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對應了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當然,嚴格來講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比如佛教講的不殺生,其意義應該超過儒家的仁。仁,就是有仁義之心,但還沒有擴大到不殺生這個範圍,所以,「仁」與「不殺生」之間不能畫等號,只可以大概這麼理解。因此,佛教的範圍其實已經超過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範圍,儒家的核心理念「仁」,在佛教裡面還只是人道里的一個基本的要求。

所以,傳統文化跟佛教有共性,有相通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佛教一定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佛教是以五戒十善、因果輪迴為基礎,而不是以某種文化作為基礎。

比方,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或者印度,是不是也要學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學佛呢?不可能,他們沒有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有西方文化,但是西方文化里也有道德要求,比方說基督教,它的道德要求跟佛教的五戒十善也相通,這個叫共法——共通的一個法。人道、天道的善法是所有世間正面文化相通的一面。所以中國的儒家、道家,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善。人天善法幾乎是所有宗教文化的共同點,也就是共法。

佛教本身有這個基礎,已經包含這方面內容。但這個共通的善法跟佛教也不矛盾。學佛了,也要好好做人,這是應該的,這只是表明你用什麼方式來做人。如果我們學佛後懂得因果道理,用五戒十善的標準去做人就可以了。如果不懂得五戒十善,通過弟子規、行孝道來學會做人,然後慢慢地信佛,也可以。只要有善心,然後慢慢地走入信仰,這是可以的。

佛法獨有的追求——成佛

我們一旦走上信仰之路後,就不會停留在做人這個層面了,就會超越人天善法,超越五戒十善,超越孝道、弟子規,因為我們的心性已經有更高的要求了,就是要超越生死,超越輪迴,達到最終的目的——成佛,成佛就不在除佛教之外的任何傳統文化範圍裡面了。儒家沒有,道家沒有,基督教也沒有,伊斯蘭教也沒有,其他的宗教裡面都沒有,這就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和文化的地方。

我們如果把佛教拿開,純粹地看傳統文化,它也只是讓我們做人,做一個好人;也許更高一點,如道家追求清凈無為和個人解脫。如果從佛教的立場來看,道家最高的境界,可能接近小乘的羅漢聖人的境界。「接近」,就是它也可能達到羅漢的境界,但是大部分可能達不到,因為羅漢已經到無我的境界了。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成佛。成佛就不是做一個世間善人,盡點孝道,或者學點弟子規了,而是有更高境界,這是佛法最高的精神。

成佛的捷徑

學習凈土法門就知道,成佛很難,成佛如果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這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世的力量,都難以達到,所以凈土宗走了一個捷徑——靠佛力,念佛往生西方。

為什麼要念佛往生西方呢?

這就是對我們自己根機的反省。我們沒有聖人的根機,我們靠自己的能力解脫非常困難。再降低一點,我們連最基本的做人道德標準,可能都做不到。

現在許多人提倡孝道,為什麼要提倡孝道?

因為大量的人不孝了。如果大量的人都孝,還需要去提倡嗎?不需要。就像世間有法律,法律是針對誰的?針對不守法的人,如果所有人都守法了,這個法律就可以不存在了。孝道是因為很多人都不孝,所以才需要去提倡它,鼓勵它,讚歎它;假如所有人都孝,這個法就不存在了。這就是老子講的:沒有道,講德;沒有德,講仁;沒有仁,講義——朋友之間講義氣,因為沒有人心了;沒有義了,講禮;然後禮也沒有了,就講法,靠法律來懲罰。人心越來越墮落,不得已,只好從低的層面來要求。為何現在大力提倡孝道、弟子規?是因為現在缺乏基本的做人的道德,才需要大量地去提倡。

站在凈土法門了生死的立場來看,我們如果連基本的孝道、弟子規都做不到,我們還有能力去成佛嗎?沒有能力成佛怎麼辦?就只能靠念佛往生了,只能選擇凈土法門了。我們沒有能力做到靠自己的修行成就佛道,連最低的做人的道德都做不到,還能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最高的,佛的境界嗎?這個時候就只有選擇凈土法門念佛往生。

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我們往生西方不是靠孝道,不是靠弟子規,而是靠念佛。

其他善法與往生有無衝突

孝道、弟子規跟往生有沒有衝突呢?

兩者本身是沒有衝突的,關鍵是我們怎麼去理解它,運用它。孝道就是孝道,不要跟往生扯上邊。非得跟往生拉上關係,那就是抬高弟子規、孝道的地位了。

行孝道就能往生嗎?

不能往生。

但是要往生的人要不要盡孝道呢?

當然要。

這不是雜行不雜行的問題。我們要明確孝道的定位:它就是世間的一個問題,子女應該孝順父母。

不要將孝道跟往生掛鉤。往生只能依靠阿彌陀佛,只有念佛才能往生西方。

如果我們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了,其他的一切善法,都不矛盾,都不衝突,也都不障礙,也都不成為雜行,因為不需要靠它們來往生,往生只靠念佛。我們該盡孝道就盡孝道,該學弟子規就學弟子規,這些與往生是不相干的。

如果非得要與往生掛鉤,我念佛又要去學弟子規,是不是雜行?

那就肯定是雜行了,因為自己心中沒把它分清。如果分清楚了就不會雜了,念佛就念佛,該盡孝道就盡孝道,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雜行與善行

所以這個「雜」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怎麼理解它。「雜」就是認為不夠,需要加。比如,認為念佛不夠,念佛還不能達到往生的目的,我要加一點弟子規,加一點孝道,加一點做人的基本道德,如果這樣就是雜行。

雜是什麼?

就像往純的東西,比如水裡面添東西。如果認為往生靠念佛還不夠,靠阿彌陀佛還不行,我要加東西,加功德,加我個人的修行,這就是「雜」。

如果我不加東西,只依靠阿彌陀佛,我相信阿彌陀佛,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加不進來。該行孝的行孝,該做善事的做善事,該做功德的做功德,但是往生依然靠阿彌陀佛,這樣就互不影響了。

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與往生沒有關係。有人認為,念佛加孝道,念佛加做人,更能保證往生。怎麼可能呢?做人做得再好也不能保證往生,往生也照樣沒有希望。做人做得好只能表示在人道裡面他比一般人做得好,從世間善法講,善惡因果會改變一些,但是從往生講,這個還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還是不能往生。

我們要多聞法,多思考,把世間法、佛法,難行道、易行道分清楚,明白各自的定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釋智隨 的精彩文章:

念佛法門,一切法門大海

TAG:釋智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