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文| 樊煙

星球大戰在歐美,被譽為近50年來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文化符號。自從1977年《星球大戰》第一部電影上映,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

如今,《星球大戰》已經成為了歐美,特別是北美的類似《西遊記》性質的經典文化作品。儘管該系列第一部影片上映,距今已有40餘年,但其生命力卻始終沒有衰減。2015年至2017年之間,三年三部《星戰》系列影片全部登頂北美年度票房冠軍,就是很好的體現。

不僅如此,2012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並宣布《星球大戰》系列新作在未來十年不會停頓,還有更多的外傳影片等待開發。這一決定無疑為該系列注入了更多生命力,並使其品牌得到了延續。

但在國內,「星戰」系列的表現似乎並未隨著北美「齊頭並進」。究竟是什麼導致該系列在中國、美國表現「兩重天」?恐怕並不僅僅只是「南橘北枳」這麼簡單。

外傳拍不停,為何迪士尼要重啟「星戰「系列?

1977年 ,在電影《星球大戰》出現以前的世界,科技還不發達,電腦、手機、互聯網尚未完全普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星球大戰》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它的出現標誌著好萊塢改變了七十年代以來,以拍攝表現複雜迷幻的精神狀態,以及政治上憤世嫉俗的影片為主的傾向,轉而拍攝更脫離現實、更講究工業技術和特效的影片。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除了特效,《星戰》最大的優勢在於世界觀的建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WestEnd Games、黑馬漫畫、Bantam Spectra推出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包括大受歡迎,當時被譽為「星戰後傳」的「索龍三部曲」),讓星球大戰品牌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這些衍生宇宙在提高粉絲忠誠度和粉絲粘性、延續品牌生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沒有什麼品牌能夠永葆青春。1999年,喬治·盧卡斯開發的《星戰前傳》三部曲,被譽為是「最後的星戰電影」。儘管「前傳三部曲」在次時代下早已沒有「正傳三部曲」的開創性優勢,但在粉絲粘性和大眾情懷的趨勢下,《星球大戰》這樣30年前的品牌,成功將熱度延續到了現在。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2012年,當迪士尼宣布收購盧卡斯影業,並打造全新的「星戰」系列電影時,意味著星戰系列的生命力將繼續延續下去,並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盧卡斯影業主席凱瑟琳·肯尼迪曾於去年表示,「星戰」系列新作在未來十年不會停頓,在正傳《星球大戰9》將於2019年在北美公映之後,還有更多的外傳影片等待開發。除了已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和《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尤達大師和賞金獵人波巴·費特的外傳也在開發中。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2015年,在北美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作為電影系列的重啟版,沒有像《X戰警:第一站》《蝙蝠俠:俠影之謎》《星際迷航》那樣直接延續前作的故事,而是用暗含的線索講出了盧克之後的遭遇,用新人新故事的方式,展開了新的演繹。

盧克·天行者、漢·索羅等老角色的相繼逝去,絕地原力與黑暗原力的相互「勾結」,偉大的天行者大師變得懦弱愚蠢,種種設定無疑遭到了全球星戰粉絲的「炮轟」。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顛覆也許就無法延續生命力。而星戰外傳系列中,新的宇宙觀、新設定,既有角色以及新角色的開發,往往能夠吸引新時代下年輕新觀眾的加入,從而為星戰系列培養出新的粉絲,以達到在流行文化中更新換代的目的。

水土不服?「星戰「系列在國內外表現「兩重天」

從2015年開始,每年12月底都有一部星戰系列電影在北美上映,分別為《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星戰外傳:俠盜一號》和《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三部星戰電影不僅連續三年霸佔北美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連漫威、DC的超級英雄都不能對其地位產生威脅。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在全球拿到了20億美元的票房,而國內僅貢獻了1.231億美元的票房。相比之下,《速度與激情7》全球票房15.1億美元,而國內的票房則接近4億美元。

