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漳州的美,不只九龍江夜景,更有千年宋河夢

漳州的美,不只九龍江夜景,更有千年宋河夢

新橋旁赤腳追晚霞

玻璃珠鐵盒英雄卡

玩皮筋迷藏橋亭邊

姥姥又納鞋坐閘口

自從南山橋建成並通車之後,連同彩虹飄帶橋,便成了漳州人閑聊散步的又一個好去處。那些年少時候在舊橋(南山橋翻新前的名字)、新橋邊玩耍的記憶,也隨之奔流回來,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漳州九龍江上三橋夜景,中間為南山橋 攝影:王曉煒)

(漳州彩虹飄帶橋夜景 攝影:王曉煒)

翻新後的南山橋,最具特色的,便是屹立於橋面上的五開間重檐閣樓亭台。在橋上建亭,是漳州城古老的傳統。

(漳州南山橋細節 攝影:王曉煒)

古代,在建造木橋的階段,為保護木質橋身、延長使用壽命,就在橋上加蓋頂篷,形成廊橋。而在廊橋中央往往擴充加寬加高,拓建神龕,供奉神祇,讓來往行人膜拜,祈求旅途安全。神龕享有獨立開間,裝飾較為華麗,有的還修造藻井或重檐,這便形成了一座座秀美的橋亭。那些漳州人記憶力耳熟能詳的「東橋亭、西橋亭、北橋亭」等便是由此而來。

(漳州南山橋細節 攝影:王曉煒)

秀美橋亭,與橋有關。而橋,一定與流經的河流有關。

除了新建成的南山橋上橋亭之外,諸如「東橋亭、西橋亭、北橋亭」這些古橋亭,都與漳州城歷史中的一條重要的河流密切相關。當然,它指的並非九龍江,而是那滋養了代代漳州先輩、沉醉了千年的漳州宋河。

(漳州古地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唐貞元二年(786),刺史陳謨把漳州州治從李澳川(今漳浦縣城)遷移到唐化里登高山下(即芝山下)桂林村(即今薌城區市區),漳州城由此萌芽。

宋初,因築土為子城,疏浚護城河,漳州古城內便有了「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

其中,護城河,護城河又稱「濠溝」,於宋咸平二年(999年)全線打通,而使 「濠環抱子城」,故俗稱宋河。

宋河南臨西溪,西北角原有洗馬河活水注入。漳州郡城初建時,掘濠夯築土城,周圍四里,開六門,稱子城。東起東橋亭,西抵西橋亭,南面西溪,北至北橋亭(今北橋市場)。據《漳州府志》記:「城中故有濠溝,始於西北而中分之,為東、為西」。隨著古城的擴大,洗馬河的河水諸如宋河後,分別順著東、西兩個方向流淌,並最終匯入九龍江。而宋河也由城外護城河變為城中水運渠道,編織進歷代漳州人的時代註腳里。

(九龍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濠溝里是活水,我總在這裡游泳,或是從樹上跳下水,或是從石壁爬下去。那時候濠溝里的水位比現在高出不少,現在河裡的水質已沒有那時清澈。」

「以前住在東送河邊,早上起來不是鬧鐘叫醒的,常常就是聽到河邊台階上的人用木棍敲打衣服的洗衣聲,就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今,北宋河的全部以及西宋河的部分已經被城市新貌所覆蓋,連同北橋亭和西橋亭也早已難尋蹤跡。宋河邊沒有了游泳嬉戲的孩童,沒有了敲打衣物的婦女,也沒有了運送貨物的船隻,城市的變遷裹挾著宋河水逐漸剝離漳州人的生活走進歷史,那些橋亭的名字也漸漸地成為只是用於指代某個地點的名詞。

(宋河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場千年宋河夢,似乎行將醒來。

好在,1988年,東、西橋亭及宋河便已一併列入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河,是漳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古城中為數不多的宋代遺構。

漳州的宋河夢,其實正以另一種形式保存了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漳州世茂領袖匯 的精彩文章:

TAG:漳州世茂領袖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