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6次進入故宮修文物,失傳兩百年的工藝被他用電飯煲恢復了

他6次進入故宮修文物,失傳兩百年的工藝被他用電飯煲恢復了

兩百多年前,一個由乾隆皇帝親手打造的曠世傑作,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精美的室內裝飾工藝。這裡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消失兩百多年的工藝如何恢復?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43個故事

編者 / 小若

——

2004年,故宮啟動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卻在塵封了幾十年的「倦勤齋」碰了壁。

倦勤齋,是乾隆打算退位後頤養天年的地方,由他本人親自設計。取名「倦勤」,就是倦於勤務的意思。可惜的是,乾隆耗費那麼多心力,結果只在這裡睡了一晚。

倦勤齋被譽為故宮內建築級別最高、最為豪華的場所之一。

內部裝潢集繪畫、木雕、玉雕、織綉、竹編於一體,尤其是以大面積的竹編營造出低調的奢華,是宮內其他建築所罕見的。但年久失修,損壞很多。

不久後,所有工種修復人員都找到了,唯獨竹編藝人沒有著落。卡在這裡的,是竹編工藝其中一種「竹簧工藝」,而這種工藝,在民間幾乎失傳了。

最後只有一個人勇揭「皇榜」,並且通過專家組考核,進入故宮修復竹子部分。

這個人,是東陽竹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何福禮。

100多平米的空間里,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有竹子的身影,床、書架、門窗、隔板等都大量使用了竹簧工藝。

GIF

竹簧,是竹子去掉外面的竹節和竹皮的部分。

竹簧工藝,是在竹簧上進行雕刻,雕刻好圖案後再將竹簧粘貼在木器的表面。因為這是把竹子裡面的竹簧翻轉雕刻,所以也叫「翻簧」。

竹簧做出來的工藝品,因為有眾多纖維存在,使竹節的橫截面和縱斷面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紋理,可以模擬鳥獸蟲魚、花草樹木與生俱來的肌理。

但也因纖維過多不易加工成蔑片與竹絲,遭到了民間竹編藝人的冷落,這也是為何這門工藝沒有流傳的原因。

2005年年初,何福禮帶著弟子進入故宮倦勤齋,開始了修繕。面對眾多破損的竹簧工藝製品,何福禮感到修復任務的艱巨。

考察回來後,他開始精心準備修復所需要的材料,也開啟了重重困難的攻克之路。

倦勤齋的修復工作中,不可能把原有的竹簧全部剝離,再粘貼上新的竹簧。只能用新竹簧替代破損部分,因此要求新竹簧必須像紙一樣柔軟,舒捲自如。

這樣便給翻簧工藝提出了嚴苛的要求。何福禮每天凌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終於將這門消失兩百年的技藝恢復了。

GIF

他通過取材、蒸煮、攤干、壓平、打磨等環節,最終使每一張竹簧的每一個部分都厚薄一致,柔軟如紙。

竹簧需要薄如蟬翼,這樣才能反過來使用,並確保能夠像布一樣在起伏不定、凸凹不平的木雕圖案上進行鑲貼。

GIF

這一步,竹子加工技法十分苛刻,必須嚴格控制手法的輕重緩急,保證竹簧各處受力均勻。

GIF

加工好的竹簧被粘貼到已經初步雕刻好的木材上,藉助竹子的紋理,動物的羽毛就可以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了。

GIF

但竹簧的粘貼不能使用現代化工產品,於是何福禮想起了小時候師傅提到的民間工藝秘方。

他跑到溫州收購魚肚,然後加上糯米等配料反覆搗拌,由此製成了粘性很強的魚鰾膠。

GIF

這種流傳於傳統手工藝人之間的魚鰾膠,不含有任何化學成分。

其中的關鍵成分,是海魚的魚肚,它能增強黏膠的牢固性。

GIF

解決了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

修復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即把缺損的竹絲補上,並且要求粗細、厚薄、長短甚至顏色都要和原物一模一樣。

要讓新竹子的顏色和兩百多年前的竹子一模一樣,這又要如何操作?

