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方劑之三味葯組

中醫方劑之三味葯組

中醫方劑之三味葯組

在日常學習及臨證時,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劑都是由三味藥物組成,如很經典的方劑小陷胸湯、茵陳蒿湯、生脈飲、丹參飲、玉屏風散等,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即使是藥味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劑,幾乎在每一方劑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葯組」,如桂枝湯中的桂枝、芍藥、甘草,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芪、升麻、柴胡等。仔細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組方意義及配伍規律,可得中醫方劑之「三味」矣。

「三味葯組」成方

我們曾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在《傷寒論》所載112首方劑中,有17首是由「三味葯組」組成,「三味葯組」成方占所有方劑的15.2%;在《金匱要略》所載的205首方劑中,有34首是由「三味葯組」組成,「三味葯組」成方占所有方劑的16.6%。其中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制附子)、小承氣湯及厚朴三物湯(大黃、厚朴、枳實)、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甘麥大棗湯(炙甘草、陳小麥、大棗)、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梔子柏皮湯(梔子、黃柏、炙甘草)、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白通湯(附子、乾薑、蔥白)、薏苡附子敗醬散(敗醬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等。還有後代的許多名方如生脈飲(人蔘、麥冬、五味子)、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縮泉丸(烏葯、山藥、益智仁)、失笑散(五靈脂、蒲黃、黃酒或醋)、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三妙丸(黃柏、蒼朮、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湯(玄參、生地、麥冬)、消瘰丸(玄參、牡蠣、貝母)、三子養親湯(白芥子、蘇子、萊菔子)、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玉壺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分析這些方劑可以發現:一是藥味雖簡,規矩存焉。如調胃承氣湯以大黃苦寒泄熱為君葯,芒硝潤燥軟堅、通利大便為臣葯,炙甘草調和藥性為佐使葯,而成緩下熱結之劑,主治陽明燥熱結實,或大便燥堅痞滿不甚、或腑實重證下後邪熱宿垢未盡者;瓜蔞薤白白酒湯以瓜蔞開胸滌痰為君葯,薤白行氣通陽為臣葯,白酒通陽行痹、清揚善行以助葯勢為佐使葯,功能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以治胸痹之病……君臣佐使,配合恰當。二是相互為用,功專效宏。如四逆湯「甘草得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醫宗金鑒》)功成回陽救逆之劑,主治少陰病陰盛陽衰之證;麻黃細辛附子湯以麻黃解表散寒,附子溫經助陽,細辛既佐麻黃解表,又助附子溫經,三葯同用,散中有補,共奏助陽解表之功,用於少陰病兼表證的治療……三葯鼎立,缺一不可。三是藥性相似,方義明確。如三子養親湯中白芥子利氣消痰,蘇子降氣行痰,萊菔子行氣祛痰,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增液湯中玄參養陰生津、潤燥清熱,麥冬、生地養陰清熱,主治陽明溫病、津液不足……三葯一義,針對性強。

「三味葯組」配方

《內經》中把方劑分為大、小、緩、急、奇、偶、復七類。在藥味較多的大方、復方中,雖然藥物組成較多、配伍關係較為複雜,但我們也可從中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或特殊作用的「骨架」「三味葯組」。其中一類是性味類同,相須為用的「三味葯組」。如黃連、黃芩、黃柏三味葯均為苦寒之品,均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故常相須配方,用於濕熱、實熱、熱毒等證,是以這個「三味葯組」無論是在黃連解毒湯中位列君臣,還是在當歸六黃湯中職為佐使,都在發揮著苦寒清熱的作用(黃連解毒湯中黃連與黃芩、黃柏相配以苦寒清熱,黃連瀉心火及中焦之火,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泄下焦之火;當歸六黃湯中亦黃連、黃芩、黃柏相須為用以清熱瀉火除煩),可謂「經典組合」「最佳搭檔」。

第二類是起著特殊作用的佐使「三味葯組」。如麻子仁丸用於治療腸胃燥熱、大變硬、小便數的「脾約證」,其中的「三味葯組」大黃、枳實、厚朴(小承氣湯)固然起著泄熱去實、行氣導滯的作用,但方中潤腸通便的麻子仁與降氣潤腸的杏仁和養陰和里的芍藥組成的另一「三味葯組」,對於本方所起的潤腸滋燥、緩下通便的作用更為重要。又如《景岳全書》之濟川煎,肉蓯蓉、當歸、牛膝固然為君臣,但方中的澤瀉「入腎而泄濁」、升麻「欲降而先升」及枳殼「寬腸而下氣」的佐使作用,可謂「四兩撥千斤」。

還有一類是君葯與佐使葯組成的「三味葯組」,如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芪、升麻、柴胡,方中黃芪補氣昇陽、益衛固表為君葯,升麻、柴胡協助君葯升提下陷之陽氣為佐使葯;《景岳全書》之玉女煎,生石膏清胃火而「瀉有餘」為君葯,麥冬養胃陰以濟腎水而「補不足」、牛膝「引熱下行」以降上逆之火為佐使葯……通過這些佐使葯的作用,彷彿使方中各個藥物的升降氣化都「靈動」起來,「各司其職,上下同心」,共同針對相應病症而發揮治療作用。

「三味葯組」偏方

常用「三味葯組」組成的以治療一些常見病的偏方驗方也很多,如白附子、白芷、川芎相配治療偏頭痛,青皮、柴胡、香附相配治療脅肋脹痛;石膏、白芷、升麻相配或石膏、生地、牛膝相配治療胃火牙痛;羌活、川芎、細辛相配或羌活、白芷、細辛相配治療風寒頭痛;葛根、麥冬、天花粉相配或黃連、知母、天花粉相配治療胃熱消渴;穿心蓮、大青葉、牛蒡子相配或野菊花、金銀花、桔梗相配,或金蕎麥、大青葉、牛蒡子相配治療咽喉腫痛;白前、紫苑、半夏相配治療肺寒咳嗽;枇杷葉、前胡、桑葉相配治療風熱咳嗽;竹茹、黃芩、瓜蔞相配治療熱痰咳嗽;穿心蓮、地骨皮、桑白皮相配治療肺熱咳喘;枇杷葉、桑白皮、沙參相配治療燥熱咳喘;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白前、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瓜蔞、知母、浙貝相配治療肺熱咳嗽等。這在有關書籍或相關報道中常常可以看到。

「三味葯組」應用

治療失眠不寐的方劑中就有許多「三味葯組」組成的「安眠三聯」,如法半夏、夏枯草與珍珠母,酸棗仁、山萸肉與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與合歡花,蓮子肉、桂圓肉與茯神,酸棗仁、柏子仁與五味子,人蔘、靈芝與黃芪,桂枝、炙草與龍骨(或牡蠣),香豉、梔子與連翹等。常用於治療中老年慢性失眠的燮理陰陽湯即由以下藥物組成:法半夏、夏枯草、酸棗仁、山萸肉、五味子、桂枝、生龍牡、夜交藤、合歡花、炙甘草等。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東漢·許慎《說文》說:「三,天地之道也」。《湯頭歌訣》敘說:「蓋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當;從治正治,意義深長。如金科玉律,以為後人楷則。唯在善用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如淮陰背水之陣,諸將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此言得之!(賈文魁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醫中藥網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三師而行,遠離腫瘤君
中醫指導初夏防範「五月病」

TAG:中醫家 |