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探訪「蛟龍」的「家」

探訪「蛟龍」的「家」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花紅樹綠,碧波蕩漾。車一駛入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基地),第一感覺像是進入了公園,藍天白雲下,剛完成任務的「向陽紅01」船泊在碼頭。

深海基地院里盛開的鵝掌楸花

這是青島鰲山灣畔。曾經的近海漁場,如今已入駐了多個國家「利器」

「蛟龍」的「家」

紅白身軀,走進深海基地潛水器試驗水池,在高大的車間里,久未見面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先映入眼帘。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告訴記者,「蛟龍」號正在進行大修和升級改造,主要包括3方面:提升水下定位和目標搜索的能力;提高近底的地形地貌測繪能力;增強直接取樣能力。

「大修拆檢已經完畢,全系統技術升級詳細設計已經完成,進入評審階段,技術升級部分系統部件正在加工,大部分部件開始測試,下一步將進行子系統調試和總裝。計劃十月份完成總裝。」丁忠軍說。

「蛟龍」號是一艘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2012年6月,它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創下7062米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潛深紀錄。

由於當時潛水器常態化業務運行的條件仍不完備,作為業主的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用5年時間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

5年來,「蛟龍」號像是一輛深海計程車,共成功下潛158次,總計歷時557天,總航程超過8.6萬海里,實現了100%安全下潛,取得了豐碩的深海科考成果。

丁忠軍告訴記者,「蛟龍」號正在計劃2020年執行全球首次環球航行的路線。

初步方案中,一種是從青島出發,向東穿過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橫穿太平洋,然後經過大西洋和印度洋,從南海回來。另一種方案從青島出發,往南走南海,然後穿過印度洋、大西洋,最後從太平洋回來。

「最終方案尚未確定。」但他強調,「蛟龍」號走向業務化運行的條件基本成熟,是方案執行的基礎。

丁忠軍同時表示,我國在國際海底有幾塊礦產資源勘探區,方案首先是為滿足大洋資源和環境保護研究需要。環球航行也是一次大的國際合作項目,計劃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科學家一起下潛,進行科學考察。

世界第5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

在深海基地,記者見到了「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潛龍」號無人遙控潛水器等裝備體系,甚至深海鑽探的「深龍」。

深龍

「海龍」家族

「潛龍」家族

深潛器通常分為載人潛水器(HOV)、無人有纜潛水器(ROV)和無人無纜潛水器(AUV),「蛟龍」號、「海龍」和「潛龍」分別是3類潛水器的代表。

丁忠軍說,在原有「三龍探海」基礎上,下一步我國將繼續構建「七龍探海」立體深海探測網路,包括深海開發的「鯤龍」號、海洋數據云計算的「雲龍」號以及作為立體深海科考支撐平台的「龍宮」,持續、充分勘探海洋特別是深海。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我國幾乎沒有參與深海科研和勘探的實力。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競相投入巨資研發深海高技術裝備、建設深海保障基地,獲得許多重要科學發現,在深海資源勘探、開採和利用等方面也取得巨大突破。

2002年,我國科學界正式提出建立深海基地,2013年11月8日,基地開工建設。

「國際上有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海洋科研機構(基地),咱是第五個。」丁忠軍告訴記者,基地可以停10餘艘千噸級大洋科考船,4—5艘5000噸級大洋科考船。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大洋一號」再出發,又一探海利器「潛龍三號」迎來海試
2G正式關閉!500萬用戶將無法進行通話!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