而《俠盜一號》在北美和《長城》同日上映,短短兩周的時間就斬獲了四億多美元,表現比《美國隊長3》還要好。但在國內,該片在周六首映,也只收了八千萬,並且沒有一天單日票房過億。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當然,近年中外票房反差最大的星戰系列要數《星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該片以6.19億美元票房登頂北美年度票房冠軍,在北美上映首日就斬獲1.05億票房。但在國內,上映首日只有6000萬元,最終在中國累計票房也只有2.68億。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國內電影市場對《最後的絕地武士》冷淡的反應引來好萊塢電影人的注意,並紛紛試圖挖掘深層次原因。畢竟在有可比性的近兩三年里,如此重量級的科幻大片,內地票房第一次如此低迷,可謂創造了反面紀錄。更何況,中國電影市場早已成為全球票房中最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好萊塢媒體分析師曾向CNN表示:「《星球大戰》系列是美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一種文化現象。但在中國,原版影片上映範圍並不大,也不是中國電影文化的一部分。」這或許也是上一部星戰系列影片在國內票房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引進晚、戰線長、門檻高,或許這就是「星戰「系列未融入中國流行文化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始終大受歡迎的」星戰」系列,在國內票房表現卻未達預期?其原因並不僅僅只是「南橘北枳」。

首先,」星戰」系列與時代背景是緊密相連的。1977年,《星球大戰》的上映讓美國萬人空巷。那一年,中國剛剛結束一段為期十年的特殊時期, 而大多數國內觀眾看的最多的是樣板戲,《星球大戰》三部曲從未有機會在中國上映。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到了90年代,《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曾在1999年至2005年間在中國上映,不過即使到了2005年,內地票房大盤也只有20億,市場還太狹小;而且《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的評價普遍低於《星球大戰》三部曲,想靠這三部電影在國內培養出大批粉絲,顯然有些力不從心。

其次,對大部分國內觀眾來說,由於之前已經錯過了《星戰》正統三部曲,導致星戰系列的觀影門檻無形中被抬高了。與《復仇者聯盟》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主打視覺場景的大片不同,《星球大戰》系列雖也有大戰,但更偏重故事線,有自成一體的宇宙觀,且更關注人的信仰和成長,以及父子親情。那句經典台詞「願原力與你同在」,講的正是這個主題。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球大戰》系列的著名角色盧克、萊婭、蘭多,甚至「黑武士」維達,都是以性格命運而為影迷熟知和喜愛,這一點,與漫威的超級英雄們以技能見長很不相同。

然而,掌握人物的系統命運和理解宇宙觀,遠比記住技能來得複雜。因此,看懂《星球大戰》系列對於觀眾掌握前情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要比其他系列電影更高。

而正是由於」星戰」系列戰線太長引進太晚,且故事內核、世界觀架構遠比其他主打特效的大片要更深刻、更具備連續性,導致國內大多數觀眾沒有培養出「星戰情懷「。因此,」星戰」系列對大多數國內觀眾來說或許就只是普通的科幻片。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反觀北美,在一定程度上,《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就是美國人民的當代神話。他把注重血統(原力的傳承)的神話史詩與代表美國夢(主角大多出身低微)的勵志故事合二為一,再用科幻太空外衣包裝。最重要的是,它是美國人民自己創造並一手捧紅的,並且一直作為美國流行文化的組成基因之一,伴隨著美國觀眾進行成長。

另外,」星戰」系列在北美一直都在不間斷的進行各類線上線下的品牌宣傳營銷工作。例如參加聖地亞哥漫展、持續打造「星戰」系列的新手辦、在YouTuBe上傳各種趣味性病毒視頻等等,一直在持續不斷的進行品牌文化滲透,而這從某種形式上來說,也是與粉絲進行雙向交流的通道。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在電影空窗期,衍生品以及其他衍生宇宙往往是培養新粉絲的重要渠道。反觀國內,《星球大戰前傳》在內地上映時,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才剛剛起步,國內影院很多還沒有衍生品銷售的業務,甚至沒有正版授權衍生品的進貨渠道。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球大戰》系列在中國沒有想像的那麼火,但迪士尼顯然不會放棄「星戰」系列在中國的布局。《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邀請姜文和甄子丹主演就是一個重要信號。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中國觀眾對外國文化的接受度會越來越高;而伴隨著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的成熟,中國電影粉絲的黏合度也會越來越高。《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未來會不會在中國大賣,還需拭目以待。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星戰」系列越拍越多,但在國內票房卻越來越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