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檀木:父親的煙袋鍋

紫檀木:父親的煙袋鍋

父親的煙袋鍋

作者|紫檀木

從我記事起,就看到父親抽煙用的那一根一尺多長的煙袋鍋,是一個玉咀竹竿銅煙鍋,在煙袋桿上系一個帆布縫製的煙包,出外在家都不離身邊,炕頭的燈台上放著父親自己用木頭做的很大的煙盒子,放著很多煙葉揉碎的煙末子,幹活累了坐在地頭就抽煙,閑了沒事坐在家門口石頭上抽煙,開會時也抽,抽完了就在石頭或鞋後跟磕掉煙灰,煙袋鍋用完一般別在腰帶上,有時煙袋鍋頭朝上插在後衣領上。

火柴供應緊張時,父親就用玉米須編成很多長長的火耀子掛在房檐下晾乾,用時手提一條在做飯時鍋底下火上點燃,出門外帶上,為省一根火柴。

自留地三分之一的面積種上煙葉小苗,小苗分兩種,一種大葉煙苗,一種小葉煙苗,大葉煙苗勁小,小葉煙苗勁沖。煙苗見水很容易成活,一般不上人糞尿,而是老炕土,或油渣或草木灰,這樣煙葉厚實油黑。煙苗長高時父親就從把下面成熟的老葉子掰下,捆成小把,掛在屋檐下涼曬,微干時,就把軟葉子剪成條,捲起用手搓成雪茄,擺放在長條木盒子里,在父親看來,這是上等的好煙,抽時取一根,直接用嘴叼著,抽到用手拿不住時,就塞進煙鍋里抽,一點都不浪費。煙葉的莖晒乾和剩下的葉子的邊角料晒乾揉碎在一起,做成煙末子,給煙袋包裝滿,其餘的就放在木製的大煙盒子里。抽煙成為村裡老人的一種愛好,中年人一般用孩子的廢棄作業本裁成條裝在口袋裡,抽時用手摺成槽狀,捏上煙末,順手熟練的一卷,成一根一頭粗一頭細的紙煙,有些年輕人沒有錢買捲煙絲就用樹葉子代替,抽煙成為一種習慣。

我高中畢業後,在家陪父親四年,天天能看到父親抽煙,過一段時間父親就用細鐵絲通煙袋眼,黑色的煙油漬很多,拉出鐵絲一般在土堆里蹭乾淨再通,有時在鞋幫子上蹭乾淨。煙袋不離手,解乏解悶時抽煙就成了父親的習慣,我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我沒有阻止過。農村人把地里種的煙叫旱煙,味道很沖,很嗆,勁很大,沒有經過科學加工炮製過。有時我在想,父親憑一雙手,日晒雨淋在土地里刨出的顆粒能把我們四個孩子養大真是不易,有時看見父親穿著黑棉襖坐在石頭上抽煙,就像一座山,那種偉岸在我心中無法比擬。

一次,父親在給生產隊干農活,就是在村北乾涸的澇池邊鍘玉米桿,給生產隊漚肥,一天鍘了很多,晚飯我做的是西紅柿雞蛋面片,等了很長時間,給母親盛了一碗吃過,父親還沒有回來,我就去叫父親吃飯,他一個人還在澇池裡翻騰,一頭汗水,看見我叫他吃飯,茫然地說,我煙袋丟了在找,我的天哪,那麼大、那麼深的一堆鍘碎的玉米桿怎麼找啊!況且一尺長的竹製的煙袋桿和玉米稈顏色相似,父親還是不甘心,說自己下午剛抽過煙啊,就在這裡邊,我下去一起翻騰,又翻了半個多小時,父親真找到了,喜出望外,坐在澇池邊按了一鍋煙抽起來。

父親在咸陽手工業木器社做木匠練就了紮實的木工功底,在我們家鄉遠近聞名,手藝很巧,手工做的木格花窗堪稱是工藝品,那木與木之間造型和茆與榫的結合掐絲合縫為一絕。在家常幫幫鄉親蓋大瓦房做木工,房梁木架的尺寸,用一根丈桿計算大房的柱高、大梁前後的坡度,上方各段小立柱的高低,橫樑峁的距離,坐在小木凳上,抽著那根煙袋,一會功夫就口算標定完畢,把丈桿立起來,所有尺寸都有了,那種計算尺寸的手藝超過勾股定理,在所有木匠中沒有人比得上。哪種口訣就像古琴的樂譜,我看著驚奇卻不得知其中的奧秘。

後來,我去北京上學,畢業分到西安,離家很近,回家時父親那根煙袋還在手中,看著父親一年一年老去,想說別再抽煙了,卻沒有說出口,老年人都在抽,父親就愛抽那一口,就隨他抽吧。

追尋煙草的歷史,煙草原產於拉丁美洲,世界上最早被發現的吸煙民族是印第安人,後來,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在登上美洲大陸時,發現印第安人有吸煙的習慣,從此,就把煙草的種子和煙葉帶到了西班牙、葡萄牙,此後不久,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將煙草作為醫治百病的良藥獻給法國皇后,使煙草傳入法國。那麼煙草傳入我國是在16世紀末,是明朝萬曆年間,最早譯音叫「淡巴枯」,在明朝末年改用煙草。煙草傳入中國真是無法阻擋,是通過三條路線傳入我國的,一條是從菲律賓傳到我國台灣、福建,再傳到北方各地;另一條是從南洋傳入廣東;第三條是從日本經朝鮮傳入到遼東,在中國東北吸煙歷史就早於內地。這苦悶的煙,這嗆人的煙是從國外染指中國的。苦了上代人,陝西關中一代的老年人愛好抽煙,寧舍一碗飯,不舍一袋煙。

1956年父親從手工木業合作社回到了農村,父親性格秉直,在家對孩子管理很嚴格,在家手從來沒有停過,當過生產隊隊長,幹活回來,農閑時總在做一些零星木工活,接濟家用,家裡掛滿了很多木工傢具,在家我們兄弟三人隨年齡的增長都幫過父親拉大鋸解木板,那根煙袋始終在父親的腰上,休息就時就抽上一袋煙。

直到父親走的那一天,我剛開始工作沒幾年,還在單身宿舍,他還沒有來的急享受到我帶來的報答,卻離開了我們,能安慰父親的只有那根煙袋,我們把這根玉咀竹桿銅煙鍋的煙袋跟隨父親放進棺材入土而葬。

如今,依然想起父親的煙袋鍋。

作者簡介:吳康權, 航空企業退休幹部,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詩詞書畫研究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安柳青文學研究會會員,未央作協會員。在報刊、網路發表散文詩歌百餘篇,出版詩集《流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作家聯盟 的精彩文章:

青衣:孩子,媽媽想對你說
孟寶榮:春來兮,我喜極

TAG:當代作家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