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宮闈疑案——明成祖朱棣!

宮闈疑案——明成祖朱棣!

中國古人講究為尊者諱,同時史家崇尚秉筆直書,但這兩項原則若並行不悖恐怕很難做到。後人在翻閱官修的史書時,發現有些皇帝活著時被敘述得詳盡周全,有聲有色,人物快要凸出紙面,然而在記述其死亡前後的情形時,文字卻晦澀,或簡而不明或略而不述,好象修史者的筆端忽然變得沉重千倍,每寫一個字都要喘息半天。

許多官修史書在帝王死亡情節上隱晦的地方,卻有記載較為詳細的、結論正相反的野史資料。野史包括當時或稍後時官員的私人筆記以及民間傳說的文字記錄。哪一種記載更真實?持謹慎、小心態度的歷史研究者均以官修史書為依據,野史作為備考,有所存疑,亦不妄下定論。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向皇位挑戰,以勝利者的身份走進被攻下的南京皇宮。他急於找到事實上已滾下帝座的建文皇帝,連續三天清查了宮內的每一個角落,終未能找到活人、完屍。有宮女指著一堆灰燼,裡面有具燒得不成模樣的屍體,明成祖俯身對著這具焦炭大哭,心中卻抹不掉是真是假的疑團,因為馬皇后被證實死於這場火。朱棣在即位後的多年中,仍不斷試圖把建文帝的下落弄清,派人四處查找。

《明史》上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實則承認建文帝下落不明,並加上「或雲帝由地道出亡」之句。《明實錄》也有「出亡」二字。

由於民間很同情品性仁孝的建文帝,更願相信他的下場是遜國出亡為僧。那麼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出亡?可能性也是極大的。而且,能夠證明他出逃了的歷史證據比之證明他燒死的證據更多更有力,推論上亦是如此。建文帝出逃決非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去世前六年,因皇太子朱標去世,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即預定為皇位繼承人。早在朱元璋坐定天下之初,他就把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為中央王朝起屏障作用,其中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據守燕塞。朱元璋立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孫子作繼承人後,未嘗沒有想過這個弱小的孫子如何對付得了眾多擁有實力的叔父。撤藩?為皇孫解決尾大不掉之困?他決不會改變藩王鎮守各地的格局,決不能撤藩。這是處心積慮的安排:將來如果皇孫與諸王發生爭鬥,不論哪方取勝,天下還是姓朱,坐在皇帝寶座上的還是自己子孫。反之,如果異姓功臣、將領叛亂得逞,那麼自己開創的江山就會丟失,所以分封諸王是保障江山之必需。皇孫能否坐穩皇帝位,就看他的本領和運氣了。

朱元璋日夜考慮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對孫子的命運不能不十分擔憂,為他做最壞的準備,但這種準備又不能在悲劇未發生之前亮出來。

當燕王朱棣的軍隊攻進了南京的金川門,下一個目標就是直攻建文帝所居的皇城時,建文帝痛不欲生,企圖自殺。這時身邊的翰林院大臣程濟提出出亡之策,王鉞跪在建文面前說:「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趕快拿出來,很快一隻紅篋被搬來。篋的四周俱用鐵封固,二鎖也用鐵灌滿,建文見而大慟。出亡的決心已定,後宮燃起了大火,皇后馬氏消失在一片火光中。程濟等人砸碎了紅篋,見到三張度牒、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銀十錠。篋內還有一紙書,寫著:「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嘆一聲「數也!」程濟當即為他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祝髮隨同出亡,各易衣披牒。總共隨建文出亡者有二十二人,在神樂觀會合後,次日黎明取道溧陽而去。

此後三十九年建文帝作為僧人棲居、往來於雲南山中,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皇帝死後,建文仍然活在世上。到明英宗即位,往事漸為雲煙,建文覺得應該恢複本來面目了。他從雲南至廣西,流亡三十八年後,道出自己是建文帝,隨即被送往京師。在此之前,有位九十餘歲的老僧,自稱是建文帝,後被核查為誣,死於錦衣衛獄。當年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尚在,被帶到建文面前。建文一見吳亮便問:「汝非吳亮邪?」吳亮有些緊張,慌稱:「非也」。建文說:「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鵝棄片肉於地,汝手執壺據地狗之,乃雲非是邪?」吳亮伏地而哭,他記得建文帝左趾上有黑痣,便摩其腳,視之果然。吳亮抱著建文的腳又痛哭一場。

此後,建文帝居於西內。追隨建文多年的老臣程濟感到該卸職了,便往雲南焚庵,散其徒。在宮中,宮女們稱建文帝為「老佛」,壽終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橋斷三生緣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天文導航技術震驚世界!

TAG:何橋斷三生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