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艾滋病毒還有更多危害?科學家:可能長期潛伏在大腦中攻擊人體!

艾滋病毒還有更多危害?科學家:可能長期潛伏在大腦中攻擊人體!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對抗入侵人體的各種微生物並抑制惡性癌症的發生,而人見人怕的艾滋病毒(HIV)卻可以肆意攻擊和破壞免疫系統細胞。而最近,研究人員發現HIV病毒的攻擊性不僅僅是針對血液中的免疫細胞,甚至會在腦部和脊髓等身體其他器官潛伏很多年!

20多年來,強大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組合已經被應用於對艾滋病的治療中,且已經顯著提高了HIV感染者的預期壽命,從曾經的36歲提高到現在的49歲。雖然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CART)可以將病毒載量降低到血液中無法檢測到的水平,但HIV依然可以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並被整合到小神經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的基因組中。

在大腦中,艾滋病病毒會繼續產生病毒蛋白,進而損害大腦內部細胞,大大增加患痴呆症和其他神經系統問題的風險。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Habibeh Khoshbouei教授認為,如果你的大腦感染HIV,最直接的後果是導致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將更早發生,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經疾病,同時會增加對毒癮的易感性。目前並沒有很好地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老鼠來控制HIV病毒蛋白的水平,以探討HIV感染和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研究發現一種名為HIV-1 Tat的HIV蛋白能夠降低腦中產生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所需重要蛋白質的水平。多巴胺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產生。使用共焦顯微鏡觀察發現,含有HIV-1 Tat蛋白的小鼠大腦中的多巴胺產生區的神經元是活化的,而正常小鼠無法產生如此多的多巴胺。同時發現,一些神經元中不再能夠檢測到產生多巴胺所必需的酶——酪氨酸羥化酶。

科研人員認為,小神經膠質細胞分泌的HIV-1 Tat蛋白能夠進入多巴胺神經元並降低其活性,從而減少多巴胺的產生,致使與大腦中細胞交流的能力降低。腦部黑質區域多巴胺水平降低是帕金森症的一個重要特徵,易使患者患抑鬱症並對藥物成癮。

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艾滋病患者更容易受到與擾亂大腦中多巴胺水平有關的神經和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顯然,目前對艾滋病毒的治療更多的是來控制血液中的病毒水平,但醫學界更需要的是能夠扭轉艾滋病病毒在大腦中長期潛伏的治療方法。

文/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

1. HIV‐1 Tat regulation of dopamine transmission and microglial reactivity is brain region specific, Glia, 07 May 2018, doi.org/10.1002/glia.23447.

2. HIV Can Lurk in The Brain And Increase Risk of Dementia, Even if You"re Not Sick, THE CONVERSATION, 25 MAY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大觀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常溫超導獲突破,無需液氮環境,輕鬆實現能量傳輸0損耗!
全球海洋告急!海底引爆重磅碳炸彈,90000噸二氧化碳沖入大氣!

TAG:環球科學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