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乾隆陵墓:流失的4大無價之寶

乾隆陵墓:流失的4大無價之寶

乾隆皇帝一生酷愛收藏。

在做皇帝及太上皇的60多年時間裡,他廣收名畫古帖、珍異古玩以及各種玉璽。

弘曆古裝行樂圖頁

即使是駕崩後,他愛的這些奇珍異寶也隨之同埋於裕陵的地下宮殿中。

然而,1928年孫殿英一夜之間連掘慈禧和乾隆兩座陵墓,這些奇珍異寶、金銀珠寶等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被盜出後的這些奇珍異寶,流落世界各地,其中許多珍寶下落不明,尤以下面的四件讓人痛心!

玉璽「八徴耄念之寶」

璽印從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種憑證的信物和管理身份的象徵,到唐宋開始衍生出抒發情懷的文人閑章,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

到清代乾隆更把閑章功能發揮到極致,打了勝仗要制璽紀念,抄錄詩作更要用璽點綴。

所以造就了乾隆個人璽印多達1800多方,為清代皇帝之首,是他爺爺康熙的15倍,也是他父親雍正的11倍。

乾隆在位時,刻的第一方皇帝璽印,內容就是「乾隆御覽之寶」。

之後也印刻了多種材料豐富的璽印,僅玉就有碧玉、白玉、青玉、墨玉等等。

但其中現存最有價值的還是「八徴耄念之寶」。

它是乾隆為慶祝其80壽辰製作的,在乾隆玉璽中算是比較大的一枚。

以「八徵」之準則自警,作為「耄耋之念」,時刻謹記在心。

這類自警、自律之詞,也是清帝閑章中的重要內容。

印文在許多重要清朝宮廷藏品中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秋山暮靄圖卷》、上海博物館《柳鴨蘆雁圖卷》上,都印有這枚「八徴耄念之寶」。

《柳鴨蘆雁圖卷》

這枚乾隆「八征耄念之寶」璽還曾於2009年11月4日出現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上,當時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據報道,這塊玉璽當時被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摺合人民幣約4000萬元左右拍出。

富春山居圖

對於這幅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相信無人不知。

這幅畫是黃公望歷經三年嘔心瀝血創作的,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富春山初秋時節的迷人景色,被後人稱為山水畫「第一神品」。

此品經多人之手才落到乾隆皇帝之手。

先是明朝成化年間沈周請人為此圖題字時,卻被對方之子藏匿而失;之後它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然後又流入著名收藏家安岐之手。

終於在1746年,這幅畫到了乾隆的手裡。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在得到《富春山居圖》之後,乾隆皇帝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經常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

這件國寶被盜出陵墓後,顛沛流離,後半部分最終落在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前半部分經歷了曲折的傳承經歷,在1956年時被浙江博物館收藏。

浙江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九龍寶劍

這把九龍寶劍,據說是乾隆每天都隨身攜帶的,可謂是寶貝中的寶貝。

按照民間流傳的孫殿英說法,這把寶劍:

「其上有九條金龍,寓意九九歸一,劍鞘是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

在被孫殿英盜出之後,輾轉多人,再現時它的劍鞘和劍柄早已損毀,最後傳說是跟隨戴笠埋入了墓中。

緙絲陀羅尼經被

最後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撿漏故事主角——緙絲陀羅尼經被。

緙絲陀羅尼經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專用的用品,從質地、顏色和數量上嚴格分為六個等級。

而這件由藏羚羊羊絨、獐子絨和真絲混合緙絲而成的經被屬於最高等級。

據傳為西藏活佛敬貢給乾隆皇帝專用,用於覆蓋其遺體以超度亡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文物價值非同一般。

緙絲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頂峰,而雙面緙又是緙絲中的極品,其珍貴性被稱為「一寸緙絲一寸金」。

這種工藝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此後便漸漸衰落,即便是現在也不能達到當時的工藝水平。

採用緙絲織成的龍袍

所以在乾隆的陪葬品中,是極其珍貴。

被盜掘之後,曾幾次出現在拍賣會上,在2008年、2010年的兩次拍賣會上也都分別以高價成交。

當然,在清乾隆的陵墓中,被盜的珍寶絕不僅僅只是這四件。

這些寶物不僅僅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

我們不能就此遺忘,我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外的寶貝儘早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朗窯紅為何被稱為美人醉釉?
22張改變一生的圖片,看到第一張就驚呆了!都應該看一看!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