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安徽官二代,被稱「朝鮮王」,義子做了皇帝,兒子與譚翤同齊名,連幕僚都是轟動中華的人物

這個安徽官二代,被稱「朝鮮王」,義子做了皇帝,兒子與譚翤同齊名,連幕僚都是轟動中華的人物

原標題:這個安徽官二代,被稱「朝鮮王」,義子做了皇帝,兒子與譚翤同齊名,連幕僚都是轟動中華的人物


袍澤漸凋零仗劍有誰憐我老 ,


鼓鼙太悲壯登壇猶悔用公遲。


——李鴻章為吳長慶親筆題輓聯


安徽有個叫做廬江的小縣城,這個地方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可謂「千古」,但極少有人用「名城」稱之。

但廬江是配得上「名城」的稱號的,單看名片就知道:


「文翁故里造學堂,天下多有讀書人;羽扇綸巾有周郎,江山美人傳天下;先有吳帥盪日寇,後有丁帥殉北洋。


今天徽臉講述的,就是盪日寇、平朝鮮的淮軍將領「吳帥」:吳長慶。


他的一生功勛,是征戰沙場,清末的將領和軍隊多為人們詬病的是軍紀渙散,多有傷害百姓之舉,而他的軍隊,則被朝鮮稱為「仁義之師」。甚至有當時的朝鮮人私下稱他為「朝鮮王」。


而他的後代或是下屬,都是在當時轟動中國的人物,


他的兒子吳保初是和譚翤同齊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所謂能得「公子」,必定是忠心國家,憂國憂民的領袖人物。


他的義子袁世凱,繼承他朝鮮王的身份,在朝鮮建國12年,開啟了中國「民國時代」的一代梟雄,還自己偷偷地做了83天的皇帝。


他的幕僚,則是被稱為晚清狀元,中國實業第一人的張謇。



官二代的起步:殺父之仇不得不報

吳長慶征戰之時,並非李鴻章的屬下,甚至當官也不是因為自己有本事,當然並不是說他沒本事。


但他的官位確實因為他的父親,在那個時代,叫做「世襲」,所以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較之如今的官二代。


他的父親叫吳廷香,太平軍轉戰安徽,吳廷香創辦團練,對抗太平軍。


咸豐四年(1854 年),戰死廬江,清廷諭旨賜恤,賞雲騎尉世職。


咸豐五年,吳長慶襲職,安徽巡撫福濟委其統領舒城、廬江團練。


吳長慶痛父殉難,誓與太平軍為敵,不共戴天。


此時的李鴻章還沒在給曾國藩做幕僚。


吳長慶的起步就這麼簡單,殺父之仇不得不報,但是英勇善戰且足智多謀的他絕不是僅僅起步而已。


吳長慶率鄉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先後占廬江、舒城,升任守備。


而到了1962年,李鴻章創建淮軍,長慶以所部500人組成「慶」字營,曾國藩親手書寫「忠孝堅定,不可撓折」八個大字,贊其「忠孝」,以勵慶軍將士,並將他們推薦給了李鴻章。

自此,吳長慶入了淮軍一系,相比同為淮軍將領的劉銘傳、唐文波等人,已經初建功勛。


可以說雖然是「世襲」的官二代起步,但他的人生是由自己操盤,一步步走向為國盡忠的巔峰。


倘若吳長慶只是個征戰沙場的將領,那也就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更多稱頌的了。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入台灣,他當時正在揚州、江陰駐防。


這段時間,他增加防務,盡心儘力也就罷了,他還率士兵參與興修水利,在揚州疏鹽河,在江浦治理黑水、四泉、玉帶河,奮戰兩年完工。


至今在蘇南的這一片水利工程都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根基,揚州的清末的時候一度繁華。