本來,按照竹編界既有的方法,可以通過刷上特製的顏料然後放在明火上烘烤來完成。然而,故宮內卻禁止明火。

為了解決顏色的問題,何福禮最後竟然是用常用的電飯煲,煮開一鍋水,將刷了顏料的竹絲像煮麵條一樣扔進去水煮幾分鐘。

期間不斷地觀察新竹絲顏色的變化,對比鍋里的竹子與舊竹子的顏色。一旦新竹絲與舊竹絲顏色一致就必須立即撈起,否則時間一過顏色不一致,這鍋竹子就白煮了。

就這樣活生生把竹子煮成了200多年前的模樣。兩個月後,將破損的竹簧和新的重新裝好,嚴絲合縫。

一套一套工序做下來,倦勤齋竹藝部分已經逐漸恢復到了原來的模樣。何福禮曾開玩笑,「在倦勤齋幹活,像在蒸籠里繡花。」

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為了讓膠水早點干,他必須選在夏天製作。竹絲太輕,工作時不能用電扇。

7月的北京,是酷暑難耐。揮汗如雨對於何福禮幾個人來說,已經是常事。

GIF

為了文物安全,現場不能用大燈泡。因此,他們還要蜷縮在昏黃燈光下進行工作。何福禮戴著老花鏡,嘴唇抿緊,費力地盯著一根根細如髮絲的竹絲。

他第一次進故宮戴200度老花眼鏡,第三次進故宮,已是450度了,來一次加深100度。

GIF

但修故宮這件事情,在他心裡,是一生中的里程碑,所有的困難都不算什麼。

他說:「去修故宮是我一生中的最高榮譽。我一定會讓故宮滿意,讓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滿意,也讓家鄉人民滿意。」

GIF

修故宮的那一年,他已過六旬。

每天早上6點多就進入故宮開始一天的工作,除了午休時間,一般要工作到晚上五六點,經常連續工作12個小時以上。

他一進門就低頭幹活,從不言累。這樣的工作態度,感動了故宮裡的許多工作人員。

GIF

何福禮身上的品質,跟自己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他出身寒苦,14歲就跟隨東陽竹編名家馬富世學手藝,掙錢養家。學徒生涯嚴格到近乎苛酷,做的東西只要有半分差池,師父便劈頭大罵。

後來,他才慢慢明白,手藝這種東西一分就是一分,功夫差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就走了樣。

何福禮竹編《關愛》

有一句我們都會很熟悉的歇後語—「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何福禮,竟然可以打破已被認定的「真理」,用竹編的籃子做到「滴水不漏」。

過去一隻小飯籃由將近1厘米寬的篾片編織而成,但現在編織同樣的器物,1厘米寬的篾片已剖成50餘根細如髮絲的篾絲。

他還融入了翻簧和竹絲鑲嵌工藝,籃身呈現七八種不同的圖案。這麼精緻的飯籃,誰還捨得用。

何福禮《八仙竹絲花籃》

1982年,何福禮被邀去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表演,他的竹編受到強烈關注,被稱為「把竹子變成大象的魔術師」。

一根竹子,通過數十道程序被編織成一隻半人高的小象,通體青翠,長鼻高甩,昂首揚足,姿態生動。

1997年,他為香港回歸精心製作了一條長2465米、龍身163節的竹編巨龍,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後來他還創作成功了多項作品,引起全國工藝美術界的轟動。

何福禮《漁家樂》

他還以故宮角樓為原型,按照1:30的比例創作的竹木望月樓,高度超過1米,歷時三年編織而成,是他最為珍視的一件竹編作品。

望月樓融合了四十多種竹編技法,最為精細的地方,一厘米的寬度,可容納五十多根看起來細如髮絲的蔑絲,門窗還可以自由開關。

GIF

竹子本身不是名貴的材料,作品真正有價值,是因為他的工藝。

站在古人的作品面前,何福禮對兩百多年前的前輩心存敬畏:「在當時,他們都是全國最好的手藝人,現在從技術上,我們已經能夠超越他們,但技術是一代一代傳承發展起來的。」

他一直在做創新,就是為了讓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從一個只有小學文化基礎的篾匠,成長為一代國家級的竹編大師,這一切,都不是靠運氣就可以實現的。

——

內容為【手望Sowarm】公眾號原創並首發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放心坐就是了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防水材料!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