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到一年麥子黃:逝者如斯夫!

又到一年麥子黃:逝者如斯夫!

記得小時候,最不喜歡收割麥子了!

由於兒時的收割麥子,要參加勞動。那時候的太陽好像很「無情」,能曬得人脫一層皮。一家人,老少皆上麥地。天亮的特早,就起來去麥地割麥。父母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占的最多,大約十一二行的麥子,我們孩子一般三到五行,開始還能跟著,慢慢地,慢慢地就落後了,大人割一個來回,就把一群小不點兒甩開了。

割得最慢的,就開始喊渴了、餓了、熱了、鐮刀不快了、、、、、甚至弟弟妹妹開始玩耍,在麥子上打滾,被爺爺撞見了,肯定會是暴打一頓,那時不懂這些麥子是一年口糧的含義。

大約收割近十天的光景,大部分麥子都運回來了,堆在麥場。裝車是主要勞力,要套牲口,否則是拉不動的。運麥子裝車的技術含量較高,辛苦半晌,要是沒裝端正,就會半道翻車,最怕的「半途而廢」讓人懊悔不已。

在麥場,主要經過拆亂——曬開——撐成籠子——園場,就開始碾場。上世紀是牲口拉碌碡,後來是拖拉機帶個碌碡,生產工具對於生產的意義有深切的體會。碾個兩到三遍,就開始起場,再將麥草和麥子、麥衣分開,之後要藉助風力將麥子和麥衣分開。

長大後,參加收割麥子的機會很少。

一是沒了「芒假」,二是收割機的誕生,基本上沒時間也無參加收割麥子的需要。記得剛工作時,工資不高,但還要給家裡寄上100元回去,給老父親說是收麥的參與費,隨著工資的不斷升高,逐漸寄的多了,記得有次寄了500元,父親後來說:「今後不用再寄了,你也有小家了,現在條件也好多了,家裡也不用你操心了。」

再後來,我們那裡開始大面積種蘋果樹了,從2005年左右起,家裡沒有麥子了。

工作後,每路過黃黃的麥子,覺得時間飛快,感念時間就油然而生!

由於是農民出身,對農業比較敏感。看到路邊的小麥黃了,就開始不由自主的回憶兒時的生活。雖然不是很美好,但在自己的人生中,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吃喝不愁、不知好歹的歲月,總是在心底流淌,偶遇麥黃,就能將過去的美好溢出。

收麥的時候,父親最喜歡說的兩句話:「芒種前後,龍口奪食。」「計劃不到吃糖糧」。

我們農民到了收割的時候。最害怕連陰雨。

但越是怕啥,啥就來到。記得上世紀某年收麥,愣是下了一場連續20多天的小雨。小孩子們不懂事,喜歡玩耍。可愁煞了大人。最後勉強收穫了麥子,可隨後吃了一年的出芽麥子,蒸的饃有點甜,擀的面不長,總的覺得不好吃。

後來為了防止下雨,大人們就購買了許多的大的塑料紙,可以蓋在麥堆上,說來也怪,有了防備,就再沒遇到連陰雨。

工作二十載,育人更殷勤!

教書育人,好比農業。這是許多的教育家的打比方。

剛開始覺得這個道理一般。可隨著時間俞久,就俞覺得有道理。

農業最講究的是時令,就是鬆土、上底肥、播種、除草、防蟲、收割,都要按一定的時間去實施,還得結合長勢再做相應的工作,有的步驟還可以調整,這不就是我們教育所說的因材施教嗎?

育人的過程是漫長的,更是要天天教育,否則一旦間隔,就會要喪失最佳機會。教過的孩子有好多了,有的很有出息,有的也能尊嚴的生活,有的也走了彎路,但和他們再相遇的時候,總是那麼溫馨。

教育就是一次邂逅,分離之後,就只有各自的生長。

但這次邂逅,為後來的生長,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養分,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信心,都在日後的歲月中得到證明。而且各自的內心在未來的生活中得到自省,得到重新的認識和定位,我們是否辜負了各自的「芳華」?還是了無雜念的履行了各自的責任?如果有某些不適當,是否有過懺悔?

願再遇麥子黃,還能情依依!

偶然想起孔子在水邊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間的鐘永不停歇,歷史不會回頭。

借今日的麥黃,既懷念過去,有剖析自我,願對教育之情深深久久!

照片來源「董恆渭老師美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亦風亦之 的精彩文章:

TAG:亦風亦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