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 新昌調腔:古樹綻新花
元雜劇《漢宮秋》
編者按: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戲曲藝術面臨活力不足、劇種減少、人才斷檔、市場萎縮等問題。加強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根植於新昌的一株戲曲古梅,新昌調腔在劇本創作、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宣傳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從而讓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讓老百姓記住了鄉音、留住了鄉愁,其經驗和做法對傳統戲曲振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新編廉政調腔《甄清官》近日在新昌縣文化中心上演。照例,又是滿座。古老的調腔一出,瞬間將一千多位觀眾帶回到了近600年前的風雨孟津渡。
調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新昌又與李白詩中仙人翩翩起舞歌唱的天姥山頗有淵源。難怪有詞贊云:一個甲子見精神,花開花落都是春,好將千古風流意,付與人間仙姥聲。
一種頗為稀見的曲種,是如何在新昌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城,延綿流傳600多年的?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前去探尋一番。
大戲登場古梅逢春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5月的晚上,新昌縣新林鄉太平頭村的百姓們卻彷彿在過節。連續兩天,他們在文化禮堂里津津有味地觀看新昌調腔《甄清官》。
頭頂的幾個大吊扇賣力地扇著風,幾個櫃式空調不停地吹出冷氣,依然無法將這裡熱烈的氣氛給降下來。看戲的、聽戲的都出了一身汗。這是2018年夏天的第一波熱浪,這一天新昌的最高溫度位列全國最高溫十大城市之列,而比天氣更強烈的顯然是觀眾的熱情。
「《甄清官》演了一天不過癮,村裡希望再演一場,我們就留下來了。」對於加演,新昌調腔劇團的這批年輕演員早已習以為常。
《甄清官》是一出新編廉政大戲,說的是明代新昌彩煙岩泉村(今屬鏡嶺鎮)人甄完的故事。他曾任河南布政使,在治理黃河水患過程中察災情、懲貪官、撫難民,被黎民百姓奉為「甄青天」,但因其耿直中正而得罪朝中奸佞,被陷害入獄,後在御史于謙等忠良幫助下終於平冤昭雪,明景帝御賜「清官第一」金匾,予以嘉獎。
台上演員演得賣力,肉嗓子一亮就是那個通透,坐在最角落的觀眾都能清清楚楚聽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一到節骨眼上,幾句高腔就能引爆整個文化禮堂,叫好聲掌聲此起彼伏。演到甄完得罪朝中奸佞,含冤入獄,不少人眼睛裡淚水打著轉地往下流。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只要是以民為先、廉潔自律的好官,大家都是支持的。」 執導過調腔劇目《程嬰救孤》《挑水伯》的導演陳偉龍說。
新昌調腔在太平頭村的火爆不是個例。在多年努力下,新昌調腔現在已經根植於老百姓的心中了。劇團近幾年在台州、寧波、紹興、成都、上海、杭州的演出反響都非常好。2015年「十一」期間,調腔劇團首次嘗試商業演出,5場大戲平均上座率接近80%;2016年,紹興市演出場次最多的專業劇團就是調腔劇團。
2017年春節期間,在新昌歐潭村連演五天五夜10場大戲另加5出折子戲的經歷,更讓新昌調腔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鶯興奮不已:「這說明調腔的群眾基礎很深厚,也增強了我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據統計,2017年,新昌調腔劇團年演出量為105場。「別看我們劇團小,主要在新昌本地演出,但萬人空巷看調腔的場面可不稀奇。」王鶯說。
說話間,王鶯的手機響起了提示音,她收到了一條簡訊:「蕩氣迴腸,熱淚盈眶,大戲唱畢,掌聲如雷。彩煙清官,世代流芳」。她笑著說,每次有大戲上演,她的手機總能收到各種各樣的好評。
挖掘搶救薪火相傳
