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史海趣聞——拔河又叫「牽鉤」,歷代宮中都很盛行!

史海趣聞——拔河又叫「牽鉤」,歷代宮中都很盛行!

拔河又叫牽鉤、拖鈞。唐學者魏徵在《隋書·地理志》中說,拔河這種活動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國和吳國對抗,兩國都在水泊地帶用戰船作戰。楚國將領模仿水上拖船的背纖動作,用一條粗大的篾纜,上面係數百個小索,相向對挽,練習力氣,所以又名牽鉤。這種遊戲後漸漸流行開來,以南郡、襄陽兩地最為盛行。

隋唐時期,早期用作拔河的大蔑纜改為大麻繩,長約四五十丈。學者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有詳細的描述: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蔑纜,今則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從學者封演的記載上看,拔河最早稱為牽鉤,興起干襄漢一帶。襄漢風俗,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拔河比賽。楚國曾用此法教練士卒,以旺盛的士氣攻打吳國。梁簡文帝覺得這一活動有傷大雅,曾下令禁止,但禁止不了。最初使用的是竹篾編的繩子,後來改用大麻繩。大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上百條小繩。比賽時,分成兩隊,一起將繩子拉緊。大繩中間,立一面大旗作界線,旁觀者敲鼓、叫嚷。兩隊使用互相拉引,誰後退了,誰就為輸。

唐代的宮中很盛行拔河遊戲。《全唐詩話》記載說,唐中宗景龍四年三月一日清明,中宗李顯臨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唐宮中曾舉行過一次大規模的高級拔河比賽:唐中宗景雲元年春天的一天,中宗李顯幸梨園球場,文武大臣侍駕。中宗命七位宰相、二位駙馬為東隊;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隊。東隊貴人多,身體也強壯些,西隊認為分派不公平,奏請中宗重新分配,中宗不同意。比賽緊張地進行,結果自然是西隊戰敗。西隊的老丞相韋巨源、唐休璟在敗退時隨繩跌倒在地,半天站不起來。中宗在一旁觀戰,見狀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拔河具有壓邪去惡、兆示豐年的用意。《隋書·地理志》說,拔河興起於南郡一襄陽二郡,是從軍事訓練中產生。比賽開始時,用鼓來指揮競賽,觀看的人們大聲叫嚷,聲震遠近,這樣可以壓制邪氣,使來年五穀豐登。

正是由於這種吉祥,因此,唐代的皇帝很喜歡這一活動,也大力提倡拔河。唐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曾在一次宮中舉行的拔河比賽中吟詩助興。詩前御制序稱:俗傳此戲,必致豐年,故命北軍以求歲稔。

因作《觀拔河俗戲》詩:壯徒恆鼓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澡齊山岌,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唐武則天時,大臣張說觀宮中拔河比賽,奉命寫了一首《奉和聖制觀拔河俗戲應制》: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