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益陽的古城門

益陽的古城門

益陽的古城門

卓永華


作者簡介:卓永華,1946年生於益陽古城北正街,小學六年級一篇萬字文,被副省長張孟旭接見,後保送至市一中。高中畢業後下放鳳凰湖農場,返城後曾在縣鄉兩級政府工作,後調中石化至退休。近年致力於拍攝中心城區大小古巷,共攝像210條,並配上文字和解說。

1964年益陽市第一批知青下放,作者榮列其中。

緣 起

《益陽在線》自創辦以來,「文化益陽」與「往事麻石街」等欄目報道益陽古城和麻石街的文字可多了,今作者另闢蹊徑,說說益陽的古城門。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劉激任益陽知縣,在資江南岸的龜台山上興辦了一所龍洲書院,並在山崖上刻制了一副「資江十景圖」。傳說這位知縣有天晚上做夢,說有一隻仙貓託夢於他,要他在任期內多為民做好事,辦實事。第二天一早,他便升堂曉告全縣百姓:大興土木,在縣邑四圍修一道堅固的城牆,一可用作軍事防禦,二可用來防洪擋水。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而實際情況是,早在明王朝建立前,本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奪取軍事重鎮徽州後,一名叫朱升的隱士向他獻策,要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一聽,這建議于軍事、於經濟、於政治,都講到了,且很有見地,便高興地採納了。從此,這位放牛娃兼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南征北戰,橫掃天下,最後在應天府稱帝,坐上了龍椅。

龍椅坐穩後,這位對城牆有著千千結的帝王,認為作為立國之本或備戰工具的城牆,大有加修加固和遍地開花的必要。於是一道聖旨,命各府各縣大築城池。這,當然也是益陽築城的由來,雖然這時距朱皇帝的聖旨都快200年了,但朱家的子孫,顯然沒有忘記先帝的遺命。

益陽的城牆築多大呢?

劉激把古藩司地(明官史封地)——古河伯所地(元官史封地)——古東門——北沄——拱北橋——文昌閣——節孝總坊(表揚孝道的場所),及沿河的碧津官渡總面積達三平方公里的地方,圍將起來。城牆高度為六米。從清益陽縣誌城輿圖可知,這個巴掌大的圍城,較之全國那些有古城牆的歷史名城,雖然小氣和袖珍了一點,但較之三國時魯肅為抵擋關羽騎兵築的那道土堤,卻像樣多了。

雖總面積不過三平方公里,但從此就奠定了它作為益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基礎和地位,益陽史上的首座民國專署衙門,就設在西門外的學宮。清末以來,西出城門的龍鱗鎮、頭堡、二堡和三堡,號稱十五里長街的麻石街,就是從這裡發祥的;改革開放後向南拓展的40平方公里新城區,也從這裡肇興。

古城池雖小,但東、南、西、北四門,一張也不少。不僅不少,且距南門200米處的東邊,還多了張小南門。這是因為,南城牆瀕臨資江,在沒有自來水和貨運主要靠水的年代,多一張城門,顯然是考慮到取水和運輸的便捷。且還因小南門的下手,有個益陽人都熟知的碧津古渡,此門的設置,自然也方便那些南來北往的過渡人。

現結合有關史料和兒時聽老人講古的一些傳說,及本人親歷,分別將四圍城門及城門裡的故事,向看官一一道來:

大南門

大南門面對資江,東、南、西、北四門中數它最雄偉,也最壯觀。從清縣誌圖上可看到,當年這座城門上有高大的門樓,門樓上鐫有大大的「資江」二字。出南門入資江,有近兩百級麻石台階。台階寬三丈,中部一平台,長二丈。 這長長的麻石階梯也是老百姓的主要挑水碼頭。

因為挑水是個氣力活,便產生了一批專賣河水的挑水工。印象里,一名高大、單身、弱智、結巴、滿街叫「要水不哪?」的男子形象,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里。因為他是為一名寡婦擔水而落水死去的,所以,不僅這位寡婦記得他,城內的居民都記得他。這種吃水靠挑的日子,城內居民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初。

城門是方便出入和挑水的,可在資江漲大水時,這城門就得關閉。而這關閉,就不是兩扇城門能應付得了的,這時城門洞兩邊設置的閘槽就起作用了。

閘槽兩兩相對,是嵌浪板用的。當水漲到麻石平台時,人們就把擋水的浪板運來,兩塊一組,將兩頭嵌入閘槽,然後填入泥土,再用抬硪憨實。憨實一層浪板後,再嵌第二層……我清楚地記得,浪板嵌多少層,是根據漲水來決定的。如果浪板差不多與城牆平了,城內的居民就恐慌了。當然,我見到時的城牆在抗戰後被拆矮了,只有原來的一半高。

