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基建狂魔」4000年之——周都

「基建狂魔」4000年之——周都

原標題:「基建狂魔」4000年之——周都


書接前文:


【3】周都?宗周&成周


周族興於周原,今渭河平原寶雞市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


3200多年前,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季歷相繼擊敗戎、狄部落,掌握了對渭河北岸的控制權,商王太丁封季歷為西伯,代天子守土牧民。

季歷雄心勃勃,趁商朝大舉征伐東夷南夷之機,向東開疆拓土、逼近黃河,引起商王警覺,被召至殷都囚禁並誅殺。


季歷之子姬昌被商王封為西伯後,迅速收縮兵力,專心經營關中平原,並將都城從渭河北岸的周原遷至灃河西岸的豐京


豐京沃野千里、物產豐饒,水源充沛、農業發達,為周族崛起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加之地理位置絕佳,東出蒲津關道、函谷關道、武關道,兵鋒所向是廣袤的中原;向南經子午道、儻駱道、陳倉道,直通巴蜀天府糧倉;向西有河西走廊和回中道,通往隴右和河西;向北則是畜牧業發達的漠北草原。



據此天時地利人和,懷著殺父之仇、喪子之痛的西伯姬昌向商王朝發起挑戰。


姬昌去世後,兒子姬發不改父志,會盟西方諸侯,伐滅殷商,立國號為周,尊姬昌為周文王。


為紀念父親,姬發將豐京設為宗廟,在灃河東岸營建新的國都——鎬京


豐鎬二京隔岸相望,並稱宗周自文王姬昌至厲王姬胡,周朝以此為都近300年。


今天的宗周城遺址位於西安市西南,其中,豐京遺址面積約6平方公里、鎬京遺址面積約4平方公里。


考古發現,與夏、商王都建築形制不同,宗周城內的大型宮殿建築普遍使用了瓦片,最大的一座宮殿基址達2000平方米,宮殿附近還有預埋的陶質排水管道。

但截至目前,尚未發現宗周城有城垣和城門遺迹,也看不出有規整的城市規劃。或許,以周朝當時的安全形勢,外有五關天險拒敵千里,內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並不需要築城以守衛國都,甚至連宮城都不需要城牆。


隨著享國日久,周王朝貴族之間的矛盾逐漸積累、權力鬥爭日趨激烈。周懿王姬囏死後,王位沒有傳給太子姬燮,而是被懿王的叔叔姬辟竊取。姬辟死後,姬燮又上演王子復仇記,重新奪回王位,是為夷王。


高層內鬥,下必景從。姬燮死後,其子姬胡即位,是為厲王。宗周城內的貴族們勾心鬥角,暗流涌動。姬胡施行高壓政策,卻更激起民意反彈,終於在公元前841年爆發「國人暴動」(愚見以為,國人即享國之人,至少應是姬姓氏族宗親,絕非普通平民,更非王城內的百工奴隸。從暴動後的訴求上可以看到,他們也絕不是想推翻姬姓統治,而似乎是以逼宮手段驅逐姬胡為目的。)



「國人」們殺奔王宮,周厲王逃出王城,沿著渭河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州)。留在城中的周定公召穆公,聯合其他姬姓貴族平息了暴動,開始實行共和執政。


中國歷史從此有了確切紀年,史稱共和元年,據後世史書推算可知,時年為公元前841年。


遠在彘地的周厲王儘管仍是名義上的周天子,但卻從此再也沒有回到王都。


公元前827年,厲王病死,周公和召公擁立厲王出逃時留在宗周的幼太子姬靜即位,是為宣王。


宣王在位46年,文治武功可圈可點,但他的東征西討也使得周王朝國力大衰。


公元前783年,宣王去世,其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幽王繼位時,原本立申侯之女為王后,生太子宜臼。8年後,卻廢黜申後和太子宜臼,另立寵妃褒姒為後,以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老丈人發起火來也是不得了。申侯一怒之下甘當帶路黨,聯合犬戎攻打周朝,殺幽王於驪山之下,擁立廢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申侯引狼入室,犬戎虎視眈眈,宗周城岌岌可危。幸好,周武王滅商時,為子孫們留了個後手——東都成周



