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6到無評分,董卿的「朗讀者」要涼涼了?
吐槽電影院
點擊右邊關注,少女院在等你!
作者 | 老妹兒 來源 | 十點電影(sdimov)
綜藝節目想做出深度,常用的套路是:
戳觀眾的淚點和痛點。
但是,相似的淚點和痛點一直被戳,也會長繭子。我們很容易就會患上
「
正能量審美疲勞症」,
你可以理解為:雞湯喝多了,誰都會膩。
最近,有一檔極其正能量的節目成功把我策反了!
不僅讓我再次為「正能量」熱淚盈眶,還逢人就安利:
來一起喝雞湯吧。
能把雞湯煲的大補且不膩,恐怕只有它了。
《朗讀者》
去年,它就火了。輕鬆拿下了
2017年上半年脫口秀節目第一,收視率和口碑皆飆高,
線上視頻和音頻的點擊量超過10億,官方互動話題超16億……
作為中國原創節目走出國門,亮相戛納電視節。法國赫夫·休伯特電視製作公司大肆讚賞,還有意購買版權……
董卿說:
「
我以為《朗讀者》會是一個孤獨的孩子,沒想到出生時滿天星光。」
《朗讀者》何止是滿天星光啊,簡直就是一輪冉冉升起的小太陽,照耀並影響著全國人民。
它像是
披著一件綜藝外衣,掀起了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
點燃了全民的「朗讀熱」。
時隔一年,《朗讀者》回來了,但是
外界明顯冷靜多了。
雖然播出後口碑不錯,但是線上點擊量遠不及某選秀節目的十分之一;
節目播出兩期,依舊因評論人數不足,豆瓣暫無評分;
節目話題熱度更是今非昔比……
難道,第二季的《朗讀者》要失去滿天星光,直接唱《涼涼》了嗎?
其實,我一直覺得
用收視率和關注度,評斷一個文化類節目成功與否,是有失公允。
第一季迎來多少高口碑,第二季就會背負翻倍的壓力。
節目錄製時,董卿就半開玩笑的對台下的觀眾說:「真羨慕你們,只需要拍手鼓掌就好了。」
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在第二季,
她的身份變了。
除了擔當節目主持工作,她還以製作人和總導演的身份參與幕後製作。董卿清楚《朗讀者》想要再次獲得大家認可,光靠煽情是不夠的。
觀眾不會在相同的淚點上,流兩次眼淚。
第二季《朗讀者》應該如何突破?
董卿說:《朗讀者》目的
不是讓觀眾簡單地屈服於流淚的意願,而是能在流淚後產生思考。
感性與理性並存,既能讓大家熱淚盈眶,又能保持理性思考。
這個看似「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的標準,而《朗讀者》真的做到了。第一期開場就是董卿的黑白大片聊
初心
,她言辭柔和,娓娓道來,
把道理講的熱血沸騰,觸動人心。
什麼是初心?
初心可能是一份遠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變得更好,我要去試試。
初心也許是一個簡單的願望,憑知識改變命運,靠本事贏得榮譽。
有的初心,走著,走著,丟失了;而有的初心,走得再遠,我們依然會堅定地去靠近它。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朗讀者》的初心是繼續
「用
最真摯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撫慰人心。
」整期節目下來,你會發現《朗讀者》的外殼雖然沒變,
但是初心卻長大了。
它涉及的
人物多元、讀本更豐富、視野更寬廣。
《朗讀者》第一次嘗試了古文,而且是
「之乎者也」的鼻祖《大學》。
第一位朗讀者是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著名的物理學家。
他的團隊世界上首個發現了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
中國本土實驗室首個諾貝爾級別的實驗。
他的初心是
成為一個「為人類謀福祉」的科學家。
回憶取得的成就時,他說:終於把年少時懵懵懂懂的理想實現了。
他為什麼要選《大學》呢?
