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後的血性:那些寧死不降的東林黨人

最後的血性:那些寧死不降的東林黨人

大敵當前,不怕死的東林黨人也是有的。

比如,為東林人平反的首倡者倪元璐,此時高居戶部尚書之位,就做出了與其位相符的壯舉。

明史記載,李自成兵臨城下,「元璐謂所知曰:『今無兵無餉,無將無謀,人心瓦解,然吾心泰然……吾受恩深重,無可效者,惟有七尺耳!』」。

聽說李自成要破城了,倪元璐對好友說,現在朝廷,沒錢可找,無人可用,人心散了。但是我心安然,過去深受皇恩,如今沒別的,就用我七尺男兒之軀來報效吧!

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禎自縊。倪元璐也於當日自縊殉國,終年五十二歲。後人嘆曰:「君死社稷,爾為君死!」君主為亡國自殺,臣子為亡君捐軀了。

史載,當時李自成部下蜂擁入室,見倪元璐陳屍堂中,「知其忠臣,各嘆息羅拜而去」。倪元璐的忠義之舉,連李自成的農民軍都被感動了,他們深深向倪元璐的遺體鞠了一躬,然後退去。

後南明福王恤死難諸臣,追褒倪元璐「忠烈第一」。

東林除了視死如歸的文臣,還有寧死不屈的武將。

大家知道,東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有個高徒史可法,可謂東林薪火相傳代表人物。

史可法,河南開封人,早年以孝聞名於鄉,師從左光斗。史可法酷愛讀書,16歲時便在鄉試中考了第一,崇禎元年即1628年,史可法登進士第,歷任戶部主事、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任南京兵部尚書。在職期間,史可法與恩師左光斗惺惺相惜。和老師左光斗一樣,他為官清廉,在地方做了許多好事,被百姓所銘記。史載,史可法離開地方的時候百姓跪地哭送。

曾入選全國語文課本的清代學者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具體描述了左光斗和史可法兩個人的情分。兩人相識很偶然。那是在京城一個冬夜,冰天雪地,一個進京趕考的寒門子弟沒錢住客棧,就躲進一座破廟棲身。恰逢一位身居要職的官員巡夜,看見廟裡的這位年輕人枕著書本睡著了,顯然是用功到睏倦之極,心懷惻隱,破格收入門下,幫助他進入仕途,兩人師生情誼由此開始,傳為佳話。

這個書生,就是史可法。那位官員,就是左光斗。

左光斗非常看好史可法前途,曾對夫人說了這樣一番話:「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者,惟此生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咱那幾個兒子都是平庸之輩,今後可以繼承我衣缽的,就是史可法這個門生。

東林六君案發生後,左光斗入獄受盡酷刑。史可法感念師恩,冒死進入死牢,是準備和老師一同赴死的。結果被老師一番怒斥趕了出來:「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左光斗說,這是什麼地方?你不能白白送死,不能個人感情用事,一定要以國家大事為重,再不走,我直接就把你打死在牢里!

這一時刻,史可法精神再次受到洗禮,大義與天下事,是老師留給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撐。自從那一天,史可法決心義無反顧地完成老師遺志。

在國破山河在、南明小朝廷建立之際,史可法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大家對他報以救國救民、力挽狂瀾厚望。這位史可法在氣節上,確實也沒讓大家失望,清兵南下,他據守揚州,堅決不降。但同時,史可法竟然是「聯虜平寇」的提倡者,導致南明出現重大戰略失誤。

在清兵還未南下前,史可法主張借清兵平息李自成之亂,挽救大明統治。在清兵於北方與李自成大順軍作戰時,史可法等南明部隊視清軍為友軍,送錢送糧,結果引狼入室。

借清兵滅李自成可謂「借刀殺人」,史可法是這一政策的發起者、支持者和執行者,他上書皇帝說:「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在自身存亡危險之際,史可法提出的對策,是馬上派遣使節帶上財物去見順治皇帝和多爾袞,「滅寇在此一舉」。當時有清醒者勸說,「如果只藉助他人力量,如宋朝借金國滅遼,借元滅金,最後只是為虎添翼加速自己滅亡罷了。」史可法卻聽不進去了。

首都不過陷落兩個月,南明政權已決定偏安江南,以淮河為界,「坐山觀虎鬥」,躑躅不前,不對清兵有絲毫觸犯,以免無法進行和平談判。幻想著「兩家一家,同心殺滅逆賊,共享太平。」在史可法等人的催促下,南明「和平使團」帶著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向清軍「通好」,感謝他們殺退了叛匪李自成,想結為「叔侄」之好。只可惜,清軍雖然客觀上幫了明朝的忙,卻不想真正和大明修和,根本不接受大明平等的「國書」。一廂情願的和談註定是屈辱之旅。南明送來的大禮被照單全收,和平使團團長被拘禁處死。