宗周是周族龍興之地,祖宗基業所在;


成周則象徵周朝一統天下,建政大業始成。


武王姬發滅商後,為防止遺民作亂,曾打算將殷都大部民眾遷離故土,廢棄殷都。並親自挑選了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洛邑作為安置殷商移民之所。


然而僅僅一年多後,武王駕崩,年齒尚幼的成王姬誦即位,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引起部分姬姓貴族猜忌。


被分封在殷都的紂王之子武庚,趁機煽動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作亂。周公東征三年,方平定三監之亂,才得以將武王的移民計劃付諸實施。


《尚書?召誥》記載:周成王派太保召公姬奭(shi)「復營洛邑」,召公在洛水北岸規划了城郭、宮室、宗廟、朝市的位置。「風水大師」周公隨後趕到,進行了現場勘查和占卜,認為洛邑是天下中心,「卜兆大吉」。

於是,周成王乃向各諸侯國和殷都遺民頒布命令,敕令他們共同出資出力,興建新邑。周、召二公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建築設計師,殷都遺民則承擔了主要的建築施工任務。



不到一年,成周城便告建成。「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北邙山),為天下之大湊」。周公又命人置九鼎於太廟,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方便諸侯朝拜入貢。


成周城內建起了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建築結構複雜,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建築式樣和「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建築形制。近年來在洛陽東周王城遺址考古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和陶水管,以及多種形式的饕餮紋、雲雷紋精美瓦當。


可以說,成周城內的建築樣式,基本確定了此後3000年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氣派。


周朝管理太廟的機構稱為「天府」,「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老子就曾擔任過成周城太廟的守藏史一職。


公元前518年,孔子自魯國到達洛邑,在太廟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孔子家語》稱他「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不禁感嘆:「吾今乃知周公之聖與周所以王也。」


能讓遊歷各國、見多識廣的孔夫子有此一嘆,成周盛況,可見一斑。



前文說到,申侯等擁立廢太子宜臼為周平王后,與此同時,幽王近臣虢公石父等人則擁立褒姒所生的太子伯服為周攜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二王並存的局面。

周王朝內亂頻仍、國力大衰,為躲避野蠻的犬戎,也為了休養生息,公元前768年,申侯聯合秦襄公、鄭武公、晉文侯等諸侯護送平王遷都成周,史稱東周


從周平王到周敬王,東周王朝以成周為都500餘年。



但自周平王起,周王室的號令已不復行於列國,而列國中強盛的也漸漸多起來,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到春秋戰國的亂世。


起先,霸主們還號稱「尊王攘夷」,受周天子錫命;後來則索性把周王一腳踢開,自己稱起王來。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神經,忽然決定雄起一把,聯合東方諸侯準備去攻打秦國。


秦昭襄王大怒,出兵伐周,而諸侯們先前承諾的兵馬皆不至,周赧王只得趕緊跑到秦國賠禮道歉,並把東周僅存的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秦國。


秦昭襄王遷九鼎,占王畿,東周就此滅亡。


東周末年,一位官員曾經回到西周故都豐鎬,看到舊時宮殿宗廟俱已埋沒在荒草之中,乃作黍離悲歌,其詞曰: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黍離》,被孔子選編入《詩經》,列為《國風?王風》首篇。漢儒鄭玄注云:「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於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於《國風》焉。」


箕子作《麥秀》,周臣詠《黍離》,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大抵濫觴於此。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此魂不滅,中華永存!

(三代建都史略述至此,春秋戰國且不論,下篇擬說秦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滄海觀瀾 的精彩文章:

雄安斷想:「基建狂魔」4000年
看天上!鐵在燒!

TAG:滄海觀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