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孫悟空神通廣大,為何會栽在六個笨賊手裡?

孫悟空神通廣大,為何會栽在六個笨賊手裡?

(蝸牛看西遊第1772期)

/范泛記書

人們印象中,唐僧是《西遊記》中出了名的「軟蛋」,不僅手無縛雞之力,而且膽小怕事,心胸也不夠寬廣。但他的確有一點無人能及,而且很早就表現出來了。

早到什麼時候呢?那要從兩界山說起,因為在這裡他收下了第一個徒弟,成為了孫悟空的師父。

韓愈《師說》中講:「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僧雖作上了師父,但傳道、受業、解惑這三條做的都不好,可另外有一條卻非常厲害,那就是救苦救難。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飢食鐵丸、渴飲銅汁五百年,怎一個慘字了得。唐僧一到,便能解除監禁,再獲自由,猶如重生,猴子自是感激不盡,莫說做徒弟,就是以命相報也不為過。

起初看到猴子乖巧,手段又非常了得,唐長老也是滿心歡喜,師徒關係融洽,直至遭遇了六個打劫的笨賊。

這時候的孫悟空還是妖,雖有了佛門弟子的名,但內心仍是那麼的狂野瘋魔。不多言語,六個笨賊便悉數被猴子打殺。他們雖是跑龍套的,但死得其所,直接引發了第一次師徒衝突,也由此改變了猴子性情。

唐僧批評猴子性野嗜殺,「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哪裡是個和尚的樣子,而且容易招惹是非、引火燒身。有人說從此處能看出唐僧懦弱、迂腐。但從正常思維考慮,他說的全在道理:暴力手段終不是最好選擇,以暴制暴也要把握個尺度分寸。

孫悟空是個伶俐人物,清楚師父的言語無從反駁,但只是自尊心強,不願認錯,便抓住唐僧話柄:「你既是這等,說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緒聒惡我,我回去便了」說罷他就飛走了。

猴子的這一次走,不是被攆走的,是自己理屈詞窮逃走的。他雖表面有氣,但內心實是不安,所以並沒有直接回到花果山,而是去了鄰居東海龍王家,說是討杯茶吃,其實是想排解排解。

他跟老龍說明原委,還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孫,可是受得悶氣的?」

猴子心氣太高,死要面子,還強詞奪理。老龍不敢跟他爭辯,直到悟空看見壁上所掛之畫,聽到張良「三進履」的故事而有所領悟時才順勢進言:「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猴子聽了沉默不語,老龍又進一步說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猴子這才放下架子:「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

《西遊記》讀到此處,不禁令人想起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孫悟空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估計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東海龍王一句「不可圖自在」算是說准了。那猴頭自小無父無母,拜個菩提老祖學藝可人家又死活不相認,也算得上是沒有師父教導,加之後來玉帝多次寬容,他更無牽無絆、無管無束,當真是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為了這所謂的「自由」他張狂過,喧囂過,也曾為此忍受痛苦,直到今日回頭看來才發現,那些不過都是任性放縱罷了。社會上打打殺殺混跡多年,小太保孫悟空終於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體現。保唐僧取經,雖吃苦勞累還少不了受氣,但不得不說是一份有很有前途的事業,修成正果倒在其次,更為重要的,這回幹得可是正經買賣,向陽向上、充滿能量,光明正大、坦蕩磊落。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猴子便借坡下驢,聽了老龍的話,急急回找唐僧去了。

走是他自己走的,回也是他自己回的,沒有任何人去強求。師徒的第一次衝突,讓猴子的心性經受了磨礪,「三觀」得到了改造,實是很大的成長。只不過他回來後,卻被觀音和唐僧暗算,被戴上了緊箍兒,又變相地被控制起來。其實這緊箍兒是浪費了,猴子已真心領悟,有它無它用處不大。事實證明,後來雖然幾次用上緊箍咒,但都與猴子是否肯去取經無關。觀音也是後悔的,所以沒有把另外兩個箍兒拿出來用在豬八戒、沙和尚身上,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誘發整個事件的那六個笨賊並非無名之輩,作者都給他們設定了名字:「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做舌嘗思,一個喚做意見欲,一個喚做身本憂。」眼耳鼻舌意身,是為六根;喜怒愛思欲憂,是為六塵。

六個笨賊除去也罷,六根清凈,方才六塵不染。吳承恩老師連給笨賊起個名都有如此深意,實在佩服!佩服!

更多深入解讀,前往「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第165期文章《五行山為何突然變成兩界山,原來隱藏了取經的一個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蝸牛看西遊 的精彩文章:

如來的剋星是誰?居然是一名妖精,也是唯一能傷他的人!
唐朝在南贍部洲,為何每次唐僧都要說從東土而來?

TAG:蝸牛看西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