益陽古城的縣治(縣政府)在古城中心,離大南門最近。縣治坐北面南,宏偉壯觀,是古城最高建築。立縣治樓台之上,隔江一望,對岸的山色,河中的白帆,龜台山上的高土台等,盡收眼底。當年的知縣劉激可能是站在縣治之頂,或悠遊於南城牆之上吧,他的筆下就流淌出了「慶洲漁唱」「碧津曉渡」「會龍棲霞」等益陽十景。

走進大南門,右邊曰東門街(解放後叫南正街),這裡有五馬坊、催征局、駐軍、武廟(紀念關羽的)等處所;左邊是常樂街,沿街有靈官廟、分縣(縣辦事處)、節孝總坊等單位。

民國至建國初,大南門一帶,商鋪林立,市面繁華,有南貨、葯號、文具、當鋪、香燭鞭炮和飯店旅館,可以說吃住玩樂,應有盡有。

我印象最深的是劉東記書店,曹裕記麵館、華南旅社、莫記文具店、富春堂中藥號、歐陽診所、江西藥號、李同興金銀號、莫記照相館(後為和平照相館)、民主印刷館,及家父經營的卓順興鞭炮蚊煙店……

在大南門對面,後來的益陽縣雨傘廠內,有清康熙二十一(1640年)始建的監房,經歷代翻建改造,到民國時已成了有名的「益陽監獄」,是國民黨當局關押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的地方。大革命時期的農民英烈袁鑄仁、葉紫的父親余達才和二姐余也民都關押於此,最後就義於大碼頭。在益陽監獄的旁邊,還設置了水牢,具體位置在五馬坊福音堂對面的水巷子。

大南門理髮店

小南門正街

小南門

大渡口船工宿舍

益陽古城有個碧津渡,這個渡口已存世1700多年。

我原來有個錯覺,認為碧津渡資江北的舊址是現在的大南門,經幾番史料搜檢,對照益陽古城圖,原來其舊址在大南門往東三百多米外的小南門下首。

碧津渡其所以謂「碧津」,乃因古人有詩曰:「碧水縈洄,津頭柳蔭,漫江碧透,位居要津」,而名之。三國時,關羽與魯肅在益陽隔江相峙,據傳關羽「單刀赴會」,即經此渡,聯吳抗曹,始傳為佳話。

古人曾這樣點贊碧津渡:

其詩一:

七個八個天頂星,三點兩點石頭露,

一江煙霧不見人,但聽碧津爭曉渡。

其詩二:

煙鎖綠柳津,朝暄爭渡人,

舟師慣迎送,莫訝往來頻。

今年5月18 日,隨著西流灣大橋的通車,這座延續了1700年的碧津渡——大渡口,也歇渡停擺了。

由原碧津渡上南岸,進入小南門,街的對面即考棚街。考棚街是益陽科舉時舉行縣試的場所。

科舉在益陽有1300多年歷史。原益陽無固定考場,生員考試,須赴常德或長沙。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化縣始建考棚,乾隆五十年(1785年),益陽縣也相繼設立考棚,其考棚可容3000人應考。同治七年(1868年),又擴建考棚36間,並將原考棚修葺一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沅江、益陽、安化分別舉行了最後一次考試,科舉隨之在全國結束。

有人以為考棚街就是考場所在,以為既然是棚,就可搭可收,要考試了,就清街歇市,考棚一搭,就成了考場。其實真正的考場離考棚街還一段距離,具體就在市三中後面的羅家塘邊。這裡有我市網路作者「原鄉山人」收藏的照片為證,雖照片上看不到具體方位,但考棚卻是磚石結構,並非人們想像的「可搭可收」。

科舉時代,益陽發生過幾件讀書人黃袍加身的大事:

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益陽縣人黃照考上了進士。爾後黃照的6個兒子,黃友端、黃友聞、黃友顏、黃友益、黃友諒、黃友直,皆舉進士,可謂祖墳葬得好,「一門七舉人」!

桃江縣舉人劉集勛、田蘇游、龍駒於,三人於1865年同赴北京應考,結果同榜高中,曰「一榜三進士」!

