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視覺 | 沙烏地阿拉伯,面紗之後

視覺 | 沙烏地阿拉伯,面紗之後

原標題:視覺 | 沙烏地阿拉伯,面紗之後


文字:劉怡 攝影:李亞楠


「沙烏地阿拉伯」,顧名思義,由「沙特」和「阿拉伯半島」兩個不可分割的要素共同構成。前者標記了這個王國的創始家族以及政治權力的控制者,後者則是其地理坐標。在那些膾炙人口的古代典籍中,很難找到它的蹤跡——無論是在受希臘文明浸染的、從北非延伸到中亞的Ecumene(希臘語「定居世界」)版圖上,還是在威廉·麥克尼爾標記的全球文明遷徙路線圖中,被高原草場和大片沙漠覆蓋的阿拉伯半島腹地都屬於被遺忘的邊緣地帶。儘管伊斯蘭教信仰就在漢志山脈和海岸線之間的狹窄平原奠基,但它在現實世界裡的榮光卻更多被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開羅所僭奪。


是20世紀的兩次全球版圖變動重新「發現」了阿拉伯半島,並使它成為那個連接歐亞大陸東西兩翼、溝通「心臟地帶」與外圍大洋的中東四邊形板塊當之無愧的「軸心」。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一半左右集中於此,21世紀初全球治理中的一切突出問題——人口爆炸、宗教和意識形態衝突、中遠程制導武器的擴散、水資源短缺——在這裡也都有凸現。是故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際地位非但不曾因為「冷戰」的結束而有所折損,反而因其在全球「文明衝突」中扮演的角色,關注度日益獲得提升。


點擊圖片,一鍵下單「探訪沙烏地阿拉伯」

與此同時,沙特王國依然是全世界富裕國家中最不為外界所熟知的異類。它的王公貴族們的奢靡生活,它的依靠宗教經典和高階教士的詮釋治國的方略,乃至它那歷史悠久的朝覲經濟,一方面因其獨特性而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另一方面卻又難於建立完整的面相。傳統阿拉伯社會對「牆外」與「牆內」生活的嚴格區分,似乎也適用於作為國家的沙烏地阿拉伯。而始於2016年的「王儲改革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更使外界對沙特能否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化時代、統治家族的至高無上地位能否繼續維持,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疑問。


根據沙特政府公布的時間表,到2018年夏天,允許婦女駕車、開放外國人旅遊簽證申請等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將會付諸落實。而我們在2018年春節之前進行的這次旅行,恰好選在了一個微妙的時間點上:新政策造成的衝擊已經開始顯露其初步效果;但在更激進的措施落地之前,傳統社會的大部分面相依然維持著最後的穩定。面紗之後,是一段特殊歷史的定格。



利 雅 得



深夜,利雅得市中心依舊燈火通明。這座建築在漢志沙漠綠洲之上的城市幾乎完全是石油財富的饋贈,仿照美國大都會規劃的寬敞街道將整個城市劃分成方方正正的130個街區,常住人口超過650萬人。



國王中心頂部著名的盾牌狀開口依然被燈光映照得一片燦爛。藍綠紫多種顏色的燈光每隔幾分鐘便會變換一次。



1865年建造的馬斯馬克要塞位於利雅得老城中心。1902年沙特開國君主伊本·沙特(即阿卜杜勒·阿齊茲)從宿敵拉希德家族手中奪回這座要塞後,曾將其作為自己的王宮長達36年之久。如今這裡已經被開闢成歷史博物館。


在馬斯馬克要塞前的棕櫚樹下,一戶舉家出遊的當地人家庭正從推車小販手中購買三明治。



位於利雅得北面的奧拉亞區是沙特政府重點經營的中東金融城,諸多摩天大樓和高級酒店雲集於此,因之也永遠處在無休止的施工當中。



2002年建成的國王中心是新利雅得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它高302.3米,共有99層,是沙特全國第五高的單體建築。



在奧拉亞區一處高檔商場的停車場,一位頭戴傳統「尼卡布」面紗、懷抱名牌手袋的婦女在使用iPhone手機。



2月初的一個普通周末,馬斯馬克要塞前的小廣場上僅有少數遊客停留。


在舊司法部大樓前的禮拜廣場,幾名兒童正在騎自行車。這裡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別稱叫「剁剁廣場」:每年有若干天,待周五的主麻日禮拜結束後,司法部會將幾名被視為十惡不赦的罪犯帶到廣場中央,處以公開斬首的刑罰。



