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誰拋棄了俄羅斯?

誰拋棄了俄羅斯?

#獨家專業視角,權威解析時事#

Leonid Bershidsky

彭博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

這些天來,俄羅斯對美國人來說不過是腳下的一個巨大足球。一些俄羅斯問題的專家對凱斯·蓋森(Keith Gessen)發表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的得意之作大加抱怨,但其實並無質的區別。然而,這對於反映造成現階段美俄關係緊張的背後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此前,一場重要的討論在前奧巴馬政府駐俄羅斯大使邁克爾·麥克弗爾(Michael McFaul)和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俄羅斯問題榮譽教授斯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之間展開。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他們兩位並非是能代表辯論雙方最合適的人選:兩人的觀點都屬於新保守主義偏左的立場,呼籲對俄羅斯進行孤立和制裁。但出於辯論的緣故,兩人只能站在有關「誰丟掉了俄羅斯」這場建設性辯論的對立面。

科恩距離美國主流足夠遠、可以毫無忌憚地使用「俄羅斯恐懼症」,一個深受俄羅斯外交部和莫斯科宣傳渠道鍾愛的辭彙。他並非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擁躉,但認為美俄兩國應該成為同盟。他敢於指責俄羅斯對2016年美國大選的干預是「闖紅燈」,並辯稱對特朗普-俄羅斯關係的調查限制了這位美國總統化解堪比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美俄當前危機的能力。

麥克弗爾則認為俄羅斯攪局2016年美國大選的問題事態嚴重,形同侵犯了美國主權。他支持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並對普京採取強硬路線。他的學術專長是研究從專制到民主的過度。作為後蘇聯時代親西方俄羅斯政權的早期支持者,他為普京終結了俄羅斯的轉型而感到憤怒。而這種憤怒是對等的:他被禁止入境俄羅斯。

科恩和麥克弗爾對於俄羅斯社會的複雜程度都有著深深的理解,也都有以某種建設性方式與俄羅斯接觸的意願。但是在一個建設性框架內,他們的看法則是相互對立的。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那場辯論中,他們之間最重要的不同也許在於美俄關係破裂的時間線上。

科恩的看法是,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的對俄政策就從未改變,一直奉行著高高在上的剝削政策。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友曾對前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承諾不會擴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但北約卻在執意東擴。美國干預了1996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幫助葉利欽(Boris Yeltsin)獲勝,然後又將他玩弄於股掌之間。美國沒有理會普京在早期取得的進步,更沒有對他在阿富汗戰爭中的配合投桃報李。恰恰相反,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宣布退出被視為俄羅斯和安全政策基石的1972年《反彈道導彈條約》。美國還支持像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這樣的俄羅斯的對頭。

科恩說道:「歷史表明,咄咄逼人的是美國,而不是俄羅斯。」

……

新聞背景:特朗普借穆勒上任一周年之機,施壓結束「通俄門」調查

商業周刊中文版知識商店是《商業周刊/中文版》新媒體最新推出的付費產品系列。《思·辨》將為讀者每個工作日提供一篇由著名經濟學家和權威專欄作者對熱點事件的獨到觀點和解析,可單篇購買或訂閱全年,#獨家專業視角,權威解析時事# 。大量新產品也將陸續登陸商店,請大家持續關注。

如何找到商周知識商店主頁?

點擊這裡,或在本公眾號底部找到>>全視角>>商周知識商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人民不相信科技公司了
義大利政壇亂如麻,政治角力下經濟最受傷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