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視角:千年「包公」,三十七字家訓

文化視角:千年「包公」,三十七字家訓

「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人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家訓,又稱家誡、家范、庭訓等,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包拯的寥寥三十七字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這則家訓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文化視角:千年「包公」,三十七字家訓

包拯畫像

【原文】

包孝肅公家訓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參考今譯】

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答應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答應葬在祖墳上。如不繼續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

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期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直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後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令人醍醐灌頂的15句話
張心帆:在紀念南師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的發言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