鄰近馬斯馬克要塞的舊司法部大樓如今已被改建成可容納1.7萬人的伊瑪目圖爾基·本·阿卜杜拉清真寺,兩名當地兒童正從清真寺的側門後方向我們打招呼。



達 曼



在東部要港達曼的一處海濱公園,晚霞正降臨在遠處的波斯灣上空。



在達曼的一處開放式公園,頭戴「尼卡布」面紗、結伴出遊的婦女們圍坐在棕櫚樹下。迄今為止,大多數本地婦女在室外環境里依然恪守著嚴格的性別和家庭界限。


1975年建成的伊瑪目阿卜杜拉赫曼·本·費薩爾大學是東部省卓有聲望的醫學和建築學名校,從這裡的禮堂高處可以遠眺擴建中的達曼大都會區。



位於東部省腹地的加瓦爾油田形同阿拉伯半島的國中之國,其中分布的油井、煉油廠和各種管道設施均有安保人員嚴密把守,外人不得擅入。沙特全國最大的水泥工廠也在其中。超過4萬名油田員工及其家屬生活在半島東部的這個半封閉區域內,已經形成了數個頗具規模的市鎮。



2018年正值全球最大的陸上傳統油田加瓦爾油田發現80周年紀念。為慶祝這一盛事,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在其總部所在地宰赫蘭市附近修建了外觀前衛的文化中心。



運載著巨大管道構件的載重車行駛在連接利雅得和達曼的沙漠公路上。



在穿越加瓦爾油田的高速公路附近,一家門庭冷落的CD商店櫥窗上張貼著褪色的本地流行樂歌手宣傳照。

麥 加



在麥加東面的阿拉法特山,造訪聖地的穆斯林信眾正面朝著名的阿拉法特平原做禱告。



朝聖信眾親吻傳說中先知穆罕默德曾經撫摸過的一塊巨石,並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名字。



阿拉法特山聖石之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信眾簽名。在最近幾十年航空業和公路交通取得巨大發展之前,麥加朝覲對大部分穆斯林來說乃是高不可攀的奢望。



穆斯林信眾在阿拉法特山的聖石之前照相留念。


日落前後,阿拉法特山之間依然有為數眾多的信眾在舉行禱告。



即使是在深夜,麥加禁寺中圍繞克爾白天房朝拜和環行的穆斯林信眾依然會達到數千人之多。



深夜,從禁寺最外側的欄杆後方朝拜克爾白的穆斯林婦女。



克爾白的花崗岩主體長13.1米,寬11.3米,高12.86米,外覆綉有金質古蘭經經文的絨布,每年在朝覲期會進行更換。近處可見一群第一次拜謁禁寺的穆斯林,他們身圍的斜披毛巾被稱為「戒衣」。



深夜,電動吸塵車正在清掃燈火通明的禁寺廣場。背景中屬於沙特本·拉登集團的起重機顯示寺院主體建築的擴建仍在繼續進行。


一個凌晨,躺卧在麥加禁寺之內的穆斯林信眾。這座24小時開放的清真寺永遠處於人頭攢動的狀態。


麥 地 那



在聖城麥地那的一處敞開式公園,一群當地兒童正在玩耍。沙特的大部分遊樂場和封閉式公園至今仍不對單身人士開放,僅接納家庭遊客。


在伊斯蘭教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麥地那庫巴清真寺的院牆內,黃昏時分會有鳥群聚集。



天幕遮擋下的庫巴清真寺中庭。近景中的塑料水桶中盛放著取自麥加著名聖跡「滲滲泉」的天然泉水。



先知穆罕默德陵墓所在的麥地那先知寺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第二座清真寺。廣場的250具電動遮陽傘在白晝和雨雪天氣會全部張開,以供穆斯林信眾在傘下舉行集體禮拜。


在靠近先知寺的一處家族墓地,一場傳統阿拉伯風格的葬禮正在舉行。



麥地那街頭,佩戴白色「希賈布」頭巾的婦女來去匆匆。



夜幕下的聖城麥地那。這裡曾是聖裔哈希姆家族統治下的漢志王國的心臟,也是著名的漢志鐵路的終點站,最終被崛起於內志沙漠之中的沙特家族所征服。



夜幕下的麥地那先知清真寺。



先知清真寺內景。這裡的綠頂下方安葬著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前兩任哈里發,並有一處墓穴預定要留給再臨人世的先知爾薩(耶穌)。


午夜降臨之前,先知寺內的穆斯林信眾。在阿拉伯世界,大型清真寺往往還會充當公共聚會和辯論空間之用。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生活圓桌 春來椿香
畢加索和朵拉:迷戀和毀滅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