這已經不是一個軍事將領該做的事情了。


更是一個合格的「行政官」。



盪日寇、平朝鮮,被稱為「朝鮮王」

吳長慶彪炳於世,也是和一對父子有關。


不過這是一對國家型的父子,是一直為中國的宗藩國的朝鮮,這個名字都來源於朱元璋欽賜。


直到吳長慶的清兵進入時,朝鮮還在用著崇禎年號的所謂的國家。


光緒八年,朝鮮禁軍叛亂,領袖人物是皇帝的父親,進犯王宮,殺戮大臣,王妃失蹤,併火燒日本使館,殺害使館人員,日發兵干預。


雖為宗藩,中國在朝鮮也向不設官。


中國駐日使節黎庶昌至8月1日得知後電告北洋大臣張樹聲,遣兵輪3 艘前往按治。但所派兵輪駛抵仁川停在日輪後部,士氣沮喪不能濟事。


而朝鮮幸免於難的閔妃秘密召集側近商討對策,她派員潛入漢城,告知國王王妃依然健在,


然後通知因事在中國天津的朝鮮領選使金允植、魚允中,令他們以國王的名義,向清廷稟報事實真相,請求宗主國出兵靖難。


清廷聞奏,即令吳長慶率兵輪前往。


由於壬午兵變使朝鮮受到日本的威脅,涉及到清朝對朝鮮的宗主權,所以吳長慶特別積極,認為這是報效朝廷的好時機。  

吳長慶與丁汝昌同坐威遠軍艦,只帶了2000人。


但當時,吳長慶帶足了幕府張謇、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周家祿等一批年輕有為的少壯派人物。


日使挾兵前來談判,因條件苛求,談判不成,憤憤而去。


吳長慶當機立斷,先佔王宮,慶軍入王宮時,其為首分子朝鮮王父大院君李昰應正在造兵聚黨,擴大事態。


吳長慶將其誘至,筆談及暮,力勸不聽,即揮隊將其擁赴南海口,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後關押至保定。


第二天擊散亂黨,迎復王妃,將事態平息。


從出發到平亂,一面抵制日寇,一面主持戰事,只有了11天的時間。


這就是朝鮮所謂的「壬午之變」。


雖然幾十年後,朝鮮被日本佔領,但是在能力所及之內,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對外的宗主國形象上,吳長慶可以說是盡心盡責。


作為宗主國,吳長慶監國朝鮮,一度朝鮮的國內大事,都由他做主。

吳長慶駐朝2年,組織朝鮮人民修道路,築橋樑,救災恤喪,示以恩信。


回國時,朝鮮人民作歌相送,甚至有朝鮮民眾哭死在鴨綠江邊。


平定壬午兵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實施對宗藩國的充分保護,此後的中國國力日衰,再無此勢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的話,在中國的書本里回蕩了兩千年,


如今是不是太遙遠了,以至於大家都淡漠了?



(袁世凱)


他改變了袁世凱的一生


張謇與吳長慶互識,起于于一次邂逅。

吳長慶是名重一時的鄉紳,起於亂世、執掌兵符後,骨子裡仍是一身士氣的儒將。


君子愛才,這是吳長慶器重張謇的基礎。


作為晚清狀元,張謇並不能收到優待,畢竟那個時候已經在講變法。


張謇自獲吳長慶器識,以幕僚身份參預軍事機密,兼理軍中重要函牘,又專築茅屋三楹,為張謇讀書治事,令次子吳保初從張謇受業。


吳大帥對他的信任和倚重與日俱增,張謇受知遇之恩,誠惶誠恐,諸事無不盡心,竭盡才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營從來人流不息。


不久,有一彪人馬風塵僕僕投奔吳長慶軍營。領頭的就是後來影響中國政局數十年的袁世凱。


袁世凱為吳長慶故人袁篤臣嗣子,年青時即好騎射,善結交,縱橫江湖,因不容於同性族人,率篤臣舊部數十騎投奔吳長慶。


吳公當時雖為實授總兵,其實並未到任,因袁世凱冒昧率騎投奔而心生不悅,又礙於故舊後人情面,兩難之間,給資遣散袁之部屬,令袁世凱隨張謇帳下讀書再造,每月給袁世凱月薪十兩。


