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酒為什麼千杯不醉,原來這才是真相!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
古時英雄善飲酒,豪言百杯至一斗。由是壯士有口欲,縱使腹脹又何憂?」許多古人善飲人盡皆知,如李白的「會須一飲三百杯」,劉伶的「以酒為名,一飲一斛」。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還能過景陽岡打虎……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他們的酒量真的有那麼好嗎?
事實並非如此。古代的酒度比較低,最早的酒是釀造酒,我國用曲葯使糧食發酵,這樣的酒,最多十幾度,因為到了十四度,酒精就會把酵母、曲葯殺死。
古人的酒量
到底有多大?
我們見識到古人酒量大多是從流傳下來的詩詞得知,古人用詞往往比較誇張,例如「會須一飲三百杯」,那些寫古人飲酒海量的語句,一般是出現在文學作品裡、詩歌里。
那為何有那麼多記載古人「千杯不醉」的故事呢?看完以下這些,你就明白了。
古代酒的度數
白酒在元朝才有,此前人們喝的酒,應屬於「酒釀」、「醪糟」之類,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後的米酒。宋代科學家沈括曾說,漢代的酒不過「粗有酒氣」而已,最多相當黃酒,也許不過啤酒。
古代酒杯的大小
古代的度量衡單位跟現代可完全是兩碼事,西漢的一升,只不過是現在的0.3升。東漢的一升,不足現在的0.2升,唐朝的大了些,也不到0.6升。至於喝酒用的斗、石,更和我們今天的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別看好漢們動輒千杯,其中量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古人飲酒時間長
古人喝酒,時間非常的長,長夜之飲、通宵達旦,都是平常事,酒自然就喝得多。尤其是上流階層的人,生活節奏比起現代慢得多,消遣方式也沒多少,每每無聊了便約起親朋好友侃大山,一侃就侃成了「長夜之飲」之類的,不想海量怕也難。
GIF
古代的酒與喝酒的容器與現代不盡相同,所以無法用古代的酒量來與現代相比較,若是以現代的標準來衡量,李白和劉伶的酒量,也不足以令人驚嘆了。
今日話題
#酒量#
你身邊有沒有「千杯不醉」的人呢?
點擊文末留言,
和我們分享一下吧!
專註健康 進步人生
Create a better life starting from the LQTBG


TAG:龍泉名品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