節目組特地邀請指導團,幫助大家解讀了讀本要義:
格物是《大學》中君子養成的起點,而格物就是中國古代的物理學。
薛其坤選擇
《大學》
致敬葉企孫先生(清華物理學奠基人)
,
以及為我國物理學發展做了貢獻的前輩們,恰如其分且鏗鏘有力。
《朗讀者》首次採用了
「跨時空」朗讀
,讓他與清華大學大師、學子們一起朗讀《大學》,體現學者精神代代傳承。
當「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被他們字字吐出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薛其坤的初心,而是無數個學者畢生的追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
接下來,《朗讀者》舞台來了一個普通的年輕女孩,
第三代守鶴人徐卓。
她把《白色大鳥的故鄉》獻給自己的家人,
獻給幾代守鶴人的初心。
她成功的把我們的關注點,從一個真實的故事,拉到
瀕危物種保護
的議題之上。當初爺爺為了保護快要瀕危的丹頂鶴,舉家來了扎龍。後來,姑姑和父親相繼為保護丹頂鶴付出了生命,如今,她成了第三代守鶴人,繼續堅守使命。
在幾代人的守護下,扎龍的丹頂鶴已有800多隻。
對徐卓而言,丹頂鶴是她對親人的情感寄託,每當丹頂鶴遷徙歸來,
就像親人回來了一樣。
朗讀時,舞美極其逼真,年輕的徐卓彷彿就站在扎龍的蘆葦叢里,看著丹頂鶴或亭亭而立,或翩翩欲飛……
這個感動很具象,視覺和淚點雙重衝擊。
它逼得我們為這份真情淚眼婆娑,也讓我們思考守候一個族群的意義。
我可以不要金錢,不要家庭,不要地位,不要我應得的一切,甚至連命也不要了,但我不信女子不能幹一番事業。——源自徐卓姑姑的日記
姚明是這期嘉賓中熟知度最高的,他的初心顯而易見,
是他肩負的籃球使命。
競技比賽時,他特別喜歡特奧運動會的誓言:
讓我去獲勝,如果不能獲勝,讓我勇敢地去嘗試。
退役之後,他
擔當了中國籃協主席,做起了上海大鯊魚俱樂部老闆。
再談初心,他說:
「我覺得初心就是為了尋求一種認同,這種認同不是地位也不是頭銜,而是真正大家可以去模仿、喜歡、運用,並且對大家真正有益的事情。」
作為一個運動員,他的個人境界高了。初心從為國爭光的個人志向,變成了改善中國體育現狀的社會責任。
姚明
朗讀了海明威的《真實的可貴》,舞台上懸掛起他曾經穿過的11件球衣,每一件都是他在籃球夢上戎馬征戰的最好證明。
而這些榮耀都已過去,現在的姚明正在
另一個賽場努力優於過去的自己。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真實的高貴》
企業家的初心是什麼?
「布鞋老總」宗慶後
是國民大品牌娃哈哈的董事長。
身家百億,但生活淳樸,到哪都穿著布鞋,出差坐二等座,一年的開銷不足五萬。
如今73歲的他,依舊是公司加班最嚴重的員工。在他看來現在
工作已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社會、為國家做點貢獻。
曾經,他的公司和外資集團有了糾紛,民族企業都會擔心與外資打官司。
但他認為
我們國家強大了,不能再受別人欺負了。
他自己寫證詞,不卑不亢贏回了主權。
宗慶後說:
初心不變,服務人民,忠於國家。
他把季羨林的《八十抒懷》,獻給正在學習、正在創業的年輕一代。
「只
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決不想成為行屍走肉。」
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八十抒懷》
第二季《朗讀者》的發布會上,董卿說越難邀請的嘉賓,他們越要去嘗試。第一期,她就將一直隱居在作品背後的
賈平凹
,
請上了舞台。
賈平凹命定就是一個文人,
做書之蟲,筆之魂。
45年間,他寫下一千五百萬字,
寫滿了秦嶺,寫活了故鄉。
談起寫作的初心時,賈平凹說:就像賽跑一樣,剛開始得到的掌聲或者噓聲,都不要在意。你只能不停地向前跑,
最後獲得的掌聲才算掌聲。
以赤子之心,熱愛著故鄉,執著於創作。
文化類綜藝節目最基本的要求是
雅俗共賞,
面對文學大師,應該讓其作品接入地氣,食人間煙火。節目組在此採用了多人朗讀的環節,邀請了賈平凹的朋友、讀者一起分享經典片段。他們娓娓道來,
將一個作家一生的思考,慢慢滲透給觀眾。
《朗讀者》不僅僅是一個格調極高的文學盛典,還是一個「以文會友」的文學分享平台。
太陽有升有落,人有生的當然有死的,剩下來的也就是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樣不緊不慢地流著。——《秦嶺》
《朗讀者》第二季已播出兩期,無論是「
初心
」還是第二期的主題「想念
」。人物故事和文學作品攪拌一起,最大的化學發應是感性
,稍用力就矯情。
董卿像是站在感情與理性的蹺蹺板上,努力保持平衡。
第二季的《朗讀者》依舊會讓你熱淚盈眶,甚至痛哭流涕。但是,它會讓你看到
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更多樣的價值觀,更深刻的人生意義…
比起這檔欄目的名利,董卿更注重的是:
大家接收到了多少。
《朗讀者》是
一個有使命感的節目,
第一季它喚醒了全民對文學作品閱讀
的意識,第二季的使命是持續引發大眾思考。
在大家沉迷娛樂,疏於內心時,它持續
以誠懇、深厚和樸素的態度,
一次一次引發大家思考。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董卿說:初心,它關乎我們快不快樂,安不安詳,從哪裡來,最後走向哪裡。
《朗讀者》的初心沒變,你的初心還在嗎?
它怎麼樣了,是長大了,還是走丟了?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一個zan=期待董卿!
?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