沅江縣馬公鋪的張建勛,於清同治年間進京獲殿試第一,成為益陽科舉時代唯一的一名狀元,也是當朝第一個狀元。

小南門雖史料多多,故事多多,但在東、南、西、北幾個城門中,它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個沒有門樓的城門。新中國成立後,小南門成了一個停靠煤船及日用雜品船的貨運碼頭。進城門的右側,還建了個不小的煤棧。大躍進時,益陽第一個機械化碼頭誕生於此,大大減輕了碼頭工人的勞動強度。

大南門和小南門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存在,後隨著河北大堤的延伸和加固,這長長的半截子城牆連同兩張城門全被大堤包裹了。

建國前南門口福音堂醫院外景

市三中初中部教室

北 門

北門直對拱北街,有高大的門樓,出城門,穿過護城河上的拱北橋,就到了現稱為長春垸的廣袤農村。據老班子回憶,北門的城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還在,是被日本飛機炸毀的。解放後,整修南洞庭,緊伴古城的北牆修起了長春大堤,北門及北面的城牆或被拆除,或被包裹到來了大堤里。本世紀初,老城區擴充改造,與老城交界的這段長春大堤被夷平,被埋了半個世紀的牆基才重見天日。

解放後,拱北街更名為北門巷。

北門巷原有張公祠、育嬰堂、大造局、劉公祠、城隍廟、霖官廟和縣辦事處。北門巷兩邊達官貴人建房較多,進巷左邊的第一幢青磚黛瓦就是國民黨益陽第一任專員謝聲溢的。右邊第一棟過去叫「余園」、現名為「易宅」的石庫門屋,是清朝末期在常德擔任過最後一任知縣的易應台的私宅。所謂「石庫門」,是仿海派建築,乃「石箍門」之謂也。現這兩棟房子包括巷子里的若干古建,均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被老百姓稱為「曹屠戶」,專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國民黨益陽縣團防總局局長曹明陣,也在北門城隍廟邊建有房子。

至於城隍廟,是北門巷最顯眼的古建築。雖然它早已不是過去那規模和格局,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卻是城隍廟的主殿。該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年,是如假包換的原裝貨,也是益陽最老的古建。復旦大學古建築專家來益考察時贊:在濕度大的河湖地區,古木房梁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見當時木材的防腐處理水準之高。

城隍廟的「隍」,是個形聲字,從阜(fù),從皇。阜指土堆、土山,皇指大批人馬所跟隨的王者,阜與皇聯合起來,即表示王者率領大批人馬建造的城牆。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隍之本義就是城牆,轉義則是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的名臣或英雄充當。

城隍廟供奉城隍,本古已有之,而到了明代,卻登峰造極。全國各地,有府縣的地方就有城牆,有城牆的地方就有城隍廟,而有城隍廟的地方,就必須供奉城隍爺。這便是朱元璋的高明,將外患由城牆擋在城外,讓內憂交給無須朝廷俸祿的城隍爺處理,還要老百姓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地朝拜他,崇奉他。如果說城牆是朱元璋高價雇請的城防司令,那麼城隍爺則是不花錢甚至還賺錢的道台或布政使。用朱元璋的話來說是:「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小時候我看到的城隍廟,大殿高約三丈,殿前有一對大石獅子,內有大院、戲樓、香亭、迴廊、鐘鼓樓、台閣、大殿、後殿和禪房,是益陽九宮十八廟中最大的廟宇。益陽的城隍爺俗姓姬,這不僅因為三皇五帝的始祖黃帝也姓姬,他還是傳說中的守城英雄,其神象高達九市尺,其生日是農曆五月二十八。所以,從洪武二年大廟落成起,每逢元宵賽花燈,端午划龍舟,及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薩生日,益陽城裡的居民都要到廟裡來,殺雞宰鴨,燒香磕頭,供請城隍爺,這已成了益陽的一種鄉俗。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門口人,家父在北正街110號經營了一輩子的鞭炮和蚊煙,供全家幾代的生活,我也因此而小學、初中、高中,書讀得很順利。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就讀的市一中,有一位勤奮好學的女同學,至今還留在我腦海里。該同學家在北門外的馬良村,每天早晨天未亮,就挑兩個桶上街收潲水,收完一擔才回家吃早飯,然後過河,趕到一中讀書。算算,除了渡口,她家離校有整6公里路,每天風雨無阻,從未遲到。加上她出身好,後來考上了湖大土木系。她的這種精神,可以說是北門人勤奮求生的一個縮影。