這是吳長慶在不了解這個故人之後前提下仁厚得體的處置。

但袁世凱這一面並不領情,千里迢迢,投軍從戎,我袁某人豈是百無聊賴的混飯之徒?再說,讀書趕考,從來不是余心所願,天下之大,人各有志,


袁世凱的憤懣,不爽,萌生退意,已是明明白白寫在臉上,寫在舉手投足,寫在衣褶袍袖的每一絲抖動間。這一切,聰明過人的張謇自然看在眼裡。


袁世凱隨張謇讀書,張謇曾令命題作文,又授以八股文技法,袁世凱的文字實在令張謇不能卒讀,甚至連刪改都難,師生兩人都覺得尷尬。


張謇知道袁世凱志不在此,就換一種辦法,將身任事務分揀一些讓他辦理,居然辦得井井有條,十分幹練。人各有才,張謇覺得不應小看他了。


後來,張謇找機會跟袁世凱深談了一次。


袁世凱說了一段坦陳心跡的話:


「我袁家有田可耕,此來不是為謀糊口,實是以為吳公督辦海防,用人必多。不意到了浦口,才知防務實無展布,吳公僅是因為與家翁曾訂兄弟之交,才留下慰亭隨老師讀書,其實為報家翁,賞一口飯吃而已。」


「慰亭以為,中國現在受列強壓迫,法蘭西侵略安南,擾及我南海沿海,指顧之間,戰事將起,假如對法失敗,則列強乘虛,群起瓜分勢不可免。慰亭當初,因吳公膺海防重鎮,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此之後,眼見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赴敵之意,諒我也不能久住此地了。」


一席話,慷慨激昂,義正辭嚴。


張謇聽了很感動,當場表態: 「慰亭不必失望,我與吳公相處五年,深知吳公熱心愛國,你既是有心之人,不患無出頭之日。」

這一等就等來了朝鮮的壬午之變。


袁世凱做的是先鋒官,機變處事,一場兵變,讓袁世凱鋒芒畢露。


吳長慶歸國不久病亡。張謇和袁世凱則因此次援朝軍事行動載譽中外。


袁世凱接任吳長慶,又監國朝鮮12年。成為國內勢力爭相招攬的香餑餑。


張謇更因在朝總結過往,展望前景,奮筆書就《朝鮮善後六策》和《條陳朝鮮事宜疏》、《壬午事略》等政論,主張防患未然,對日持防範政策,傳到京師,受到朝野重視,


引起翁同龢、李鴻藻等政界高層對他的注目,這一切,都為張謇後來在中國近代政治社會大展身手開啟了航道。


他的親兒子,也因為吳長慶的功勞,在吳帥過世後,世襲官職,入朝為官。


戊戌變法前後,他著文痛論阻撓新法之害。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就義,他時已南歸,又寫《哭六君子》詩並「為亡人訟冤」。


辛丑以後他又入京上疏歸政權給光緒皇帝,他同時寫信給袁世凱勸其「行桓文之事」,主旨在於支持光緒皇帝實行變法。


雖然是讀書人,拗不過當權者,卻也被世人將他和譚翤同、陳三立、丁惠康,並成為為「清末四公子」。



(吳保初)


如今廬江有個「武壯公祠」


吳長慶一生戎馬,還很關心故鄉,曾慷慨解囊,捐資修廬江城關的捧檄橋、綉溪橋,建萬仞宮牆,置義莊濟危扶貧,倡捐創建廬江試院、南京廬江試館。


為了紀念這位廬江縣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晚清著名的淮軍將領,人們在廬江縣廬城東大街建立了吳武壯公祠。


寢堂內「千古不朽」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下,正中是吳長慶大幅畫像,吳大帥勁正如松,巍然如山。


右匾上「箕封遺愛」四字,為蔣介石所題;左匾上「愴懷袍澤」四字,為袁世凱所題。


所以,即便是數十年之後的蔣介石,也對他心生仰慕。


在吳長慶的老家廬江泥河,你要是提起他的大名,可能不一定都知道,但一提「吳老帥」,幾乎個個豎起大拇指。


所以,至今吳帥依然活在廬江人們的心裡,而不僅僅只是名片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名氣大過總統,做女人嫵媚絕倫,做男人氣壯山河,聞一多說他是安徽人
毛澤東瞧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卻唯獨對這個落魄文人一生欽服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