雖然不如崑曲、京劇、越劇那麼有名,調腔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聲腔之一,至今仍保留唐宋遺風,被認為是明代「四大聲腔」之一餘姚腔的別稱或唯一遺音。
新昌調腔劇目豐富,包括了目連戲、元雜劇、老南戲、明清傳奇、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等,劇目貫穿整個中國戲曲發展史,被譽於「中國戲曲活化石」。2006年,新昌調腔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以調腔為聲腔的紹興目連戲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新昌調腔劇團承擔起了兩項國遺的保護傳承重任。
如今,新昌調腔每次演出都好評如潮,但誰能想到,60年前,新昌調腔差一點就消失了。老編劇石永彬回憶了新昌調腔曾經的命運多舛。
上世紀50年代,即使在新昌,會唱新昌調腔的演員也越來越少,更無固定的劇團。這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1953年,當時在華東戲改處工作的袁雪芬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戲曲改進處副處長伊兵一道去新昌調研,觀看了臨時拼湊來的調腔老藝人的演出,覺得調腔有價值,必須立即搶救。這才成立了新昌調腔劇團。
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局(現浙江省文化廳)調了20多名老藝人到杭州,內部演出35天,邊演出邊錄音邊整理,搶救了一批調腔劇目和曲牌資料。
「後來,我們在新昌檔案館裡發現了一大批調腔資料手抄本,雖然沒人能說清楚這些手抄本的具體時間,但應該是當時搶救下來的資料。」王鶯說。
不過,復排這些調腔古戲並不容易,「手抄本上面都是台本。比如我們發現的《小金錢-金蓮斬蛟》抄本,沒有曲調,也沒有唱詞,只有一個故事,這就要求我們去重新編曲編詞。工作量可想而知是非常大的。」
上世紀90年代,新昌調腔劇團曾經面臨了另一次危機。不僅沒有人願意學調腔,演員也流失不少。
當時,調腔劇團經費從全額撥款改為差額撥款,演職員的薪金降至原有工資的一半,演出場次也屈指可數。許多中青年演職員或被兄弟縣市劇團的優厚待遇吸引走,或改業。全團70餘人只留下20餘人還在堅守,只能與縣越劇團合併演出,一邊演調腔一邊兼演越劇。
「不過我們很快發現,年輕演員演越劇不像越劇,演調腔不像調腔,左右失措,最後我們下定決心,只演調腔,不唱越劇。」黃鶯回憶道。
解決危機的第一步來自當地政府出手相救,如果當時相關部門缺乏慧眼,不搶救不保護,調腔肯定也和弋陽腔一樣已經消失了。「那時新昌出台了調腔振興計劃,為了鼓勵劇團演出,每場都有適當的補助。」劇團有關人士介紹說,下鄉演出,大戲每場3萬元,但必須3天6場打底。每年的演出獎勵在150萬元左右。
但僅僅如此,還不足以談振興。據劇團統計,在不計算演員演出補貼的情況下,每場演出僅租用舞台、往返交通、食宿等費用就需要2到3萬元,每場演出至少需要收入3萬到5萬元才能收支平衡。重點劇目創作扶持資金成為另一種扶持形式。
真愛方能永葆活力
新版《鬧九江》
傳與承,從來都是這個古老的戲曲劇團的雙翼。
今天,在舞台上演繹《甄清官》的俞臻傑和張婷芳都是90後,他們是新昌調腔劇團第7屆培訓班的優秀畢業生。據悉,在過去的60年間,新昌調腔劇團一共辦了7屆培訓班。
「今年或者明年,我們打算辦第8屆培訓班,讓新昌調腔能夠一代一代順利地傳承下去。」王鶯說,「這些年,我經常接到想來學習新昌調腔的電話,有本地的,還有不少是外地的。一旦辦班,肯定告訴大家。」
要傳承必須要創造一個濃厚的戲劇氛圍。讓觀眾首先是新昌的觀眾愛上調腔。
而在當下,這種爭奪觀眾的競爭是激烈的,也是調腔的前輩們無法想像的。20年前,從杭州到新昌要大半天,現在只要2個小時,用不了多久,高鐵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到1個小時之內。距離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優勢文化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幅度越來越廣。即使以戲曲內部而言,越劇在江南已經一統江湖,成為了浙江大多數地區觀眾的首選戲曲。
怎麼使得新昌調腔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體驗,同時仍然保留自己的獨特韻味?