1954年,益陽發特大洪水,洪水漫過那半截子城牆,使十五里麻石長街成了澤國。我當時在明星池小學讀書,已識人間煙火,大水把我們全家困在樓上。一天,北門划出一條船,船上有我長兄卓永貴,當時在城內派出所當民警。我用籃子接了船上派給我家的食物,長兄指著一個操北方口音的人對父親講:這是市委書記張麟珍,是他帶我們來救災的。父親不懂市委書記是什麼官,長兄解釋說,是益陽最大的父母官。從此,我對張麟珍便有了難忘的印象,對共產黨也有了粗淺的認識。

北門巷

西門

從常樂街往西,走到頭了就是西城門,城內是西正街,這裡有節孝總坊等標誌性建築,城外是學門口,這裡有著名的文昌閣和文廟。西門是城內到新城區頭堡、二堡、三堡的必經之路。

西門規格比南門小,但也有門樓。西門外,資江邊的文廟高大雄偉,廟的右邊有個叫東齊的講經堂,與其相對的是文昌閣;左邊有西齊,忠孝坊、節孝坊、胡文忠公祠(為胡林翼修建的忠堂)等。

西門的位置在學門口,學門口一直是益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前民國的專員公署和解放後的共產黨第一屆專員公署都設在此地。自解放至80年代初,益陽縣委、縣政府也設在這兒。80年代中期,益陽縣委、縣政府才搬遷到赫山廟,形成了現在的赫山鎮。

舊時益陽,西門外的資江有洲渚時隱時現。因此這裡自古就有「慶洲露一拳,益陽出狀元」之說。相傳明萬曆年間,西門銅工之女姚氏入選為妃;崇禎年間,讀書人謝錫賢又擢升為進士。這兩樁喜事出現之前,這個洲子都露出了水面,後人便將這個長約一里的洲渚稱為「慶洲」。

慶洲上連「西灣」,下接「碧津」,水波蕩漾,長煙一空。若水退洲顯,立於洲上,南望西灣,繁華處處,柳線垂金;北看學宮,殿堂廟宇,蔚為壯觀;到了夜晚,則漁火點點,流光溢彩。

西門一帶,除了慶洲出水中狀元、擢進士、選王妃的喜慶故事,還有一個人見人愛的美西施。該西施是西門口豆腐店的一位老闆娘,因模樣兒俊俏,那豆腐做的雖不怎樣,但生意十分火爆。一些調皮後生,有事沒事總愛去買點兒乾子白頁,或就著街邊的桌子,來一碗著了白砂糖的豆腐腦。久之,老闆娘的真名大家都不知道了,但「豆腐西施」的美名卻傳遍了十五里麻石街。

可惜,資江依舊在,慶洲隱無蹤,如今六十五歲以下的市民從未見過慶洲的真模樣。乃因解放後,人民政府為疏通河道,根治水患,經請示中南五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兼洞庭湖治理總指揮王首道後,解放軍派來一個工兵連,將長達一里的慶洲炸下去了若干米。

因西門是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前在這兒還發生一起「雙十血案」。

1947年10月10日,國民黨益陽團管區司令部組成的「建軍隊」,與縣城幾所中學的「五英隊」在西門口體育場舉行籃球賽。因「五英隊」比分遙遙領先,「建軍隊」觀賽者中一名叫汪春榮的少校部員大發虛火,借故沖進球場,毆打學生。

學生也不是好惹的,便奮起反抗。團管區竟不問青紅皂白,派了一批武裝人員追打學生,有的還鳴槍示警,致使混亂場面持續了兩三個小時,學生一個個被打得頭破血流,附近居民和店鋪也關門閉戶。最後暴徒從學門口一直打到二堡,整個縣城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國民黨官兵無理取鬧,行兇作惡的行徑,致使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廠停工,輪船停開。革命青年張文華,進步工人張紫雲,藉此機會在全縣掀起了一場反迫害、反暴行的革命行動。

最後,在群眾的壓力下,國民黨省當局出面調停,醫治了受傷的學生,賠償了被損壞的東西,益陽團管區司令胡繼緩被撤職查辦,那位少校部員汪春榮也被判刑6個月。至此,益陽縣城中學師生反迫害、反暴行的鬥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西門和西面的城牆消逝於「文革」中後期的「深挖洞」年代,那些城牆磚都作了防空洞里的砌磚。

當年的西門口體育場

當年西門口的針織廠

東門

東門是十五里麻石街的起點,終點在接城堤的關王廟。

東門外邊也有一條麻石街,街道兩邊有下江門市、葛公廟、藥王廟、五完小等,不過麻石街的寬度窄了三分之一,房子也顯得逼窄了許多。現在東邊的城牆還在,雖然解放後拆掉了上半部;東邊的城門也在,雖然也看不到城樓,但就是這半截子城牆,還有這半拉子城門,卻見證了益陽古城牆的前世今生,也見證了益陽古城的輝煌。