正是判斷誰是自己的主要敵人上,史可法等人出現了致命錯誤,將清兵當作可以團結的「友軍」,才導致南明迅速失敗,成就了敵人做大。甲申之變時,多爾袞趁大明內亂攻克北京,已是「天上掉餡餅」的坐收漁利,根本沒有想到區區數萬清軍能夠一統全國。史書描述,進了北京城的多爾袞,自己都說:「但得寸則寸,得尺澤尺耳。」也就是說,對中國得點是點,不求大進。但李自成的潰敗和史可法的失策卻讓多爾袞野心膨脹,促成各個擊破戰略,摘了中國內亂最大一顆桃子。

作為軍事首長,史可法信念堅定,卻不懂治軍,天下未定時,南明的軍事力量也並不小,史可法提出設立四大軍區,但四個軍區首長卻無法統一號令。史可法以書生之氣駕馭武將,沒有手段、膽略和魄力。弘光元年4月,清軍渡過長江,對南明發起總攻。5月13日,清軍兵臨揚州城下。守衛史可法讓各地派援兵,竟然沒有一個人來。清將多鐸率兵圍城,向史可法出示清攝政王多爾袞勸降書,史可法回致《復多爾袞書》,毅然拒絕投降。但同時,卻仍對清兵抱有幻想:「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這封書信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史可法對多爾袞說,現在反賊李自成的隊伍還沒消滅,聽說他們又流竄西邊去了,準備捲土重來。他們是我大明不共戴天的敵人,也是貴國沒有除惡務盡的隱憂。所以,我希望你們同仇敵愾,來對付我們共同敵人,善始善終,咱們合兵一處,一起去西征討伐反賊,砍下匪首李自成的頭顱,以解心頭之恨。然後你們班師回國,如果貴國能做到這一點,則功德在千秋。我大明朝一定會竭盡全力,報答你們。

這是典型的與虎謀皮。

結果,多爾袞的回答是,攻城。

史可法雖然英勇不屈,但也只守了七天城池。清兵攻破揚州城後,多鐸下令屠城,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揚州城血流成河,八十萬揚州軍民遭清兵滅絕式屠戮,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拔劍自刎不成,被俘後壯烈犧牲。

左光斗,史可法,一對東林師生,兩個鐵血漢子。但在晚明末世,都無法救國救民。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無論是天啟皇帝,還是崇禎皇帝,即便全面放手,讓東林黨接管政壇,也不能挽回明王朝的頹勢。因為他們本身存在著先天不足:墨守成規,坐而論道,不懂軍事,不擅實戰。說白了,他們是封建文學家道學家,而不是近代政治家軍事家。

說到這裡,也許有的朋友會問,東林黨不是還有個能征善戰的孫承宗孫大帥嗎?崇禎為何不拿來一用?

崇禎還真沒忘這位帝師督師。扳倒魏忠賢后,崇禎就想起了賦閑在家的孫承宗,詔命孫承宗復職,此時局面異常嚴峻,後金軍已進河北,佔據遵化,威脅京城,而孫承宗初戰不辱使命,一舉收復遵化等四城,史稱遵永大捷,但是隨後他的命運卻又急轉直下。因為內耗,加之皇帝敏感多疑,他在大凌河城打了敗仗,經不住朝臣攻擊,無奈辭職。七年後,後金軍已變為清軍,再次繞過關寧防線入侵,進攻孫承宗老家河北高陽。孫承宗拒不投降,率家人守城抵抗,結果寡不敵眾,城破被擒,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已是古稀老翁,清兵統帥多爾袞毫無人性惻隱之心,令人將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

還有大儒劉宗周的最後命運,也殊為可嘆,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以後,劉宗周又被起用為左都御史,但是行為更加極端,掉入「殺身成仁」怪圈,一會上疏說那個該斬,一會又說那個該殺。自己又拿不出什麼救國之策。

南京衝破之後不久,杭州也失守了,此時這位大儒不思廣泛聯結反清力量、積極籌劃共謀抗清大業,卻決定絕食自盡,以示其忠。

絕食幾天後,他談自己的感受道:「吾日來靜坐小庵,胸中渾無事,浩然與天同流。蓋本來無一事,凡有事,皆人慾也。」說天下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啊,都是慾望惹得禍,無欲無求了,就沒事了。

大敵當前,生靈塗炭,劉宗周卻輕描淡寫地說成「原無一事」。這位背負天下人厚望的大儒,整日想的並不是率領大家收復失地,恢復大明,而是靜坐城外水心庵中,體驗靈性,真是活脫脫的一個腐儒形象。

不久,傳來了金華舉義兵抗清的消息,門生勸他忍死以待,他仍然堅持速死。

最終,劉宗周絕食二十日,成功殉國,「臨難一死報君王」。

於是大明江山再無可用中用之人。

唯一可歌可泣的,是以孫承宗、史可法、劉宗周為代表的、少量東林人的骨氣。可惜,如是血性明人已鳳毛麟角。南明速亡情況說明,其時中國已經是個沒有血性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錢謙益之路:東林黨怎從信仰集團變利益集團
高攀龍之死:士可殺而不可辱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