長期以來,新昌調腔劇團不斷創新這一古老劇種的表現形式、劇目內容和傳播方式。在表演劇目方面,不僅從「寧海平調」等傳統劇種、現代小戲中移植《追報表》《貼心人》等劇目近七十齣,還改編了傳統劇目《玉麒麟》《三本封神榜》《鬧九江》《龍鳳圖》等四本及現代小戲《海防來信》《兩把尺子》《春華》三出,並且自創劇目《四本封神榜》《闖東關》《橋》等七本和小戲《接犁》《追苗》《三搬石門檻》《出車之前》等四本。據統計,1949年後,新昌調腔共移植與創編 113 本(出)劇本。
南岩小學學生排演的《牡丹亭·入夢》。
而差不多十多年前,新昌調腔劇團就有演員常駐青年路小學傳授調腔的唱段,「男生愛武戲,女生愛傳情,所以,學校里對於新昌調腔的熱愛,一直濃得化不開。」從2017年3月起,更是在新昌南岩小學三年級開始設調腔課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章華琴等親自擔任教學。每周一、三、四下午還組織了調腔精品社團,招收了72名學員,劇團里優秀的年輕演員參與教學。「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家鄉還有這麼好聽的調腔。」
編寫校本課程的時候,調腔劇團的老編劇們以唱段為主,附以身段表演。「對於新昌調腔進校園,應該教什麼,我們考慮了很久,去教那些難的聲腔,或者難的身法,孩子肯定會被嚇跑,所以還是從基礎的開始。」一年下來,孩子已經可以有模有樣地表演《牡丹亭》《甄清官》等一些小選段了,《牡丹亭·如夢》在浙江省中小學藝術節獲得了三等獎。
現在,至少在新昌,調腔是當地人最喜歡的曲種。這一點,新昌調腔劇團的上上下下頗為自豪。
新昌調腔劇團一直將古曲新生作為使命。今年他們上演了馬致遠《漢宮秋》中的一折。可能馬致遠不會想到,700多年後,遠在江南一隅的新昌,還有人在吟唱著他的《漢宮秋》。
聽過調腔《漢宮秋》,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萬素有驚艷之感。他說,調腔《漢宮秋》與馬致遠的原文本一字不差。可惜目前只是以折子戲的形態演出,期待將來能打造全本《漢宮秋》,像上海崑劇團排演湯顯祖的全本《臨川四夢》那樣讓調腔立在舞台上,然後全國巡演、世界巡演。
萬素還建議,調腔應該結合自己的優勢,挖掘排演別的劇種不具備的特色劇目,挑選具備人文含量、突出人物性格、行當齊全、能跟現代觀眾進行思想溝通和心靈溝通的劇目,打造一個「活化石系列」。
王鶯很高興聽到這樣的建議:「儘管復排《漢宮秋》壓力確實有點大,但我們還是計劃在3年內,出品全本《漢宮秋》。」
「作為一個縣級劇團,新昌調腔劇團對傳統的繼承保護和創新都非常具有啟示意義。」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在看過調腔演出後由衷讚賞:「調腔雖然是一個老劇種,但是很年輕!」
今年5月,新昌調腔劇團迎來成立六十周年的紀念日,7屆培訓班的學員和在世的老藝人們被全部邀請到新昌,這對於新昌調腔來說,是值得書寫的紀念日,更是重現輝煌的一個開始。


※浙大參與的國家級人工智慧教材 潘雲鶴任編委會主任
※衢州女孩登上溫哥華時裝周 夢想揚帆起航
TAG:浙江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