東門的城樓曾刻有「銀城」二字。在相當一個時期,益陽的文化人包括宣傳系統的幹部,在向外地人解釋益陽為什麼叫銀城時,都牽強附會地以「金湘潭、銀益陽」來對付,卻沒想到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將「銀城」二字寫在了城門樓子上。現殘留的東門高度雖不及原城門的三分之一,但城牆上嵌浪板的閘槽還在。東門是四張城門中地勢最低的,洪水來時,它是第一個上浪板的。

進得東門,我最早的印象是,一邊是武廟,一邊是養濟院,還一個姚家宗堂。姚家除了這片房子,還有一家戲園,甚至旁邊那條巷子都姓姚,叫「姚家巷」。據說這姚家是江西老表,後染上賭博惡習,輸光了這一大片家產,便蜷縮到鄧石橋鄉下再沒起水。

從姚家宗堂往上走,兩邊的商鋪林林總總,數不勝數。特別是早上的菜市,那個摩肩接踵,那種人頭攢動,似益陽的新鮮蔬菜,雞呀肉呀魚呀蛋的,都到這兒集中了。新中國成立之初,這裡仍是益陽城鄉交流的第一站,什麼利仁洪南貨店、仁泰藥鋪、益利祥南雜點,華南麵館、協議大熬房、鄧記鞭炮蚊煙店、和平織布廠……其繁華熱鬧不亞於二堡的大碼頭。

時代發展,世事變遷,現這條街商鋪全無,代替它的是西去不遠的「益陽名人廣場」,那些人造石頭和機器刻制的名人石像,林立廣場之上。考慮到90和00後的年輕人,同時也考慮到落戶到了益陽的新市民,作者不妨將其中的四位逐一介紹如下:

齊 己

齊己(861-937),本姓胡,俗名胡德生,據《宋高僧傳》卷三十載,乃「益陽人也」,唐代著名僧。

齊己流傳於世有《白蓮集》《風騷者格》共822首,其中多首被輯入《全唐詩》。齊晚年居荊南龍興寺,直至76歲終老。

為紀念齊己,文管部門已將齊己多首名詩刻於裴公亭和白鹿寺畫廊,供後人學習。

璩貞女

璩[qú]貞女,桃江縣築金壩鄉人,元末明初的民間刺繡家。因刺繡藝術絕頂的「貞女綉」上市,人人爭相購之,貞女便逐漸有了可觀的積蓄。

貞女居住之地,有一小溪無橋,每逢大水,行人阻隔,貞女既慨然拿出所有銀兩,僱人開山採石,於溪上建起一座石拱橋,並取名「花橋」,自明洪武年至今,歷時600多年,此橋仍雄跨溪上。

郭都賢

郭都賢(1599-1672),桃江縣泗里河鄉潭園村人。

郭19歲中舉,23歲舉進士,為官清正,舊志稱他:「關節不通,用人允當」,官至江西巡撫。

郭任江西巡撫時,嚴懲貪官。明王朝滅亡後,郭在桃江縣東村落發為僧,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康熙十一年元月二十四日,郭客死於湖北江陵承天寺,享年72歲。

郭為人篤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居官時曾寫有自勉聯:

何以副生平 試清夜自思 右國左家 曾行幾事

不須談特色 但設身處地 於今於古 像個甚人

陶 澍

陶澍(1779-1839),安化縣小淹鄉人,官至兩江總督,晚清有名的理財家,愛國者,學士。

陶澍為官任內,治政理財,興利除弊,推行改革,重視教育。陶與「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關係密切,在理學經世、改革吏治、愛人愛國等思想上,對三傑產生了深刻影響。

陶病逝於兩江督任上,贈太子太保銜,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有《印心石屋詩抄》《蜀輶[yóu]日記》《陶文毅公全集》等。

名人廣場,立於東門,我最尊敬的名人數貞女。她用自己的勤勞智慧,一方面省吃儉用,一方面造富百姓。

城為人造,門為人開,城門一開,就有人進出,就生髮故事。作者寫城門是虛,留歷史真跡是真。學真人,做實事,這就是我寫益陽古城門的本意。

2018年4月9日脫稿

往期

看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益陽在線 的精彩文章:

長益擴容建設過程中,竟在益陽挖出戰國、東漢古墓群!
世界肥胖日!昔日益陽「胖哥」今成減重明星

TAG:益陽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